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秫米汤治疗中老年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2011-09-20徐杰
徐 杰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医古代文献称睡眠障碍为“不寐”,多由思虑忧郁、劳倦过度、心脾两虚、胃气不和、重病之后伤及阴血虚等病理机制引起。《内经》认为“不寐”皆由卫气滞留于阳经,夜晚不能尽行于阴,阴阳失调,阳不交阴分所致,病位涉及心、肝、脾、肾等脏器。睡眠障碍属常见非器质性疾患,多伴头痛、头晕、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发病日渐增多,我国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8.2%,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研究表明[1~3],长期睡眠障碍可使患者焦虑、抑郁、恐惧、记忆力衰退、社交障碍、食欲不振、工作能力降低,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故临床上将其纳入疑难杂症范畴。
笔者于2009~2011年间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剂治疗中老年睡眠障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观察和对中医理论等方面的探究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临床观察
将临床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9~71岁,平均55岁;病程3个月至2年。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40~69岁,平均57岁;病程2.5个月至2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中药半夏秫米汤,水煎服,一日一剂,分3次服;对照组每晚睡前30 min 口服舒乐安定2 mg。10天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综合疗效。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同时符合以下4点:(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表现为[4]难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2)睡眠潜化期>30 min,每周出现3次以上;(3)年龄 16~75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1)凡是躯体疾病或各种精神疾患导致的继发性不寐;(2)严重肝肾病变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
1.3 治愈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将疗效分为4个等级,即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 以上,且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 以上,且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见表1)
表1 2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n(%)]
由表1可知,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中医相关理论文献研究
3.1.1 《内经》对机体生理睡眠的论述《内经》[7]的睡眠理论是在“天人合一”、“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念指导下产生的,认为人体阴阳消长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节律相对应,从而产生睡眠与觉醒活动的日节律。这种人与自然统一的生理节律,其中心环节是营卫之气的运行,即人体通过营卫之气对生理性睡眠节律进行调控。昼夜营卫之气按不同经脉次序运行50周后,于夜半子时相会于手太阴肺经,并循环往复。卫气日行于阳经,则阳经之气盛而主动,神动而出于舍即寤,表现为精力充沛。卫气夜行于阴经,则阴经之气盛而主静,神静而入于舍即寐,表现为疲乏困顿进入睡眠状态。正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大惑论》亦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3.1.2 《内经》对机体病理睡眠的论述 营卫运行、阴阳相贯的生理节律,包括脏腑功能失调,邪气入侵客于体内及体质差异等因素失于平衡,均导致机体营卫之气运行不循于常,阴阳相交之路受阻,则形成病理睡眠基本病机。《灵枢·邪客》篇指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大惑论》亦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是指中焦枢机不畅,阳气不能下交入阴而不得安眠。
3.1.3 中老年人病理睡眠的特点《内经·营卫生会》篇中进一步揭示了中老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老人之夜不瞑者,何气使然?……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营气衰少”、“阴虚”强调了中老年睡眠障碍主要病理机理乃中老年人脾胃渐虚、阳明脉衰,运化失职、营卫化源枯涩,又易生湿聚热致中焦阻滞,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不畅,营卫不合,卫气运行失常,阴阳不相交通所致。现代医学研究[8]认为,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的衰老主要是脑脂质的减少。青年人的脑脂质约为190 g,而老年人的脑脂质只有140 g,其中磷脂、总胆固醇、脑苷脂和高密度脂蛋白均减少,中性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动脉逐渐硬化,脑血液循环阻力增大,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耗氧量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从而导致睡眠障碍。
3.2 治法治则和方剂的确立
