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炎性假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2011-09-18张继军ZHANGJijun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假瘤肾周长径

张继军 ZHANG Jijun

段建国 DUAN Jianguo

张 建 ZHANG Jian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CT室 新疆阿克苏 843000

肾炎性假瘤(infl ammatory pseudotumor, IPT)是一种少见的、肾非肿瘤性增生性瘤样病变,近年来认为其是一种独特的间叶性肿瘤,亦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1~4],临床大多误诊为恶性肿瘤。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13例IPT患者的CT资料,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CT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02~2010-02的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T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21~52岁,平均31.8岁。临床表现:腰部隐痛8例,低热(38℃以下)4例,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镜下血尿2例,2例有尿频、尿急,2例无明显临床表现,但B超检查时发现有肾占位性病变。查体:患侧肾区叩痛9例,2例触诊有包块。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Mx8000 Dual-slice全身螺旋CT扫描机检查。层厚3.2mm,层间距3.2mm,120kV,220mA。增强扫描用碘普胺(优维显,30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剂量 80~120ml或1.5ml/kg,注射速率为 2.1~3.0ml/s,注射对比剂后20~30s行动脉期(皮质期)扫描,60~90s行髓质期(实质期)扫描,3~5min行肾盂期(分泌期)扫描。

2 结果

2.1 CT表现 CT扫描共发现病灶13个,右肾5个,左肾8个,均表现为肾内大小不等的实性占位。其中3个长径<3cm,局限于肾实质内,未侵及肾包膜及引流系统,肾大小、形状无明显变化;10个长径>3cm,最大约6cm。CT平扫为肾实质内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其内密度不均,边界不清;2例表现为等密度,11例为等低密度,中心见低密度,边缘与肾实质密度大致相似,与肾实质分界不清;边界模糊,CT增强扫描不均匀显著增强,中心存在无强化区域。

术前6例CT征象典型,诊断较明确,3例首先考虑感染性病变,4例误诊为肾癌。诊断明确的6例表现为等低密度病变(图1、2),肾周筋膜增厚,肾周脂肪间隙不同程度混浊,其中1例侵犯肝右叶(图3),2例侵犯同侧腰大肌(图4);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增强,以边缘明显,1例强化与肾实质相似,12例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误诊为肾癌的4例长径均<3cm,呈类圆形软组织影,密度较肾实质低,边缘与肾实质密度类似,强化明显,肿块内部强化不明显,边缘模糊,无明确的包膜及分界(图5)。

2.2 病理表现 术中共见13个病灶,长径2~6cm,病灶呈灰黄色,局部坏死液化(囊性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其中6例累及肾包膜及肾周脂肪囊。镜检肿瘤由增生的梭形肌纤维、纤维结缔组织及慢性炎症细胞构成。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其中4例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图6)。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Roth于1980年首次报道IPT,总结了53例泌尿系统炎性假瘤的发病情况,其中76%位于膀胱,发生于肾者较罕见[1]。IPT是一种肾实质非特异性、增生性炎性瘤样病变,其本质是肾慢性非特异性感染,极易与肾恶性肿瘤混淆。免疫组化证实肾IPT表达肌纤维母细胞的免疫表型;肿瘤组织内可见大量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故亦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最近WHO将其定义为一种少见、独特的间叶性肿瘤。炎性假瘤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女性多见。炎性假瘤易发生于肺,其次可见于脑、眼眶、心、心包、胰、脾、肝、回肠及甲状腺等处;发生于肾者较罕见,可发生于肾实质,也可发生于肾盂;可以单发或多发,也可双侧同时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发热、肾区叩击痛等,偶尔会发生高球蛋白血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沉增快等[5],也可出现血尿及腰、腹部包块;一般情况较好,无恶病质。本组男女之比为9∶4,男性多,与文献报道不符[2],可能与病例少有关;其中10例年龄在21~38岁,其余3例年龄在40~52岁,提示本病好发于青年人。本组病例均发生在肾实质,13例均发现存在肾占位性病变,其中8例出现腰部疼痛伴发热,2例伴有肉眼血尿,2例伴有镜下血尿,2例伴有尿路刺激征,2例腰腹部可触及包块。Coffi n等提出此肿瘤为良性且不发生转移,但有时会出现局部浸润[1]。目前部分学者认为IPT是一种潜在低度恶性的肿瘤,并伴有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增生[1]。

3.2 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本组6例IPT在CT上显示明显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低密度,边界不清,中心呈低密度,边缘与肾实质类似,增强后边缘强化显著,且强化程度略低于肾实质,中心低密度无明显强化,肾周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征象典型,结合临床诊断较明确。当肾周无炎症反应征象、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尿液检查阴性时诊断较困难。本组误诊为肾癌的4例IPT年龄均在21~38岁,尿常规均未见异常,其中2例有腰部隐痛,1例有低热,1例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CT表现为肾实质内等低密度肿块,直径均<3cm,增强后病灶长径大于平扫时长径,边缘强化显著,1例与肾实质强化类似,3例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内部强化不明显,无明显包膜,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分析其误诊原因可能为:①对本病的认识不足。笔者认为,肿瘤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程度与肾实质类似或低于肾实质,与肾实质分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增强后病灶直径增大,应考虑本病可能。②没有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本组1例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年龄相对较小,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③文献报道炎性假瘤边缘强化与肾实质类似[6]。本组11例均表现增强后边缘强化低于肾实质,笔者认为可能与炎症反应的病程及扫描条件有关。

综上所述,13例IPT的CT表现及临床回顾分析表明,在以下情况下应考虑IPT可能:①发病年龄较小,多发生在30岁左右的中青年,本组平均年龄约32岁;②病程相对较短,临床表现为腰痛、低热,多在38℃以下,尿路刺激征或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等;③实验室检查示血白细胞增高,尿常规基本正常或有少许白细胞及红细胞;④CT检查肾实质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无包膜等低密度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以边缘强化明显且与肾实质强化程度类似或低于肾实质,当肾周筋膜增厚、肾周脂肪混浊、周围结构有炎症反应时,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当肾周无炎症反应时,且有上述边缘增强特点时,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⑤对于本病的诊断,最终依靠病理学诊断,超声或CT引导下病灶局部穿刺组织活检则是诊断本病的必须方法。

[1]晋薇,于国,任刚.肾炎性假瘤 8 例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 15(2): 100-102.

[2]刘爱军, 王永福, 李维华, 等. 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 15(4): 290-293.

[3]罗宏,周宏,刘南,等.肾脏非肿瘤性肿块诊治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5): 375-378.

[4]段晓岷, 程华, 周春菊, 等. 小儿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的CT表现.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1): 73-76.

[5]Boo YJ, Kim J, Kim JH, etal.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kidney in a child: report of a case. Surg Today, 2006, 36(8): 710-713.

[6]王庆堂, 曹文峰, 王亮, 等. 肾脏炎性假瘤6例诊断及治疗.四川医学,2006, 27(4): 387-388.

猜你喜欢

假瘤肾周长径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有效长径比研究
代谢综合征对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梅奥粘连概率评分的影响
玄武岩纤维长径比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不同长径比下狭缝节流气体静压轴承的特性研究
肺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
小肠多发钙化性纤维性假瘤误诊一例
睾丸鞘膜孤立性纤维假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38例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病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