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高考能力立意试题解析

2011-09-06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鲁爱华

地理教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考查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066400) 鲁爱华*

每年的高考之后,全国都会掀起一股观看高考、研究试题、评析试卷的教研热潮。为了使教研与交流更加规范、科学和富有意义,笔者尝试通过网络QQ平台,依托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群Ⅰ107655055 群Ⅱ86425402)进行试题评析征集,号召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2011年高考试题研究,优选并解读能力立意试题。

一、自然地理部分

自然地理试题的特点:自然地理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着重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突出对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图像呈现类型多样,问题情境突破常规有深度,设置新颖独树一帜,彰显能力测试与考试公平。

第一组:

(浙江文综卷)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完成9~10题。

9.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10.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这两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高考答案】A B

【全解全析】试题以局部光照图为背景,结合地球经纬线,探究在地球运动中晨昏线的运动规律。第9题,正确解读材料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将局部光照图——题图转换为①图,要满足“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可得图②,从图②中可知L2纬度越高Q1、Q2的经度差越大,当L2与晨昏线相切时Q1、Q2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180°,且Q1、Q2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如图③所示。调动所学知识“地球上两点之间大圆的劣弧距离最短”, 得出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A项正确;从图③可以看出M、Q1之间连线与地轴为立体空间的两根不相交的线,M、Q1、Q2三点不在同一经线上,B、C项错误;该日L2纬线与晨昏线相切为极夜,只有Q1、Q2两点分别在正午时才能看到太阳,太阳正日出于正南地平线,直立物的日影都朝北,D项错误。

第10题,正确解读题干“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当晨线过M、Q1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冬半年(如图③实线),当晨线过M、Q2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图③虚线);“Q1、Q2与L1这两地方时差不等”,指Q1、Q2与L1经度差不等。由此,据上题图①、③推断,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时,Q1、Q2与L1经度差相等为90°,时差相等,A项错误;L2纬线不定,Q1、Q2不定,Q1、Q2之间的经度差不定,则Q1、Q2可能都位于东半球或都在同一时区,B项正确C项错误;1至6月时间段,3月21日前为北半球冬半年,3月21日后为北半球夏半年,可能出现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D项错误。

【立意分析】该组试题以局部光照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检验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基础知识扎实,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运动分析能力,且思维灵活、逻辑判断准确。

(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 郭庆彬 054000)

第二组:

(江苏地理卷)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3~4题。

?

3.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参考答案】B C

【全解全析】本题以以统计表格为切入点。考查了日出、日落来计算昼夜长短,从而判断地理纬度,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第3题:从表格中可以算出①当日昼长为14小时,次日昼长为14小时04分;②当日昼长为11小时22分次日昼长为11小时20分;③当日昼长为13小时08分,次日昼长为13小时10分。由于赤道昼长为12小时,三地昼长和12小时的差值越小,说明越靠近赤道,纬度越低。这样就可以知道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是①③②。第4题:③地为北京当日为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在春秋分日为最小。

【立意分析】本题考察了对表格的计算分析能力。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这类题目给出了统计图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仔细研究发现,它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说明高考会给出一个全新的图表、图片,但考查的是平时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要抓住三基,力抓住基础,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吴建中 224700)

第三组:

(江苏地理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右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8.该地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高考答案】C A

【全解全析】试题以某小区域为背景,综合具体纬度、等高线的疏密、河流流向与地形起伏等要素,探讨实地景观、相对高差知识。根据等高线值,该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①地附近的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单位距离间②地等高线较③、④地相对稀疏,坡度不大;该地地处我国30°N附近丘陵、低山地区,气候湿润,茶园广布;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是在其下方仰视或远眺,④地处于瀑布之上方,不是观赏最佳位置。考察线路的出发地居民点海拔高度在100~200m之间,终点海拔在500~600m之间,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在300~500m之间,也不可能达到500m。

【立意分析】本组题突出了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摆脱以往明确区域定位的做法,设计虚拟小区域,能集中体现命题者的意图,突出了地理某一要素或诸要素(如本题是等高线知识)的问题设置,清新别致,洋溢着生活气息,也能集中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解答时无需判断具体区域,只需根据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小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否细致地读图以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针对虚拟小区域图的出现,要善于抓住其关键信息,要找准模拟区域与实际区域存在相似的特征为切入口,妥帖运用书本的原理、规律,解决考查问题。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金 春 224003)

第四组:

(安徽文综卷)右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30.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答案】D C

