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及其文化传统浅析
2011-09-18刘彤彤
刘彤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中国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及其文化传统浅析
刘彤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园林的核心本质与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园林化教育环境与近代校园规划实例虽然形态各异,但在场所精神的追求上却一脉相承。在以儒学、理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园林化环境中蕴涵的人生理想、美学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中国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基因,也是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之所在。
园林化教育环境;儒学;宋明理学;场所精神
作为传播文化、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的物质载体,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正日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继承传统,充分发掘古代教育环境的优秀设计思想,并使之充分地融入现代校园规划设计,是当代建筑师、规划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园林与教育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解读,解析其人文特色、美学追求等对近代校园规划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国古代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发轫
中国古代教育建筑及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以官学为代表的各地学宫、府、州、县学等教育建筑;以私学为代表的书院建筑,以及皇家书院园林和私家园林中的书屋等建筑环境;另外还包括各地的藏书楼。在本文中,园林化教育环境泛指具有教育功能的中国古代园林。而中国园林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图腾和山川崇拜而肇端的早期园林,在先秦理性化的社会趋势下,既要满足居住、生产等物质要求,又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教育、养老的功能。
据《周礼正义》记载,最初的学校就设在皇家园林中,总名“太学”,或称“五学”,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神职人员。根据宇宙图式,设定了五个功能分区,分别为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①。五学位于国之南郊,辟雍在中,环之以水,东序在东,瞽宗在西,北为上庠,南为成均[1]。如图1所示,五学中最为重要的大学即辟雍,是“太学”的主体,其形状如圆璧,并且四周有水环绕,因此亦称为辟池;水中有高地,其上筑宫室建筑明堂,还有鸟兽集居其上。通过《礼记·王制》、《礼记·明堂位》和《诗经·鲁颂·泮水》中的记述,可见辟雍和泮宫附近有广大园林,为鸟兽所聚居。《周礼》称辟雍为囿游,前人认为是皇家学校,而当代学者经过研究考证,认为辟雍就是园中园[2]。
图1 宋《事林广记》中收录的古代教育环境
除了以上选址和布局特点,西周的学校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生活的场所。西周大学的教学内容以礼乐和射为主。
二、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与孔子儒学的奠基
1979年,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尔兹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某一场所特定的气氛或灵性。那么何谓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孔子儒学积极倡导的园林美学传统为后世提供了参照。
1.教育重在修身养性
孔子儒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为士人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并且建立了一套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的途径,即通过“参天地赞化育”、通过与自然天地境界的审美观照,实现主体精神的超越。因此,中国古代教育的要务之一就是理想人格的养成。深受儒学影响的士人笃信“以道自任”,“道尊于势”。然而“道”却缺乏诸如西方教会那样外在组织体制的保证,士人只有走内倾的道路“修身以立道”,为心中的“道”建立内在保证,以对抗来自皇权的“势”。这是中国自古就追求个人内心修养的客观原因。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摒弃了原始宗教的神秘意味,使之成为心灵提升的内在要求和成就仁人君子的必由之路。
2.园林与人格修养
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园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孔子十分注意环境对人格养成的积极影响。孔子在《论语·里仁》提出“里仁为美”——择居的标准是“仁”的独到见解;《孟子·尽心上》进一步阐发了居住环境对人身心修炼的重要作用:“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如果说孔、孟还仅仅停留在居住环境对人的作用,那么荀子则直接涉及到园林对人格修养即养德的作用:“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3]
孟子主张“得志行正与民共之,不得志隐居独善其身”,展示了人生不同境况中园林对人格修养的不同作用。顺境时,园林美景与良辰、赏心、乐事一并成为人生至求,是士人抒发豪情壮志的触媒;逆境中,士人又可以隐居园林,在自然山水间找到精神的慰籍与寄托,实现另一种人生价值。
如图2所示,《庄子》曾描写孔子教学的自然环境:“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不断。”“杏坛”即为“长有许多杏树的水泽中的高地”[4]。树木繁茂,浓荫蔽日,杏树拂风,碧水环绕,乐声歌声读书声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天人图画!“杏坛”后来成为与教育相关的美称,恰恰反映出园林的场所精神与教育的内涵深相契合。
图2 杏坛:孔子的教学环境所体现的场所精神
