APP下载

恰逢桃红又是春——大型原创舞剧《桃花坞》

2011-09-21周云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桃花坞精神家园舞剧

■周云

在2010年——2011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终评中,四台大型剧目获得精品工程奖,我们苏州市歌舞剧院的舞剧《桃花坞》也荣列其中,这让我们这个创作班子的每一位成员都为之欢欣鼓舞,并为《桃花坞》经两年的执着努力而终成正果,深感欣慰。正所谓“满坞桃花皆醉人”也!

自去年底推出首版舞剧《桃花坞》后,褒贬不一,但大部分观众以及专家认为这个舞剧,创意不错,有文化底蕴,也很有特点,但如何可以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充分融入我们地方特色并通过舞剧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大家都期待着能有新的突破。在不断地思考与讨论,反复的论证,建立与推翻中,我们与《桃花坞》越走越近,桃花坞的点滴开始进入了我们创作的主要空间,幽幽水巷,两岸人家,那迎面扑来的一壶淡淡碧螺香,一曲幽幽软语萦绕在桃花坞这条沾满青泥的石板路上,桃花坞,它在岁月的冲洗中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更是当今人们的精神家园。

当走进桃花坞的记忆深处时,跃然眼前的是500年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他用画笔书写了桃花坞里桃花庵,用至真至情描绘进了现今人诉说桃花坞的故事里,500年前的真情,早已随历史的足迹一同刻入了桃花坞,也刻进了同样承载着悠久文化的木刻年画中。只是那把握刀的手在历史的沉寂中有了别样的情怀。现在的桃花坞依然安静,可在社会的激荡中她也正经历着不一般的故事。作为本剧的导演之一,更是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苏州女儿我进入了深入的思索与抉择中,因为有了首版不同时空交织的尝试与很多不成功的经验教训,所以要《桃花坞》打造得更加本土,更加现代,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让她可以成为我们苏州的文化名片。最终经过大半年的酝酿我院与省里多位专家再三斟酌,反复推敲,达成了一致意见。应从人文入手,如果说爱是永恒的主题,那么在精神缺失的今天,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是当代人不变的追求。回归本源,这就成了我们这个舞剧修改的突破口,所有矛盾在此展开而又回到这个点上。我们的舞剧也从原先的大情感转为小情感,并非是减弱了情感力度,而是更关注人物的内心,从细微入手,在点滴间层层铺开,在举手投足中娓娓道来,在小细节中爆发大情感,在大情感中感受真情在,我们也在桃花坞的沉沉浮浮中细细体味着人生。

为了更好地表现该剧,在艺术结构方式运用了当今新颖的表现手法,即以古今两条线进行交替、交织。把更多当今观众喜欢的时尚元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为我们本剧直面观众打开了思路。我们创作演出《桃花坞》的意义,在于使当今观众得到精神的慰藉,也使我们对苏州传统艺术和文化名人,有一个学习了解的机会。我们苏州歌舞剧院已有40年历史,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来临,如何面对市场,在坚持自己艺术风格的同时,应该大胆的吸收、借鉴,当代其它优秀文化的成功经验。借鉴、吸纳他们的创新技法和当今观众喜欢的时尚元素。充分发挥我们舞蹈肢体语言的优势,在传神达意的过程中,能让我们的“意”牵动观众的“情”。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多姿多彩的时代,人们能感受到人类最初的情感交流方式,以及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宝贵,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精神家园内核。如果我们这样的创意能够与观众心灵沟通并得到共鸣,那这就是我们创排舞剧《桃花坞》的最终目的。

该剧在场面上更注重唯美与空间处理,整剧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较多的意识流处理手法,并巧妙的运用了“交错时空”、“蒙太奇的闪回”等表现方式,把历史与现代,拟幻与真实的不同空间展现在舞台上,以碎片化的时间代替了以往事件发生的历时性过程。真正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命运的走向,使传统舞剧的叙事性淡化,而形成一种自己独有的当代审美和陈述方式。在舞剧进行第三幕时,阿玲(当代木刻女画师)独自守候在桃花坞,与刻刀诉情,与影子为伴时,恰逢空中飘落的桃花瓣如牵动的思绪,把阿玲带到500年前的桃花坞,在低沉的古琴与悠扬的曲笛声中,缓缓移动的桃林如天堂似仙境,台下的观众与阿玲一起感同身受地沉浸在漫天桃花中与唐伯虎、九娘的豪情逸致一起流淌在庭前花落间。此情此景,亦真亦幻,恰逢桃红又是春。霎时间一种意境之美与舞蹈演员的肢体之韵相映成辉,舞剧的魅力如水墨之力慢慢揉开渗入心扉。

为了达到古今文明的更好结合,体现苏州的文化风格,《桃花坞》在音乐创作上吸收了许多我们苏州地方音乐素材,在本剧主题音乐中,吸收了弹词中蒋调素材创作而成,使主题淡柔舒展,委婉曲折。在体现沈九娘苏州女性形象时,采用了弹词中的丽调素材,使女性人物的性格更加妩媚、动人。整剧音乐在配器上采用了管弦乐队丰富的织体写法,并和琵琶、竹笛等江南丝竹元素互相融合,使音的调色板多变富有色彩。也使吴地的音乐更具时代化,以此来烘托出桃花坞特定的历史文化意境。

在舞美设计上和道具的运用上充分体现了苏州的粉墙黛瓦以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作“一团和气”庙会轧神仙活动中“皮老虎”玩具,更是以唐伯虎的字画渲染于整剧,尽可能的在500余年的心灵对话中找到桃花坞艺术精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点。

该剧上演至今十一个月,演出场次已达到70多场,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这在当今舞剧演出市场中是不多见的。也凝聚了我院近两年的心血,特别是2009年我院文艺体制改革后更是在艺术生产上狠下功夫,在艺术经营上也勇拓市场,一台剧带动一个剧院,一台剧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支团队,打造出一种精神——团结奋进、勇于争先,一台剧让我院开拓一片事业,凝聚一大批人心,赢得一片赞誉,铸就一个品牌,为市场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从创意到包装,一直到最后舞台的呈现我们主创班子都进行反复斟酌与思考。我们在资金不足,又缺少优秀表演人才等种种不利条件下,不畏困难,不畏艰辛,为的是要做出属于我们本土的舞剧。同样小剧团也能出大戏,出精品,我们要做到既能顶天又能立地。这并非我们的豪言壮语,而是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实干真干。我院立足于把《桃花坞》这张“文化牌”擦亮、打响。让更多人走进《桃花坞》,了解《桃花坞》,用我们对艺术执着坚守的态度,就像舞剧中的阿桃(当代男木刻年画师)一样,无论曾走多远,都会回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他的血脉与桃花坞相通相承。在与阿桃一同寻找这个答案时,我们也真正感受到回归本源或许是寻找我们精神家园不变的本质。而立足于本土文化,打造精品正是我院与舞剧《桃花坞》共同成长中执着的坚守。

猜你喜欢

桃花坞精神家园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失乐园
失乐园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苏州桃花坞与日本浮世绘比较研究
摩登姑苏:被低估的“桃花坞”
互联网时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