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分析
2011-08-28黎志锋陈国强张红卫
黎志锋 陈国强 张红卫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强直性脊柱炎(AS)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骶髂关节炎、肌腱端炎及脊柱炎,患者常有腰背疼痛、腰椎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减少等临床表现。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 UC与AS发病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TNF-α是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炎性细胞因子,生物学功能多样,可引起细胞、组织等多种炎症反应。目前,许多新型抗TNF-α制剂已被临床应用于治疗UC与AS。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就是其中之一。英夫利西单抗是人鼠嵌合的IgG1型抗TNF-α单克隆抗体,由人IgG1的恒定区与鼠抗人TNF-α抗体的Fc段组成,可以通过与膜结合型或可溶性TNF-α结合阻断TNF-α信号通路。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以探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5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9~46岁。患者有UC病史,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均显示UC改变,5例患者合并AS,均符合1984年AS纽约分类标准,Bath AS活动性指数(BASDAI)>5分,脊柱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部针刺样痛,反复腰背部疼痛,晨起腰背部有僵硬感,腹泻反复发作,有便血、腹痛等症状。
1.2 辅助检查 患者血、尿、粪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查正常;免疫学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阴性,抗核抗体(ANA)阳性,B27阴性,C3、C4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CRP)>18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20 mm/h。各项病毒感染性指标(HBsAg、HCV、HIV、TP)均为阴性。
1.3 治疗方法 给予UC合并AS患者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在第0、2、6周给予英夫利西单抗5 mg/kg静脉滴注。口服柳氮磺吡啶,2次/d,每次1.0 g。
1.4 疗效观察指标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UC合并AS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腹痛、腹泻、胸痛、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Bath AS活动性指数(BASDAI),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例UC合并AS患者经过英夫利西单抗治疗0、2、6周后腹痛、腹泻、胸痛、腰背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见表1;BASDAI、CRP、ESR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例)
表2 患者BASDAI、CRP、ESR改善情况
3 讨论
UC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升高与UC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英夫利西单抗对激素抵抗或依赖的UC患者的疗效显著[1-2],目前已用于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UC。对于AS的治疗,国外学者等发现经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3],英夫利西单抗能显著改善AS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例UC合并AS患者进行英夫利西单抗治疗,6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BASDAI、CRP、ESR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提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UC合并AS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疗效显著。
尽管英夫利西单抗对UC合并AS疗效显著,然而由于生理状态下TNF-α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英夫利西单抗是否可能对机体产生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5例患者经过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1]Wilhelm SM,MeKenney KA,Rivmt KN,et al.A review of infliximab use in ulcerative colitis.Clin Ther,2008,30:223-230.
[2]De Ridder L,Benninga MA,Taminiau JA,et al.1nfliximab u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7,45:3-14.
[3]Rigby WF.Drug insight: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s-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Nat Chn Pract Rheumatol,2007,3:22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