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教研策略 促进地理教师发展
2011-09-06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101300卢凤琪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101300) 卢凤琪
教研员对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科教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我在担任中学地理教研员期间,始终把“专家的理论水平,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线经验,领导的管理才能。”作为追求的目标。采取三抓,两改,一落实的教研策略,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学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抓,首先是抓理论学习与专业水平提升不松劲。教研员和地理教师一起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教材、教法理论,学习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并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近年来先后学习了钟作慈先生主编的《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美国Linda- Campbell及霍力岩等译的《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等数十本理论著作。在学习与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近年来,我区地理教研员和教师在国家级和市级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6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0余篇,在全国公开出版图书中发表文章60余篇,5名教师获得市级论文评比一等奖,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其次是抓基本功培训不动摇。通过理论讲座、课例研讨、外出学习、基本功竞赛等教研活动,培养教师分析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功;通过练习、培训、展示及应用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师运用板书、板图、板画及地理教具的基本技能;通过课件制作与使用、网络教学、网上教研等活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2007年在全市教师基本技能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02年至今有10名教师获得市级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市级课例评比一等奖;2009年5月我在北京市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上作了“积极使用板图、板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经验介绍,受到市基教研中心领导和与会教师的充分肯定。
第三是抓典型示范不虚浮。每学年推出两名以上的典型教师,分别采用示范课、经验交流、技能展示等活动,加速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典型教师经验,带动其他教师快速成长。张蕊、杨静、刘月芸、仇丽燕等老师,分别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实践活动、寓德于教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他们是我区地理教改的典型,正在引领其他教师前进,共同推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两改,一是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核心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与体验出发,通过探究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2002年至今,我区两次承担全市地理学科新教材实验研讨会。2009年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现场会”,我在会上作了“整合资源 积极推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介绍,展示了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录像课,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另有10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各区县听课教师的表扬。
二是改变教研指导思想。以前的初中教研活动只关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忽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初中教师既要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标和教材,也要了解高中地理课标和教材。高中地理教师同样也需要掌握初中课标和教材。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组织初中教师做高考题,从中领悟初中地理知识与技能在高中学段的作用,为初、高中教学衔接提供依据。
一落实,就是落实地理课程标准,我和中心组成员共同研讨,并在教学中进行验证比较,最终形成了适合顺义区中学地理教师使用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讨论稿”。将地理课程标准的每一条理念、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都结合顺义区地理教学实际进行解读,形成了近四万字的解读稿。
在实际教研工作中,我采取教研员——中心组成员——备课组长——全体地理教师这样一条主线进行学科管理。以教研员为核心,中心组成员为骨干,备课组长为落脚点,使全体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学科管理的过程中,坚持开展活动与激发热情并举,基础研修与反思提升并重。始终注意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采用各种方式引导鼓励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在教研会上对进步快的教师进行表扬,让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经验,选择骨干教师参加教辅读物的编写,创造条件让所有教师通过参加各种基本功培训与展示,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研员的中心工作之一,只有广大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地理教学改革才能向前推进。我主要采用了“三定,两做,一提升”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三定,首先是定人员,将学历合格、素质较好、上进心强的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其次是定内容,将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行为等教学基本功确定为重点培训内容;第三是定目标,每位接受重点培训的教师,都要争取在市级竞赛上获奖,在全国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书籍上发表文章。两做,就是每人每年做一节研究课,做一次课标或教材辅导。一提升,就是通过总结经验与反思,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将教材辅导、理论讲座、共同备课、论文研讨、共同编写地方教材和教辅读物等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活动。
我先后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 韩福军老师在1996年底举行的北京市教学基本技能大赛中获得全能奖,并使顺义地理学科获得竞赛优胜奖。张蕊老师在“北京市2007年初中新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荣获地理学科一等奖。朱秀荣老师在2004年12月承担了全国课改研讨会的观摩课,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等有关领导的表扬。李宁老师的“城市区位因素”课例在北京市中学地理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得特等奖。李学会老师的“我们周围的废弃物”录像课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张蕊老师的“北京市的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和杨静老师的“中国的耕地资源与农业”教学设计分别获北京市一等奖。王铁宝老师在2005年北京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生发展”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刘月芸老师在“2007年北京市远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活动”中,获教学设计一等奖;张蕊、宋红两位教师的论文于2009年获得北京地理教学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闫德文、郭艳青两位教师于2009年4月各承担了一节市级研究课,有效地推动了三级课程整合,受到了市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与表扬。2004年由本人指导的学生实践活动展览在北京市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通过上述有效教研策略的实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在我区得到了有效落实,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今后将进一步探索有效教研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造更加有利条件,达到提高公民地理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