【全解全析】试题以直观简图为背景,呈现冬夏季节正午太阳方位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值两个信息,探讨建筑设计中人类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有效合理利用光照。从第29题所给信息:冬夏季节正午太阳方位都在正南方且冬季正午仍然有阳光照射,可知该地点一定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9题的四个选项只有D符合;第30题,从选项看①④是同一个结论的两种表达,要不同正确,要不同错误,从选项组合看①④必须同时正确,因而B,C可能正确;再从②③看选项考虑的是随日期的变化遮阳或采光能力的变化,其中②给的时间段是冬至到春分,这期间正午太阳高度是变大的,室内的日照面积应逐渐减小,故②错误;③给的时间段是春分到夏至,这期间正午太阳高度也是增大的,从而屋檐的遮阳作用会逐渐增强,故③正确,从而本题选C。

【立意分析】延续近两年安徽自主命题的基本思路,打破有关太阳高度角考点的固有模式,既使考试的重点回到地理学的本质上来,又便于考生结合生活中的建筑来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从试题的表层结构看考查的是光照的有效合理利用,从试题的隐性层面看考查的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节能理念,很好地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热点做了隐性结合。

传统的考试测量总想以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一组题来体现试题的区分度和控制试题的总体难度,以至于很多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花大量的时间来组织这一部分的教学。但从2009~2011这三年的安徽卷和2011的新课程卷与全国大纲卷来看,这种趋势已经明显弱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把握复习的度,如何把握?个人认为:一是精讲经典核心原理:时间计算的基本规律,正午太阳方位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的变化规律,昼长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昼长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的变化规律等,不需要拓展过难、过深;二是舍弃讲解和训练不符合新的命题趋势的高考真题;三是拓展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比如生活小区建筑朝向,中国不同大区家用单体太阳能热水器差异调查等。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体验,所以可以尝试在高一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多开展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安徽省繁昌县一中 殷礼高 241200)

第五组:

(全国大纲卷文综地理)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答案】D B D

【全解全析】试题以直角坐标图为背景,综合气温、地形、湿度等要素,探讨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规律。第9题,从大气垂直状况分析三地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指近地层大气作垂直运动的强弱程度。从等温线分布来看,三地都是上冷下热,空气易出现对流运动。但对流的旺盛程度主要取决于相同高度范围内的温差大小,因甲地上空等温线密集,故温差最大,对流最旺盛。对于乙地和丙地,温差接近,大气的稳定性主要看空气密度,密度越大越稳定。根据“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因乙地有面积较大的湖泊,故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因此乙地的空气密度小于丙地,故相比之下,丙地大气更稳定。第10题,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正午前后”,与题图对应的“8时气温状况”,有一个时间差(4小时),材料中有一大气运动信息“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小时”,读图发现甲乙两地距离大约是80千米,甲处的气流状况经过4小时后刚好向西传递乙处。即图示8时气温分布整体沿横轴向东平移80千米。8时甲处对流最旺盛,4小时后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第11题,定位该地形区主要根据海拔,该区域海拔在200~500米之间,为丘陵,故为东南丘陵;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2000米)、内蒙古高原(海拔为1000~1500米)海拔都高于500米;华北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本题的误区在于部分考生认为东南丘陵在北纬30°以南,而华北平原正好位于中纬地区,但是东南丘陵包括三部分: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东南沿海丘陵,江南丘陵正好位于“北半球中纬”。

【立意分析】本组题能力立意特点鲜明,知识考查不孤立,图像解读过程需要以知识理解为支撑,如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大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将图像能力考查上升至综合性层面,使试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在思维考查上,立足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并关注状态变化,从而实现动态分析。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鲁爱华 066400)

二、人文地理部分

人文地理试题的特点:通常以时事热点为基础材料,关注现实生活,注重理性思考,依托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图,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突出学科价值的社会担当,区位分析在综合题命题中占主导地位,在信息处理、术语表达方面要求较高。

第一组:

(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答案】AC BD

【全解全析】试题以变化曲线、柱状统计图为依托,探讨城市对径流输送的影响和人类治理洪涝的措施。第21题,城市化后,地表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面硬化,降水下渗量减少,两者都会使雨水快速汇入河流,而导致流量迅速上涨,不降水时流量非常小,故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水库按照人们的需要控制江河径流量,使河水流量趋向平稳,故流量最稳定的③过程线是修建水库以后的过程线。所以AC是应选答案。第22题,防止城市内涝,主要措施是使降雨之后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快速排走,故BD项正确。

