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需
2011-08-24张金明
张金明
各取所需
张金明
中国历史上,北周存在仅24年,时间短,却有不少相关的小事儿值得一说。姑且捡发生在宇文泰、宇文邕父子与他们的下属之间的两件小事说。
西魏大军灭了梁国后,回归长安。将领们都获得了很多财物,唐瑾却只装了两车书回家。同僚中不乏有心窄口快之“长嘴男”,给宇文泰打了个小报告:“瑾大有辎重,悉梁朝珍玩”——唐瑾弄了很多货,都是梁国的珍宝呀!了解唐瑾的宇文泰觉得“这事儿”不合唐瑾的作风,于是,“欲明其虚实”,结果呢,“检阅唯见书籍而已”。
当时,刚刚灭了梁国,执掌西魏国柄的宇文泰并没有规定“所有缴获要封存国库”,也没有什么相关条款来强制这些胜利的将领,很自然,各样的“手儿”也就伸出来了。其实,是各种潜性的欲望自然而然地伸了出来!作为大伙中的一员,人皆伸“手”,唐瑾又哪能死僵僵地背“手”而立?太“另类”不能活,官场抑或生活都如此!于是,唐瑾也伸出了他的“手”。
人的“手”,是受一种“缺乏感”驱使的,这“缺乏感”就是内在的“需要”。没有危险的时候,人的这种“需要”往往会直率地表达出来。诸将的“需要”停留在“财物与生活条件”的层面;唐瑾呢,已是在“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于是,在“诸将多获财物”的时候,唐瑾——书生本色自爱书,自然“得书两车”。
对唐瑾的取舍做了调查后的宇文泰是这样品评唐瑾的:“不以利干义”。这又哪里说得到点子上?难道“多获财物”的诸将就不重“义”?大家不过是本色地各取所“需”罢了!
后来,宇文泰之子宇文邕的下属厍狄士文也本色地露了一次他的“需要”。
做帝王后的某一天,宇文邕进入国库,赏赐公卿大臣,让他们挑选东西——金口玉牙地允诺:“任所取!”宽松氛围里,“需要”这内驱力也就赤裸裸地“伸手”而出。大家都拿了许多,都极其沉重。厍狄士文呢,“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这种样式的“伸手”,宇文邕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厍狄士文说:“臣口手俱足,余无所须。”
“人皆极重”的时候,厍狄士文之所取也不“轻”呀,他在“完善自我”的动作里取了廉吏之“需要”:“知足”与“知止”。
即使封建时代,本色当场的时候,人如“伸手”,难道不是各取所需?□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平县曲硐中学)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