3.园林的本质
想了一会儿,我感到头晕得厉害,好像要从高空跌下来。我索性不想了。住就住吧,反正有人掏医药费。我记起过去看过一部叫《画中人》的电影,画上的仙女走下来给一个穷小子做饭。现在有个老板替我交医药费也不算太离奇。毕竟,社会上还是有好人的。
儒学还一再倡导“仁山智水”、“鸢飞鱼跃”、“孔颜乐处”、“安贫乐道”及“曾点气象”等具有超越性的审美命题,深刻地影响着历代士人,当这种超越性投影到山水自然,则直接促进了山水审美和文人园林的不断发展[5]。园林不仅是士人身体安顿的场所,更是精神的栖居地。园林这一精神居住的本质与孔子的礼乐人生架构互为表里,更与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水乳交融;园林演变为人格养成和心灵净化的现实教育环境,而孔子强调的人生超越和审美观照,正是这一演变的美学基石。
三、书院园林与理学的弘扬实践
宋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中国的教育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教学环境的书院园林大量涌现。书院园林的建设,不仅显示了宋儒振兴儒学之自觉,同时也是他们践履儒学、理学精髓的体现。
1.书院选址
早期书院常因人而设:或为乡儒读书、讲学之所,或因名贤过往隐居之处,或为纪念学派、宗师而建。书院是儒学、理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为讲学、藏书、生活、游憩等功能要求提供了物质环境,因此历来重视环境的选择,大多择山林胜地,既避战乱,又免市俗干扰,以利隐居读书,潜心治学。书院的选址,特别看重环境本身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既重山水自然景观之陶冶心性,又重人文历史环境之启迪思想。不少书院还刻意借山水命名,以显示其环境特色。后来书院发展普及,多由地方官员和乡绅集资兴建。选址则多就城镇郊区或边缘,既考虑地域交通条件,便于学者往来,又远离城市中心,环境幽静,风景优美。
许多宋明大儒都与书院园林有不解之缘,其中典型当属朱熹。《朱子实纪》列举出同朱熹有关的书院达28所之多,其中有史可查的,是先后兴复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创建了寒泉、武夷、竹林三所精舍,它们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院教学,“必有水秀山明,跨越四方名胜”,悠游于山石林泉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休息、游乐之中。从美学角度说,朱熹这种林泉书院教学充分体现了山水自然的美育功能,他“优游林泉”、“潇洒啸咏”的书院生涯则充分体现了其自身的山水审美情趣。
2.宋儒的书院生涯与人生实践
深谙儒学精髓的理学家,内心深处普遍向往洒脱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人生境界和人生体验,认为这是人生的极致,而且只有通过乐的人生体验才能达到这种人生极致。书院园林环境正是这种理学体验和理论实践的场所。
宋代大儒秉承孟子,推崇“参天地赞化育”,由“物物皆有至理”而创造性地以“观生意”的浪漫做法,来重新理解阐释儒学的诸多命题,体认理学的天人体系。他们普遍通过在园中植竹、赏花、养鱼以观天地万物之生意。《易学辨惑》载邵雍指点程颐看花“可以观造化之妙”;《困学纪闻》载周敦颐窗前草不除去,只因“与自家意思一般”;《横浦文集》记程颢由窗前茂草而“常欲见造物生意”,又由盆池中的数尾小鱼而“欲观万物自得意”。在领略优美自然意境的同时,体会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机天趣,更能感受神与物游、畅享天地的审美境界。从观万物生意到感受人生在自然之中具有的和谐,并由此达到天人合一、生机流行的最高境界,正是宋明理学的精华所在。
书院园林中的建筑命名用典,体现了儒学、理学的美学传统和人生追求。如朱熹武夷精舍中建有“仁智堂”、“隐求”、“止宿”、“观善之斋”等。理学极其推崇的“为天地立心”,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神核心。这些都是可以为当代校园规划所借鉴的设计手法。
无论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如何不同,也不管文学造诣和生活态度如何悬殊,宋儒都从各个方面,采取各种手段,竭力去阐发和弘扬儒学的本质精神。其中既有理论上的努力,也有行动上的贯彻;大到社会、国家和地区的治理,小到经营自己所居的园林山池,乃至个人的心性修养……正是由于整个宋儒群体的积极作用,使宋代的社会文化达到了中国古代发展的高峰。
3.圣王理想与清代书院园林的隆盛
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巅峰,园林中的儒学基因和理学影响也在此间集中体现。清代帝王更是将内圣外王的圣王理想和人生追求与园林紧密结合,在扩展了园林宗教政治功能的同时,也将园林作为教育环境的功用发挥到极致,不仅为贮藏《四库全书》而修建了“宫廷四阁”和“南三阁”②,还在各地兴建书院。以乾隆朝为例,共新建书院1 198所,修复159所[6],再加上以精舍、书堂、书屋、书庄命名的与书院性质相同的各种机构,书院建筑之兴盛可想而知,见图3。由于大规模的官方修书活动、完备的书院制度建设、及皇家园林中更多更深入的士人园移植和士人审美观照等一系列因素的引发,涌现出一种新的园林形态,即皇家书院园林。如乾隆时期御苑中书屋遍布,据笔者统计,北京各处皇家园林及承德避暑山庄内,以书屋、书院命名的园景多达70多处[5]。
图3 清代书院园林的兴盛:《圆明园图咏》汇芳书院
四、清末民初的近代教育建筑环境例析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诞生,1898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创办,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清末民初创立的许多知名学府,在校园的选址规划和建设理念上,均秉承着儒学倡导和理学践履的古代传统。
1.以古代园林为中心的校园选址
北大之美,在乎燕园一景;燕园之美,存诸未名一湖。未名湖燕园建筑虽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但园区选址在清代8个古园遗址一带,其中勺园为明末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创建,至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淑春园是由清代的和珅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其周围还有恭亲王奕訢的朗润园、醇亲王的蔚秀园、惠亲王的鸣鹤园、庄静公主的镜春园。临近的清华大学校园则是在原清朝皇子奕誴的清华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别具一格的古园虽然未能全部保留下来,但其神韵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焕发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同时更成为这些现代校园场所精神的灵魂。
