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92例观察

2011-09-19月,曾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电针

李 月,曾 伟

(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康复理疗科,福建厦门361003)

2006年以来,我们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2例,均为2006年1月~2010年1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45~66岁,病程6天 ~11年。对照组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40~68岁,病程5天~10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即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颈椎正侧位片或CT提示颈椎骨质增生,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排除脑梗死、脑出血、肿瘤以及眼源性、耳源性等所致眩晕,颈椎或颅底先天畸形、胸廓上口综合征、颈部外伤所致颈性眩晕,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疾病,精神病、贫血、高血压,同时使用其他治疗眩晕药物,有自发性出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不坚持治疗或间隔时间过长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电针取颈夹脊穴、风池(双)、肩外腧(双)、百会、大椎,痰浊中阻型加丰隆,气血亏虚型加三阴交、血海,肝阳上亢型加太冲,心脾两虚型加神门、血海。穴位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颈夹脊穴针尖向脊椎斜刺0.5~1寸并使针感向颈肩背部放射,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寸并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扩散,肩外腧穴直刺0.5寸并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肩部扩散,百会穴平刺0.5寸,大椎穴直刺1寸并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部扩散。均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连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②中药:川芎 10g,葛根 15g,丹参 10g,黄芪 30g,羌活9g,红花10g,升麻 6g,当归 10g。头重如蒙,胸闷作呕加半夏10g,厚朴10g,天麻10g;五心烦热加生地20g,白芍10g,山茱萸15g;睡眠欠佳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5g。水煎后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对照组:用尼莫地平20mg,1日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标准[1]。治愈:头痛、眩晕消失,恢复工作,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头痛、眩晕明显减轻,偶尔不适。有效:眩晕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易复发。无效:眩晕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各种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2]。包括5大项,眩晕16分(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0分为最低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轻),全表满分为30分。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1、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8 18.42 ±2.52 25.47 ±2.46**△对照组 44 16.95 ±2.19 23.02 ±2.07**

5 体会

颈性眩晕是在颈椎骨质增生的基础上,颈椎的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骨刺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或痉挛,椎动脉受压,血流不畅,脑供血不足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经脉不畅、络脉瘀阻、脑脉失于充养而发病。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有标本兼治的作用。大椎属督脉之要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可升发清阳。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上注于脑。百会穴为百脉汇聚处,能通调全身气血运行,醒脑利窍。肩外腧具有舒筋活络、解痉止痛作用。对颈夹脊、风池、百会、肩外腧施以电针,可解除局部软组织痉挛,扩张血管,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恢复颈椎内外平衡,改善脑部的供血而缓解眩晕。有学者通过TCD检测表明,针刺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血管弹性和有效血流量增加[3]。因此,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中药川芎活血行气,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脑络、祛瘀生新,黄芪益气通脉以助血行,葛根引药上行、通经络而舒柔解痉,羌活搜剔风邪,当归化血中瘀滞。药理研究证实,川芎、丹参、葛根等具有扩张血管,缓解动脉痉挛,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黏度,抗栓形成和溶栓等作用[4]。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1998,13(6):245 -247.

[3]苏稼夫,周文强,黄聪阳,等.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15.

[4]王晓光.常用中药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电针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