【立意分析】本试题遵循了能力考查的要求,情境创设新颖,素材简约但内涵丰富,引入了新的基本概念: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地理事物(径流量变化)的变化因果辩析,关注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内在变化发生的原因。

(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金 春 224003)

第二组: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停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停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高考答案】B C

【全解全析】试题选材时事新闻,提供了简洁有效的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题,解题首先要了解,日本公司到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是因为近年中国汽车市场成长很快,已经成为世界的最大的汽车市场,既然销售市场在中国,那么零部件生产厂主要考虑到市场和减少零部件的运输费用等配套成本,劳动力成本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是主要目的;如果在中国生产组装,而不在中国销售,那劳动力就成为主要因素。第2题,依据题中的信息,“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应该是核心部件生产影响中国整车厂的组装生产;而研发中心只会影响新车的研发和上市,不会在地震和海啸发生后的那么短的时间就影响到中国整车生产厂的停产;一般零部件厂,如果受到影响,会影响生产效率,一般不会停产。

【立意分析】通过提供简洁有效的时事地理材料,既体现了地理学习的时代性,又体现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摒弃靠记忆和经验来解题,考生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文字材料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信息和知识相结合,建立新思维情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解决题设问题,体现了课标的精神。

(河南濮阳油田第二高中 贾国强 457001)

第三组:

(全国新课标文综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11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l0.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答案】B C B

【全解全析】试题利用直观的青藏铁路景观图为背景,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从细处着眼,探究地理问题,侧重考查新情境背景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9题,该段铁路是上坡,且沿山麓分布,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故A不正确;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故B正确;C、D选项特别强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细微的审题能力,依题干知,该“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不能确定拉萨的位置与北方具体方位所在,故C、D不正确。

第10题,M、N间的堆积物是位于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故C正确。

第11题,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故A不正确;T设施相当于个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故B正确。防御河沟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故C不正确。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防止河沟洪水对青藏铁路影响,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故D不正确。

【立意分析】本组题立足新情境材料,要求学生考场自学,并理解概念,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侧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审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考查。属于较简单的题目,但情境设置了一些关卡,让学生琢磨不透,出现严重的失分现象。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地理组 张 明 064400)

第四组:

(重庆文综卷)39.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鲜半岛的经济发展是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一。半岛南北差异化的区域发展受到了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图反映了朝鲜半岛的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状况,下表是图所示区域四个代表性城市降水量的年内分配表。

?

(3)图中松林与浦项相比,发展钢铁工业的资源优势有哪些?

(4)浦项资源贫乏,但钢铁工业发达。根据题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源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钢铁工业布局影响的变化。

(5)右表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___。根据题图、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朝鲜半岛降水的总量和时空分布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3)① 原料(铁矿石)丰富;② 燃料(煤炭)充足;③ 水资源丰富

(4)① 资源因素的影响减弱;② (市场、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增强。

(5)新义州 降水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①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总量丰富;② 降水集中在6~9月;③ 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北向南减弱(或夏秋季节降水集中程度由南向北增强);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增加(或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全解全析】本题以图表为切入点,对工业区位及其发展变化和降水情况进行了考查。第(3)题,由图可知,松林靠近铁矿和煤炭产地,同时有河流流经该处;而浦项不具备上述优势,但由其临海,地理位置优越,可依赖海上交通,所以其钢铁工业也发达。本题最易丢分的是未考虑到水资源差异,一般来讲,海水在工业上很少被直接利用,工业用水还是以淡水为主。第(4)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区位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经历了由最初的靠近燃料(煤炭)产地到靠近原料(铁矿石)产地再到现在的靠近市场,依赖便利的交通。所以资源因素的影响减弱;(市场、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增强。第(5)题,由表格可知,6~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重最高的城市是新义州。读题时一定要仔细,问题就是告诉我们答题的方向。本题就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朝鲜半岛降水总量的特点;第二,时间上降水的分布特征;第三,空间上降水的分布特征。再结合题图、表格和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立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材料,注重图表中有效信息的提取。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王 俊 405400)

三、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试题的特点: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辅其它类型的图像及文字材料,呈现完整信息,立足区域考分析,依托图像考能力。试题最后要求用学科术语科学、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因此,能力要求高,考生不仅要具备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还要具有组织语言、文字表述的能力。

第一组:

(海南地理卷)读下图,完成3~5题。

3.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

A.南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西北-东南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5.甲河流域处于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参考答案】B D A

