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2011-08-28赵平
赵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病因与代谢障碍及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有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发病率可达10% ~50%[1]。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和延缓其发生和发展,但对已发生的神经病变,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应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住院确诊为DPN的患者,入选80例,均符合下列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②有肢体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刀割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膝反射减退或消失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④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
80例DPN患者在治疗前2个月内血糖控制稳定。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70.5岁,糖尿病病程病病程6~20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0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9岁;糖尿病病程2~24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均相似(P>0.05),统计学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判断标准 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恶化4个级别。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自觉症状无变化;恶化:自觉症状加重[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降糖药物和饮食控制与治疗前保持不变。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山西普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0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8周;同时服用甲钴胺(日本产,商品名为弥可保)500 μg,3次/d,连续8周。对照组单纯口服甲钴胺500 μg,3次/d,连续8周。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应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χ2=2.183,P<0.05,有统计学差异。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有关DPN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血管障碍和代谢异常有关:①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周围神经滋养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以及血栓形成;②长期高血糖还可导致细胞内山梨醇增多,肌醇减少,非酶蛋白糖基化异常以及脂代谢异常引起神经病变。因而治疗上应该针对上述两方面异常,采取联合用药[3]。
葛根素是从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木植物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TXA2的水平,并能使明显增高的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及肾素活性降低,扩张微动脉[4],改善微循环,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缺血缺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持续高血糖能引起体内多种蛋白的非酶糖化,蛋白非酶糖化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动物实验证实葛根素对蛋白非酶性糖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可通过其甲基化基团参与体内甲基化转移作用,刺激神经组织内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促进轴索结构蛋白的输送正常化及轴索的再生,从而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对DPN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有一定疗效,但是单用甲钴胺治疗还不能很好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6]。
总之,本组临床资料显示葛根素与甲钴胺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对DPN的治疗效果,对难于医治的DPN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新途径,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价格适中,大多数患者均能接受。
[1]潘长玉.糖尿病神经病变.方圻主编.现代内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733.
[2]左小芹.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4,22(8):47-48.
[3]张德刚,许俊华,赵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临床荟萃,2006,21(23):1746-1747.
[4]彭运亮,任斗.葛根素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5,11(1):34-36.
[5]毕会民,邓向群,张妍,等.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及葛根素的疗效.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97.
[6]吴庆强,窦连军,黄效生.碟脉灵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师杂志,2006,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