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常见的几种思路不清问题分析
2011-08-28王燕侠
王燕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作文批改中常为学生文章思路不清所苦,往往看完文章后不知其所云,要么是文章内容零乱、中心不集中;要么是文章材料堆砌、没有针对性;要么是材料与观点相悖、或材料与观点油水分离说服力不强;要么在论证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跑题等等。很显然这些都是写作思路不清造成的,而写作思路不清又外化为文章思路不清,影响文章的内容与表达,那么文章思路不清一般有哪些情况?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
例题:阅读下面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作文不要脱离图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一、审题指导:
我们通过审读漫画,类比现实看其寓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整体立意:一枚小小的五毛硬币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警察的做法体现了新的人本理念;培育正气,应从小做起;保护孩子向善的心、纯洁的心灵;社会对他人应多份宽容与理解。
2.警察的角度: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要保护孩子宝贵而又纯洁的童心。
3.孩子的角度: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不分大小;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坚守心中的道义。
4.口水者得角度: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小善也是善,不积小善焉能有厚德;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纯真。
二、作文中几种思路不清的情况及分析:
1.开篇点明中心论点,结尾总结全文,而主体部分的材料在分析上很抽象,材料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材料与论点之间无联系,造成中心论点与材料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路不清。如:
坚守心灵的防线
漫画揭示了社会中一种不正常的风气,做好事却引来口水,无端遭受中伤与诋毁。我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我们要不要做好事?面对非议我们是否应该坚守心灵的防线?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给赤壁带来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宦海沉浮,佞臣谗言并未消磨他高昂的意志,生活的清贫并未浸蚀他乐观向上的心,面对滔滔奔流的江水,清风与明月,静默的故国,他“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的磨难。几度被贬,苏轼仍坚守着心灵的防线,并未因此而沉沦,笑对生活,做好地方官,造福一方人民,纪念苏轼,我懂得了心灵防线应与生命同在。
分析:行文缺乏过渡,从论点上看,“我们应该坚守心灵的防线”,概念“心灵的防线”,就显得太过抽象而内涵不具体,应把怎样的“心灵防线”阐释清楚,结合段意看应是“心灵为善的防线”。从主体部分苏轼的事例来看,“苏轼坚守了心灵防线”,概念“心灵防线”抽象而模糊,是淡定从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屏除流言、不计个人荣辱得失而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文章论点本身概念就显得太抽象,造成主体部分内容与观点之间针对性不强,内在逻辑联系不紧密的现象。
2.材料不典型,不能很好地佐证观点,从而造成材料与观点之间内容不统一的思路不清。如上文,从引论部分的阐释来看,我们不妨对论点“坚守心灵的防线”作这样的理解——“坚守心灵为善的防线”,而本论部分苏轼的例子就本文来看有两方面的层意。一是面对佞臣谗言人生磨难之时,他仍坚守心灵乐观旷达的防线;一是面对贬斥坎坷之时,他仍坚守心灵为民的防线。材料与论点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能佐证观点的暗含意“为善”,从而呈现出材料与观点之间内容不统一的思路不清。
3.旁生枝节而产生思路不清。在论证的过程中,出现某一事或某一概念时,作者顺势来阐释这一与论点无紧密联系的事或概念,阐释分析完后再重新回到对论点的分析论证上,造成文章部分内容与中心论点脱节从而呈现出中心论点不能通领全篇、论证思路不谨严的情况。如:
拾 金 不 昧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做人应光明磊落,对待财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怀贪婪之心,应持拾金不昧的精神。
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利欲熏心,本该洁净的心却蒙上了尘埃,精神物化,唯利是图从而失去了最初的本性,焉有拾金不昧之精神?