明确了营卫失度、阴阳失和是睡眠障碍的基本病理机制后,《内经》提出了具体施治原则和方法:补泻兼施,交通阴阳,调和营卫。《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所谓“通其道”[9]即祛除厥逆之邪气,开通阴阳交会之道路,使阴阳之气调和贯通,则能安卧入眠。半夏秫米汤立方主旨与方剂组成均符合《内经》理论。正如《灵枢·邪客》所评述的“半夏秫米汤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秫米汤源自《灵枢·邪客》卷十之半夏汤,后世称之半夏秫米汤,是临床治疗不寐的祖方。
半夏,生在夏季之半,即夏至前后,夏至一阴生,取类比象,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其性温[10]味甘,归脾胃经,既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痞散结、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的作用,又有引浮越卫阳入阴的独特功效。《别录》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1],法半夏含 β-γ-氨基酸(β-,γaminobutyricacid)、天门冬酸、谷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及I-麻黄碱、β-谷菑醇及其葡萄糖甙(β-sitostn rol-3-O-β-D-glucoside)、尿酸黑(homogentisic acid)及其葡萄糖甙、胆碱、三萜类化合物、半夏结晶蛋白等成分,有良好的镇静神经中枢的作用。生物碱药理实验有抗心律失常和抗血栓凝聚作用,并有明显的扩张血管的作用,对于改善中老年人脑部供血具有积极作用。
秫米,《类经》注为“糯,小米也,北人呼为小黄米”,性味甘凉,有健脾和中、益营养心的作用,滋肾而引肾水上升,而引心火下行,而通利大肠,则心火易于下交肾水,肾水易于上济心火,心肾相交泰而成“既济”之态,睡眠自然安稳。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秫米在方剂中除具有通利中焦枢机、引阳入阴、交通阴阳的功效外,又制约半夏之燥烈,邪去而阴阳调和,故能收到安眠之效。
3.3 临床运用
笔者以本方为主方(半夏15~25 g,秫米30~50 g 或用神曲20 g 或以薏苡仁20~30 g、粳米30 g 替代),以“甘澜水”(取自来水2 kg,反复搅动10 min 后煎药)煎服。笔者还在辨证施治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化裁,如心脾两虚加小建中汤,脏燥者加甘麦大枣汤,痰热扰心者加黄连温胆汤,少阴病阴虚火旺者加黄连阿胶汤,食滞胃脘者加保和汤等。一日一剂,分3次温服,并配合以本方药剂煮水取汁,嘱患者临睡前泡脚30 min。
半夏秫米汤特殊的煎煮服用方法,对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不寐之祖方的坚实基础。《本草纲目》卷二十三谷部详细记载了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扬之万遍”者即《伤寒论》中的“甘澜水”[12]。《伤寒论》云:“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前人有“甘澜水”“去其水性,以不助肾邪”之说。水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当水不常处于运动状态时,分子与分子之间可形成一种链状结构,静止时间越长,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衰老,最终变成“死水”。而人饮用后,会引起消化、神经、泌尿和造血系统疾病,促使人衰老,这是因为水中的亚硝酸盐超标可不同程度引起身体倦怠、乏力、嗜睡、昏迷、全身青紫、血压下降、腹痛腹泻、呕吐。资料表明[13],刚被提取的处于经常运动撞击状态的深井水每升仅含亚硝酸盐0.1017 mg,但室温下储存3天就会增加到0.914 mg;不含亚硝酸盐的水,室温下存放1天后每升水会产生0.004 mg 的亚硝酸盐,存放3天后上升至0.11 mg,20天后高达0.73 mg。“甘澜水”与其他水相比,其亚硝酸盐含量少、活性更强。因其“流水千里以外”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也就是自净作用增加。“扬之万遍”是使水处于运动撞击状态,破坏水长期静止后水的链状结构,减少亚硝酸盐沉积,取此水煎药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利和营卫之功,达到“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半夏秫米汤并非后世所理解的仅为痰湿内阻、胃气不和而设,或仅将本方用于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胃不和的不寐症治疗。这样不仅局限了半夏秫米汤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有违于《内经》设方的主旨本义。临床上应将本方作为治疗睡眠障碍的基础方剂。
[1]李金环,吕炳禄,赵延东.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眩晕12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7):13~17.
[2]曹卉娟,刘建平.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试验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报告[J].中医杂志,2010,51(5):405~408.
[3]付春梅.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5(12):56~57.
[4]夏朝云,夏承义,邓世平.夏氏睡眠1 号治疗虚证型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1):38~4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王庆其.内经选读[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8]童坦君,张宗玉.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熊水厚.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失眠[J].新中医,2009,43(4):78~80.
[10]雷载权.中药学[M].第7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1]徐国军.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2]熊曼琪.伤寒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3]李宗涛.由甘澜水引发的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