2.因袭古代风景名胜等园林化环境
前身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的湖南大学,起源于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更建书院,颁发教规,延聘讲师,扩招生徒。书院坐落在湖南长沙优美的岳麓山下,至今依然保留许多明清园林建筑遗物和人文景观。创办于1927年的浙江大学,位于杭州西湖西北角,背靠灵峰、老和山,面对乌石峰,紧邻玉泉植物园,也是得佳山胜水之灵气的选址范例。这些书院园林景观和名胜古迹,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更为这些校园增添了历史和文化的色彩。
3.沿袭古代文化传统为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今天的武汉大学校园是在1920年代末,按照传统文化“仁山智水”的理念,同时根据现代大学的基本要求和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创建的。校园位于武昌城外,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轮美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清华大学西部的“水木清华”为典型的古典园林区,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卷,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可以陶冶情操,谈经论道。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不知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几乎成为清华园的写照。古典园林的场所精神正与校园的内在气质浑然天成。
五、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园林的核心本质与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风景优美、主题鲜明的园林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环境,从中可以发现以儒学、理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园林化环境中蕴涵的人生理想、美学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中国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基因,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些也恰是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之所在。本文列举的近代知名学府的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它们与古代园林虽形态各异,但在场所精神的追求上却一脉相承。当代校园规划不仅应遵从一定的选址、建造原则,而且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社会价值与时代追求的同时,更应该继承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之精华,借鉴其优秀创作手法,为校园规划建设注入历史文化的内涵,使大学校园成为教书育人、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净土。
注 释:
① 成均为先周学名、上庠为虞时学名、东序为夏时学名、瞽宗为商时学名。
② “宫廷四阁”指避暑山庄文津阁、圆明园文源阁、紫禁城文渊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南三阁”为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
[1] 杨 华.先秦礼乐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史 箴.囿游,苑中苑和园中园的滥觞[J].建筑学报,1995(3):54-55.
[3] 荀 子.荀子·富国第十: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刘彤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园林的儒学基因[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1999.
[6] 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Genius Loci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of Chinese Landscape Style
LIU Tong-to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The Chinese landscape garden has an essential connection with the genius loci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style,from source books and examples.It is claimed that though different in modality,the genius loci of modern academies comes from the ideal of the ancient garden landscapes,which is based on and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Eastern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and Song-Ming Confucian School.The ideal of life,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humanistic care contained in the environ ment of Lands cape style architectural culture.This is are the life-spring of Chinese culture,as well as the Genius Loci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style;Confucianism;Song-Ming Confucian School;genius loci
TU986.4
A
1008-4339(2011)01-0022-04
2009-12-07.
刘彤彤(1968— ),女,副教授.
刘彤彤,liutt-b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