人“最初的本性”就是善良之心,它来源于《三字经》里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善良是每个人的本性。
……(再回到论点的论证上)
分析:行文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 “不怀有贪婪之心,持拾金不昧之精神”,主体部分从行文上看,可能是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没有拾金不昧的精神,就失去了人之善良之心”,即从其危害方面来论证论点。可遗憾的是作者不顺从这一思路继续行文,却来解释上文提到的概念“本性”,交代它的出处,与论点毫无联系,从而造成文章思路不清。
4.转换议论的中心从而造成主旨不集中、或偏题跑题的思路不清的情况。这类情况常常是前一部分议论一个中心,后一部分又议论另一中心。如:
难
难做人,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画面上一个小女孩将自己捡到的钱交到警察手上,却招来唾骂声一片。
有人认为这是作秀的表现,却忽略了图画中捡钱者只是一个小孩子,她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她也只是照着父母、歌谣和老师教她的去做了,她有错吗?如果认为她这种做法有错,那么以后还将怎样教育孩子呢?是要他们不捡钱还是捡后不交?并且“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虽然她现在捡到的是小钱,但她却养成了捡到东西就交公的习惯。由此及彼,人人都如此,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是不是也就会日臻淳朴呢?可见,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是忽略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这一警语啊。毕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嘛!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平凡而又微小的举动,却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孟母搬家这一平凡而又微小的举动,却成就了儿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信陵君驾车迎候嬴这一平凡而又微小的举动,却成就他一生礼贤下士的美名;刘备顾茅庐这一平凡微小的举动,却成就了他一世的霸业;小女孩拾到小钱也上交这一平凡微小的举动,也定能成就她一生的美德。
有人认为小女孩捡到的这五角钱是小钱,无人稀罕。这更是大错而特错。
任何一个人,或一件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五角钱少,但它一样能发挥其作用,对于饥饿者来说,五角钱可以买到一个馒头,足以可解决眼前饥饿之难;对于购物者来说,或因五角之缺而自己喜爱的物品被迫物易他主,我们想那种惜憾之情自不言说;对于贫困者来说,五角钱也许是集家中之所有等等情况,不一而足,你能说五角钱就不是钱,就没有价值吗?
可见小钱也是钱,在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分析:本文前半部分论证了“小善也是善,积小善而成大德”的观点;后半部分却论证了“小钱也能发挥重大作用、小钱也很重要”的观点。文章中途转换议论中心而造成内容零乱,主旨不集中,思路不清的情况。
5.审题不准确而造成思路不清的情况。这类思路不清的情况常常是对材料或文题没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揭示出其内涵或寓意,立意上仅停留在对某一个别词句的理解上,或者完全误解材料或文题。如:
社会发展引发的道德问题
5毛钱,如果放在六七十年代还是很值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五毛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也是教育孩子要拾金不昧。当然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那时,肯定有人去领,毕竟那时的五毛钱相当于现在的五十块钱,那个捡钱的小孩子也肯定受到表扬。
而现在5毛钱根本不算什么,估计白送都会没人要,捡5毛钱上交别人会认为你虚伪,作秀。今天如果真的是失物招领,那物品的价值至少也应在100元以上。但是现今的失物招领也已经变味了,很多人对拾到的物品明码标价,然后向物主索要财物,更有甚者对尸体标价,然后要求家属购买,这些举动简直没有人性。
例如报纸上曾登载过一则新闻,几个学生在河里游泳突然被水草绊住了脚而溺水身亡,当地村民坐船把几个学生的尸体打捞起来,等家属来后向其索要一万元,可由于家属来的匆匆,没有那么多的钱,向打捞者苦苦哀求无果。意思很明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家属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足了一万元钱才赎回孩子的尸体。
分析:从文章内容来分析,其内容偏离了漫画的寓意。漫画暗指现今的道德问题有:小善是否为善;对他人的善举横加指责;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应保护孩子的一颗向善之心等等,这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审偏了漫画的寓意。从其行文来看,首先谈了5毛钱价值的演变和无人认领的内容,显然这是对漫画中一个要素“区区5毛钱谁稀罕啊”的理解,不是把这一元素放在整个漫画的背景中来理解,没有揭示出漫画的中心寓意;后又谈到现今失物招领的变味甚至丧失人性、沦丧道德的情况,这是基于小女孩捡5毛钱上交、招领的理解,也是对漫画某一元素的理解。这篇文章都是针对漫画的诸多元素作以诸多的解读,不能把各个元素放在一个整体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究,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揭示出整个漫画的实质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