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长三角地区泛化发展

2011-09-08费潇宫京蕾

浙江经济 2011年22期
关键词:核心区长三角区域

文/费潇宫京蕾

推动长三角地区泛化发展

文/费潇宫京蕾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持续泛化发展,长三角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互动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形成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多点互动格局

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地域政治和经济地理概念,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长三角核心区,应该是上海和苏锡常,以及杭嘉湖宁绍,后来的宁镇扬及台州等区域,实际已经是一种泛化的划分方式。现在,又扩充至江浙全境,并加上皖赣两省,形成了典型的泛长三角格局。笔者把早先定义的长三角16个城市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同时把苏北、浙西南和皖赣作为长三角外围区,由此构成泛长三角“核心——外围”的空间格局。

资本要素助推均衡化

当前,上海和浙江地区资本,特别是制造业资本大量转移。2004-2010年,上海和浙江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仅为2.1%和14.7%,远低于全国24.9%的平均水平,江苏也只有29.5%,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皖赣区块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分别为45.6%和47.0%,远高于上海和浙江地区,也比江苏高出不少。

大量制造业资本向外转移,一部分流向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加大长三角核心区城市创业与生活成本,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资本向外转移;一部分流向苏北地区,形成江苏当前仍然较好的制造业发展势头;一部分流向皖赣地区,推动皖赣加快发展。这种资本流动趋势,缩小了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差距。

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业是资本重要投资领域。2010年,江浙沪地区房地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28.9%、34.4%和35.3%,远快于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挤占各类创业资本,又进一步抬高地价、人工费用,不断加大创业成本,十分有利于苏北及皖赣地区依托低成本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苏北地区成为长三角地区资本重要集聚地。长三角核心区,经过长期高密度开发,城市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产业升级难度较大。浙西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所限,生态保护仍是其重要功能,发展空间有限。苏北地区,幅员广阔,与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较小,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05-2010年,苏北地区GDP年均增长19.0%,比江苏省同期17.5%的增长率高出1.5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高3.2个百分点。

皖赣区块凭借紧邻长三角优势,成为承接长三角地区资本向外转移的第一站。2010年,皖赣区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万亿元,占泛长三角地区总投资的比重为33.5%,比1995年的占比高出20个百分点。如继续保持目前投资增速,至2015年,皖赣两省投资规模将超7万亿元,占泛长三角地区投资规模总量的50%左右。

劳动力差异强化人口红利

就泛长三角地区而言,随着长三角外围区发展环境改善,经济增长要素中的劳动力分布在泛长三角地区发生明显改变,十分有利于长三角外围区依托劳动力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增长。

劳动力资源出现三大变化。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出现一增一减。当前内陆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占当地人口比明显上升,十分有利于增强当地经济增长。2010年,剔除流动人口因素影响,安徽实际总抚养系数应低于35,而浙江总抚养系数应在35以上。二是核心区劳动力年龄老化现象十分明显。201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23.4%,比2005年的19.6%高了3.8个百分点,其老龄化程度和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三是外围区劳动力素质提高较快。2000-2010年,皖赣两省每10万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0年间别增长了2.9倍和2.7倍,而同期上海增幅仅为2倍。

多因素形成劳动力加速回流。以全国平均水平为标准,除上海外,江浙地区制造业职工工资收入与皖赣地区之间差距不明显;长三角地区物价日益高涨,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差、生活枯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年龄的增长、家庭结构的逐步完善,他们对亲情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成为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回流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差异推动生产要素向外围区扩散。长三角核心区,经过30多的高强度开发,已进入瓶颈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稀缺的矛盾日趋显著,如果开发强度进一步提高,则将面临成本加倍增长的困局。与此同时,苏北及皖赣区块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显现,加速推动长三角核心区经济向外围区扩散。

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增长阻尼”明显增强。土地资源使用价格的差异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2010年,杭州主城区土地出让均价为1531万元/亩,南昌市区土地出让均价仅为在265万元左右。长三角地区无论是工业用地价格还是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价格,均大大高于皖赣两省,导致皖赣两省的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

能源差异是重要约束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呈现加速下降趋势。事实上,长三角地区能源压力远大于皖赣区块,因为支撑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大量外购,且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海洋经济的加快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这将进一步加大长三角地区能源供给压力。

环境压力是限制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差异,我们将单位国土面积的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作横向比较,2010年上半年,上海市每10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202.6吨和318.1吨,排放强度均位居全国首位,并远大于其他地区平均排放水平。浙江和江苏的这两个指标,也均位于全国前列。可以说,长三角地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规模大,排放强度高,进一步降低单位国土面积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水平,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优化泛长三角格局

积极认识泛长三角演变的多重意义。一是泛长三角化发展,使得部分外出务工人口、城市小白领和大学毕业生,向家乡回流,融入当地社会,成为真正的城市化人口,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我国的城市化质量与数量。二是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持续泛化发展,长三角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互动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形成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多点互动格局,加速外围区中心城市点状集聚,推动皖江城市带和鄱阳湖城市群的进一步发育。三是有利于加速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安徽与江西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进入内陆地区的第一站,泛长三角化发展使得长三角外围区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这对引导长三角核心区各类要素资源,以安徽和江西两省为平台,进一步向西扩散,打下坚实基础,十分有利于加速我国东中西区域一体化进程。

紧抓经济“梯度转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沿海地区,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地区,连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未形成区域均衡发展态势,其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大。必须紧抓当前这一波经济“梯度转移”的大好趋势,加快夯实长三角外围区发展基础,着力推动外围区承接核心区的产业转移。

着力优化泛长三角地区空间格局。当前,由“沪宁杭”构成的“小三角”,难以支撑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重点引导安徽与江西两省要素资源分别向合肥与南昌两个中心城市集聚,构建泛长三角地区“沪肥昌”的“大三角”空间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进一步畅通区域间轴线联系通道,并努力为区域空间网络化发展夯实基础。

发挥泛长三角核心区与外围区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共赢发展。长三角外围区,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城市人口集聚、空间规模扩张和经济总量扩大,形成规模效应。长三角核心区,应借助要素成本上升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网络、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与外围区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打造核心区资本运作与商品集散双中心。着力推动浙江与上海等发展空间较小的区域,从资源要素集聚基地,向资本输出地转变,从商品生产基地向商品集散基地转变,依托浙江和上海发达的金融系统和专业市场群,努力将浙江与上海打造成为运作全球资本、集散全球商品的新空间。通过资本的输出和商品的集散,获取更低环境成本、更高效益的超额利润,这才是核心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出路。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核心区长三角区域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区域发展篇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