【全解全析】该试题组以区域图为背景,综合河流、地形等要素,探讨区域自然地理规律。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岛屿北部河流大致向北流,南部河流大致向南流,中部偏南为南北河流的分水岭,为山脊,东西走向。第4题,考查对图中信息的把握能力,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岛河流的水文特征。该岛屿位于18°N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根据自西向东经度67°和66°属于西经,该岛南部为加勒比海,为波多黎各。东北信风可以把海洋的水汽带到岛上,降水丰富,又根据该岛附近受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全年降水丰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没有汛期。甲河流长,乙河流短小,乙河流地势陡,平均流速快。甲河比乙长,流域面积大,流量大,植被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含沙量的小。第5题,该岛为热带地区,可排除B和D。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立意分析】本题组属于在学生不熟悉的地形图上,判断山脊(山脉)走向、河流的水文特征、陆地自然带等内容。通过图文资料考查了大家不熟悉的加勒比海沿岸的岛国波多黎各。该题组立意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考生不知道该岛为波多黎各,也没有学习过波多黎各地形特点的知识,但根据河流流向判读及图中山地的分布,也可以做出正确的解答。解题时根据图文资料先进行经纬网定位,再结合图示河流流向、山脉的分布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区域空间定位:备考时注意对区域的空间定位,特别是经纬网和海陆位置与形状的判读,根据纬度位置可判断出某地所处的热量带,再根据大气环流、洋流等判断降水,从而得出区域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自然带名称。(2)区域地形地势特征:注意利用河流流向或山地分布及等高线判断与描述某区域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3)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是近几年常考的知识点,应该先确定河流的补给类型,若是以降水补给为主,水量的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主要与河流流域降水量及其变化有关,若是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则与气温有关;对含沙量的分析,主要考虑流域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有无冰期取决于冬季最冷月均温,若小于0℃,一般有冰期。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 郑永胜 132012)

第二组:

(广东文综卷)41.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图甲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图乙 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________。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_______河,判断理由是_______。

(2)图乙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________;深度1.6米处是_________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自西南向东北;内流;该河流消失于沙漠中,最终不与海洋相通。(2)久远;湖沼;湿润;该地当时是湖泊、沼泽,现在是沙漠。(3)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4)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全解全析】试题以小区域地图(石羊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为背景,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探讨河流、干湿地区、气候以及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等内容。(1)根据图中等高线可判断河流流向自西南向东北,再根据内、外流河的概念可知该河流为内流河(河水最终不流入海洋)。(2)根据材料二剖面图并结合所学沉积物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越早形成的沉积物埋藏越久远,由于距今5000年左右地层中的沉积物为湖沼沉积,可以推知当时该地为湿润环境。(3)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较远,海洋上湿润气流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形成较为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该地水资源缺乏,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灌溉用水,因此防治土地进一步荒漠化是当务之急。(4)该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以农业生产为例),可借助所学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进行迁移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干旱缺水)来组织答案。

【立意分析】利用小区域地图作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

(湖南省凤凰县华鑫中学 全跃标 416201)

第三组:

(广东文综卷)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材料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甲)。

材料二:2007年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发电量构成(图乙)。

(1)2011年6月8日,三个国家的首都,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_______。

(2)这三个国家南部沿海地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_______控制,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___。

图甲

图乙

(3)据图乙,热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风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风力发电与火力发电相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_______。

(4)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简要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

(5)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1)巴黎 马德里(2)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3)意大利 西班牙 小(4)①优良的港口;②廉价的海运;③较高的技术。(5)①实施产业转移;②建设卫星城市;③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④扶持周边地区发展;⑤引导人口外迁。

【全解全析】第(1)题,6 月8 日处于北半球的夏季,越往北白昼越长;40°N以北的三个城市,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第(2)题,三个国家的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沿岸,结合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定位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故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3)题,依据图例从三国发电量构成图中分别读取所求比例进行大小比较即可。风能属于清洁能源,火电大气污染较大。第(4)题,调动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原理,迁移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工业临海布局的原因分析中,突出港口优势、海运优势和技术优势。第(5)题,从转移巴黎的一部分城市职能和发展周边地区等方面来分析。

【立意分析】以经纬网区域分布图和柱状坐标图为信息载体,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气候成因及相应植被、能源利用及环境污染、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化问题及对策,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图象信息能力、调动和迁移相关知识能力以及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难度中等,很好地体现了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地理学科思想。

猜你喜欢

考查
高考中对必备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标点符号考查的新动向
担当责任识“新冠” 齐心防治新考查
把握考查角度 学好金属材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质量守恒定律”常见考查视角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例析镍及其化合物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