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纺丝法PLGA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研究

2011-09-07王晓庆张龙侯宇川陈岐辉姜凤鸣张海峰王春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质地纺丝分子量

王晓庆,张龙,侯宇川,陈岐辉,姜凤鸣,张海峰,王春喜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长春 130021)

随着可降解材料在临床的应用,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研究设计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进行生物降解材料输尿管支架的研究,已研制出己内酯丙交酯乙交酯三元共聚物、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己内酯环氧乙烷共聚物等系列高分子材料输尿管支架,经体内、体外试验证明材料降解时间4~8周,组织相容性良好。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形态记忆性不良、质地较硬、易折断等弊端,且降解过程中易出现全程多处断裂,造成一过性输尿管梗阻[1,2]。本研究采用电纺丝工艺来进行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加工制作,并评价其物理特性及体外降解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合成

PLGA(80∶20)的制备:80%L-乳酸水溶液经脱水、预聚合、裂解、重结晶制成L-丙交酯,采用本体聚合工艺,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与乙交酯(聚羟基乙酸)开环共聚制成PLGA(80∶20),单体L-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为80/20。同法合成PLGA(70∶30)及 PLGA(50∶50),分子量约为 60 000。

1.2 纺丝液的制备及输尿管支架管的制备

PLGA纺丝液的制备:用三氯甲烷将PLGA溶解并配成5%的溶液,加入活性物质,充分搅拌6 h,备用。将上述纺丝液注入5 mL玻璃注射器内,将注射器固定在纺丝装置上,电源阳极输出端与铁注射器针头相连。自制接受装置,将直径约1.0 mm的钢丝一端连于可调速电机,另一端与阴极输出端相接,保持钢丝与地面平行,两电极间的距离为15 cm。打开静电发射器电源,调节电压至30KV,电机转数调至60 r/min,得到纳米输尿管支架管。

1.3 体外降解实验

体外降解试验中降解液来自健康志愿者尿液。体外降解试验方法:将输尿管支架管截成长约2 cm小段,每种材料36个,真空干燥,称重;分别浸于尿液中并置于恒温震荡器内,调节温度至37℃,尿液每日更换一次,按浸泡时间分别于 1、2、3、4、5、6、7、8、9、10、12、14 周时取出 3 个平行样品,观察大体形态后测量残重率及分子量检测。残重率=100%×残重/初重,重量损失情况,每组取试样的算术平均值。

2 结果

2.1 支架管的表征

2.1.1 支架管大体形态观察:肉眼观察支架管呈白色,长度10~20 cm,内径约1.0 mm,外径约2.5 mm,质地柔软,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记忆性,弯曲后不会折断(图 1a)。

2.1.2 电镜扫描:电镜扫描见纤维均匀分布,直径约在40~1 000 nm之间,网孔直径约在40~200 μm之间,结构均匀,各种比例的支架的直径及孔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 1b、c、d)。

2.2 体外降解性能

2.2.1 形态结构变化:测试材料原始试件呈纯白色,质地柔韧;降解初期材料逐渐略吸水膨大,质地变硬,真空干燥后观察材料形状无明显变化;降解中期材料表面有部分小块溶蚀剥离,质地略软,此时材料尚保留原有形态,体积膨大;后期材料已完全失去原始形态,崩解为小块。上述为材料总体大体形态变化,因各种比例的降解速度不同,各时相历时长短亦不相同,但总体形态变化趋势过程同上述。

2.2.2 材料失重率:各种比例材料降解过程中重量损失均呈平稳过程。PLGA(50∶50)观察至第5周时材料重量损失45%左右,至第6周材料降解为细小颗粒,无法行重量测定。PLGA(80∶20)至7周时观察见材料开始崩解,至8周后已无法进行进一步检测;PLGA(70∶30)降解速度相对较慢,至8周观察结束时材料重量损失40%左右,第10周完全崩解(图 2)。

2.2.3 分子量变化:材料的体内降解过程中分子量变化趋势与重量损失大体相同,降解早期分子量下降迅速,后期减慢并趋于平稳(图3)。

3 讨论

自1978年双猪尾管或称双J管问世以来,大大提高了上尿路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留置后仍存在需经膀胱镜取出、膀胱输尿管返流、回缩、移位后需要二次手术及产生膀胱刺激症状等弊端,个别病例甚至因严重血需提前撤除双J管[3,4]。为克服上述缺点,许多研究者将目光转向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研制领域。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需满足以下条件:(1)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2)降解后材料碎片不造成输尿管梗阻;(3)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4)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适宜的力学性能。本课题组已研制出多种高分子材料输尿管支架,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质地较硬,记忆性较差,易折断,导致研制的支架管缺乏内固定性能;(2)在降解过程中出现支架管全程多处断裂,造成一过性输尿管梗阻。Lingeman等[5]研制的可“溶解”输尿管支架临床试验结果也不理想,一方面支架管自身固定效果不佳,容易早期脱落,造成肾积水乃至尿液外渗,另一方面支架管碎解后部分碎片残留在肾盂内不能降解排出,需要后续体外冲击波治疗。Boris等[6,7]研制了系列Uriprene可降解输尿管支架,其降解时间控制不理想,动物实验观察到支架管降解过程中出现碎裂并造成一过性梗阻现象,另有部分支架管表面结石形成。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以不同比例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电纺丝工艺进行输尿管支架管的加工制作,进而改善支架管的相关性能。

