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一座城与60幅国画
2011-09-20杨建新
杨建新
一条河、一座城与60幅国画
杨建新
杭州这座城市和京杭大运河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就如鱼水不可分离。这从大运河的名字中冠以“京杭”二字便可证明。在与长达1794公里的大运河相连的18座大中城市中,恐怕还没有一座城市像杭州那样同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不仅是因为大运河的南端流经了半个杭城,更因为它记录了杭州的历史,承载了杭州的文化,它的兴衰荣辱,几乎成为杭州这座古城历史的真实写照。然而,就是这么一条在我们身边流淌了十几个世纪的河流,我们对其又知之多少呢?而作为杭城的子民,倘若对这样一条曾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的母亲河不甚了解的话,那我们如何去面对为我们留下这一伟大工程的先人们,又如何当得起杭州人这一称谓呢?正因为此,当我看到《运河杭州风情》这本书,不由得要说上几句赞扬的话。
这是一本装帧别致、图文并茂的书,简洁朴实的文字,水墨氤氲的画图,生动记录了拱墅地区留存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碎片,描绘了运河两岸迷人的风光名胜和地域特色,介绍了千百年来留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旧貌换新颜,读来令人生趣。此书不仅可以作为中小学生认识家乡、了解运河的乡土教材,也可为广大普通市民解读运河历史、品味运河文化提供学习资料。
为这本书配画的是著名的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先生。我虽与他不曾相识,但对他的画名早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在艺术道路上潜心创作、艰苦跋涉的优秀艺术家。作为一个杭州的本土画家,长期以来,他把他的注意力始终投向钱塘风情和江南民俗的研究之中,投向非物质文化的描画之中,用丹青笔墨尽情地表现杭城之秀、街巷之美、人情之淳、民风之朴,创作了无数反映杭州风貌的优秀作品,曾有《钱塘里巷风情》、《杭州桥》、《杭州街巷》、《跨越钱塘》等多部画集出版,被誉为“画说杭州第一人”。尤其是对于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吴先生更是情有独钟,早在20余年前就投入到运河两岸风情的创作研究之中,《千年运河情》、《拱宸桥》等一批优秀作品,便是其中的代表。
吴理人先生的作品风格鲜明、意韵丰厚,特别是其作品中体现的那种悠远而又古老、充满沧桑的运河古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杭州运河风情》共收入吴先生的60幅水墨画,加上言简意长的文字解说,把旧时运河景观和风土人情,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运河拱墅区段在未改造之前,在老杭州人的心目中是“脏、乱、差”的代表,运河两岸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为了让世人了解运河曾经的辉煌,吴理人先生有意将米山堂、富贵街等这些早已消失并被人们忘却的名宅、名街付之笔墨,讲述运河边上曾有不少名人雅士在此居住生活;又抓住如今将恢复举办的“花朝节”进行创作,重点表现了旧时人们在祥符桥一带参与“花朝节”的热闹场景。还有半山观桃、皋亭修禊等,都反映了运河风情在杭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画幅之中所透出的艺术神韵,使人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家对于故乡的历史人文所倾注的深厚情怀。
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不光是舟楫的便利和灌溉的泽被,更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荣耀。同时,大运河又是属于世界的,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运河杭州风情》所积淀的文化,正是我们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保护传承这份遗产。在大运河的南端有39公里的河道流经杭城,而其中有12公里流淌在拱墅区的土地上。在这一段运河流域,河网密集,水运发达,商贸繁荣,人文荟萃,几乎汇聚了运河杭州段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古桥拱宸桥,就是大运河杭州段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拱墅区委、区政府不断深化对运河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花大力气推进运河景观带的建设,加强对文保单位和古建筑的保护,拱宸桥、香积寺、小河直街、富义仓遗址等一大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恢复或修缮。运河石桥建造技艺、运河河埠建造技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还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一批极富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先后伫立在运河之畔,尤其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研究和弘扬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拱墅区的这些所作所为,堪称功德无量。我相信,大运河保护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显现出来。
目前,京杭大运河已作为我们国家申报的重点项目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大运河沿线各省区的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正在为申报成功而努力,《运河杭州风情》应可视为拱墅区文化工作者为此奉献的一份心力。由此,我们在对《运河杭州风情》出版表示祝贺的同时,也要对拱墅区委、区政府和拱墅人民对大运河保护作出的贡献,表达由衷的赞赏和敬意。
(作者为浙江省文化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