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止痛治疗中的作用
2011-09-05黄荣蓉
黄荣蓉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08年12月~2010年10月,我们选取需止痛治疗患者进行治疗前心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需止痛治疗患者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龄29~67岁。所患疾病为肩周炎、慢性腰腿痛、颈椎病、带状疱疹,患者均为意识清楚,能表达自我感受及自我认识,无合并心、肺、肾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不进行心理干预。干预组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如下:①心理疏导和支持:针对患者治疗前最担心的问题,如治疗的危险性、主治医师的技术及经验、治疗后的效果、治疗费用等问题耐心听患者诉说,并科学地作出解释。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问题给予不同的安慰性回答,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不安、紧张情绪;对治疗的安全和效果作一定保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接受治疗。②认知和行为干预:了解患者对治疗的认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结合其他药物以及治疗手段,使患者能摆脱疼痛的困扰以及对止痛药物的依赖。帮助患者去除不合理认知,树立积极治疗态度。教给患者放松方法,如聊天、听音乐、听笑话等,使患者以放松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去接受治疗。治疗后2 d随访,观察止痛效果,并将结果及时记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1 h的焦虑值、心率、收缩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值、心率、收缩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见表1。干预组止痛有效率为99.56%(41/42),对照组为92.37%(38/42),预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心率、收缩压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心率、收缩压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焦虑评分(分) 心率(次/min) 收缩压(kPa)干预组42治疗前 55.65 ±6.63 75.32 ±4.56 15.12 ±3.89治疗后 42.75 ±5.34* 77.75 ±6.12* 15.75 ±6.56*对照组 42治疗前 54.76 ±5.38 77.42 ±5.67 14.98 ±4.78治疗后53.40 ±3.73 98.64 ±5.54 19.84 ±7.64
讨论:心理疏导与支持是心理干预的重要阶段。治疗前用平等亲切的语言告诉患者本次治疗全程由护士陪同,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治疗方法、技术、过程、安全性及必要性,讲解情绪状态、遵医行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患者不懂、患者想要了解的问题耐心解答,使患者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这样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使患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干预组患者均由进行心理疏导的同一名护士迎接,进治疗室前先与患者进行简单地交谈,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合理安慰患者,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情去迎接治疗。进入治疗室后,先向患者介绍负责治疗的医师,告诉患者治疗医师是一个负责、技术过硬的专科医师,而且经验丰富。可以列举治疗成功的多个同种病例,增强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及对治疗成功的信心。同时让患者熟悉治疗室环境,使患者减轻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及神秘感。协助患者上治疗床,动作要轻柔,说明正确体位对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性。治疗时可以握住患者的手,用暗示疗法分散其注意力,利用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尽可能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状态和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