电纺丝技术聚合物熔体或溶液在高压静电作用下,利用电场力克服聚合物溶液表面张力形成一股带电的喷射流,溶剂挥发,纳米级纤维无序地排列在收集板上,形成类似无纺布纤维膜。PLGA是组织工程领域常用的聚合物材料,是第一批被美国FDA批准的用于临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无严重毒性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研究中[8,9]。PLGA的玻璃化温度约40°C~60°C,故37°C时易表现为质地相对较硬、脆,易折断。所以以往使用熔融状态下挤管生产的输尿管支架管易折断,折断后堵塞输尿管,造成梗阻。本研究使用电纺丝工艺制作的支架管质地柔软,具备一定的韧性和抗牵拉能力的特点,且具备足够的支撑作用,不易被机械力所折断,完全满足降解输尿管支架管所需要的可塑性和力学性能。电纺丝技术得到的输尿管支架管管壁呈现网状结构,纤维直径约在200~1 500 nm之间,网孔直径约在40~200 μm之间,尿液中的各种分子可自由通过管壁。因此,理论上即使支架管在降解过程中断裂、管腔堵塞,尿液仍可通过管壁进入膀胱内,不会造成梗阻,但需经下一步动物实验证实。

PLGA的降解机制是水解机制,即在水的存在下其酯键发生水解作用,产生乳酸和羟基乙酸单体,这2种物质是生理条件下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副产物,参与到体内的三羧酸循环,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形式排出体外[10]。降解过程中PLGA由不溶于水的固体变成水溶性物质,分子量会迅速降低,失去原有的力学强度,整体结构被破坏,体积变小。当分子量小到可溶于水的极限时,整体结构发生变形和失重。PLGA聚合物的降解率与各种单体的比例有关,多个研究表明50∶50比例的PLGA降解最快,其他无论哪种单体比例降解速度均低于50∶50[11,12]。本研究主要通过材料的失重率及分子量的变化来评价其降解速率。通过对残重率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比例的PLGA材料的降解的残重率曲线近乎成线性,其中50∶50比例的PLGA降解最快,约至第6周材料崩解,而70∶30比例的PLGA降解最慢,在10周左右崩解,80∶20降解速率介于2者之间,降解时间约需8周。赵莉等[12]认为PGA和PLA均为结晶状聚合物,当2种单体无规共聚后破坏了原均聚物的分子规整性,结晶度大大降低乃至完全失去结晶性。50∶50比例的PLGA聚合物达到最大限度的无规结构,水分子渗透快,因此降解速度要比其他比例的PLGA聚合物快得多。本研究中,PLGA(50∶50)及 PLGA(80∶20)的降解时间均可满足了输尿管支架管对降解时间的要求,是较为理想的材料。由于本研究体内降解部分正在进行之中,各种材料在体内降解是否与体外降解情况一致需进一步证实。

[1]侯宇川,王春喜,陈学思.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输尿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5):571-572.

[2]王春喜,侯宇川,陈学思.漏斗形生物降解材料输尿管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11),738-741.

[3]Meeks JJ,Helfand BT,Thaxton CS,et al.Retrieval of migrated ureteral stents by coaxial cannulation with a flexible ureteroscope and paired helical basket[J].J Endourol,2008,22(5):927-929.

[4]Vega Vega A,García Alonso D,García Alonso CJ.Characterization of urinary tract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double-pigtailed ureteral stents[J].Actas Urol Esp,2007,31(7):738-742.

[5]Lingeman JE,Preminger GM,Berger Y,et al.Use of a temporary ureteral drainage stent after uncomplicated ureteroscopy:results from a phase II clinical trial[J].J Urol.2003,169(5):1682-1688.

[6]Boris AH,Ryan FP,Ladan F,et al.Investigation of a novel degradable ureteral stent in a porcine model[J].J Urol,2008,180(3):1161-1166.

[7]Ben HC,Dirk L,Ryan FP,et al.Next generation biodegradable ureteral stent in a Yucatan pig model[J].J Urol,2010,183(2):765-771.

[8]Klose D,Laprais M,Leroux V,et al.Fenofibrate-loaded PLGA microparticles:effects on ischemic stroke[J].Eur J Pharm Sci,2009,37(1):43-52.

[9]Iverson N,Plourde N,Chnari E,et al.Convergence of nanotechnology and cardiovascular medicine:progress and emerging prospects[J].BioDrugs,2008,22(1):1-10.

[10]Jain RA.Th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of various drug loaded biodegradable 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devices[J].Biomaterials,2000,21(23):2475-2490.

[11]Athanasiou K A,Niederauer G G,Agrawal C M.Sterilization,toxicity,biocompati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 copolymers[J].Biomaterials,1996,17(2):93-102.

[12]赵莉,何晨光,高永娟,等.PLGA的不同组成对支架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5):22-28.

猜你喜欢

质地纺丝分子量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复合纳米纤维
沥青分子量及其分布与短期热老化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加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石墨烯纤维导电性优异
跟踪导练(四)4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
天然印花与飘逸质地抒发海滩度假风的魅力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
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超细聚醚砜纤维及其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
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注射液分子量分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