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我院226例门诊患者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2011-09-13郝国洲王喜芬
郝国洲,王喜芬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巩义 451200)
笔者从2000年开始进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对于做ADR 监测工作者来说,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医疗基础,而ADR 的监测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节约医疗费用、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我国药品政策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1]。笔者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的226例ADR 患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ADR 报告共226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 因果关系及涉及器官、来源和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及《新编药物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2]。
2 结果
2.1 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在226例ADR 的报告中,男127例,女99例,分别占ADR 总人数的56.19%和43.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发生ADR 的患者中最小3岁,最大77岁,各年龄组ADR 发生的情况见表1。
表1 发生ADR的年龄分布
2.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静脉用药85例,口服给药131例,肌肉给药10例。 见表2。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在192 份ADR 报告中,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ADR70例,抗高血压药36例,消化系统用药40例,呼吸用药4例,降血脂药6例,抗过敏药12例,抗糖尿病药4例,免疫增强剂4例,抗炎药4例,解热镇痛药42例,麻醉药2例,抗焦虑药2例,抗肿瘤药2例,止血药2例。 见表3。
表2 ADR与给药途径的分布
2.4 ADR涉及的器官和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 涉及的器官和系统最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及各组织器官。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ADR与个体
226例门诊患者中,男127例,女99例,分别占ADR 总人数的56.19%和43.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文献报道一直[3]。
由表1 可知,ADR 的发生率与个体因素有较大关系,作为41~45岁的中年人接近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比其他年龄段高。这个年龄段的人生理病理过程发生了特征性变化,而这个年龄段多数有更年期症状的出现,这在心理上也有与其他年龄组有特异的不同,所以此年龄组人群的生理病理现象应该被人们所重视。
60岁以上的患者占7.52%,也不能说明60岁以上的患者不易发生不良反应,60岁以上人的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由于肝肾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功能均降低,而药物进入体内后易于在体内蓄积,因此药物剂量要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从而对老年人用药应特别注意。
3.2 ADR 的转归
ADR 的转归有治愈、好转。绝大多数ADR 在停用可疑药物时,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在统计的ADR 资料中没有死亡病例。因此对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应的生化检查,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应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的痛苦。
表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表4 抗菌药物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3.3 用药途径
由表1 可知,我院统计的ADR 中,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常见,静脉次之。在我院的门诊患者中,口服给药的患者远大于静脉给药的患者;但注射剂的pH 值、渗透压、微粒杂质、滴注速度等均可能成为诱发因素[4]。临床上应确保准确的静脉药物配伍及各种操作,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志之一[5]。
3.4 重视抗菌药物的ADR
在226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70例最多,这和其他文献报告相一致[6]。抗菌药物引发的ADR,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7]。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广泛,此类药物的ADR 发生率也随之增多,其次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应告诉其在使用头孢哌酮等含有四氮唑环结构的药物时不得饮酒,其中包括酒制品如酊剂。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是没有治疗作用的,盲目使用抗生素可使耐药菌株增加,不良反应增多,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8]。
[1]吴敏,吴洪文.2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1):877.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8.
[3]孙云川.我院2004~2007年16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225.
[4]黄道秋.11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2):1014.
[5]王玉荣,刘静,黄翔.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1):50.
[6]罗存梅.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3):207.
[7]刘晓琰,崔敏,邓维,等.抗感染药物171例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实用药学,2008,7(1):67-69.
[8]谢军平.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J].中国药学杂志,2006,1(4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