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
2011-08-24汪汉忠
汪汉忠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4)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
汪汉忠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4)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谈话后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农村改革和发展理论以及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都有新的思考,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新篇章,对新时期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探索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南方谈话后的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理论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飞跃的开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初成。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的第二、三两卷之中,它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文本。由于南方谈话是《邓小平文选》压卷之作,很多人很自然地将南方谈话看作是邓小平理论的“终篇”之作。《邓小平文选》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文本,但不是邓小平理论的全部文本。《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为我们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新的文本。从《邓小平年谱(1975-1997)》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并没有随着南方谈话和《邓小平文选》的发表而停止。南方谈话后他观察社会、总结经验、反思发展、面向未来,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也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新篇章。
一、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思考的背景和依据
“苏东”解体使社会主义进入低潮,世界社会主义如何在改革发展中重新崛起,成为进步人类的共同期盼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苏联解体是世界开始进入政治多极化的标志,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竞争已经成为看不见硝烟的常态化的“世界大战”。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与此同时,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升级加快,中国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
在国内,经过改革开放,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开始大步迈向小康社会。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人民生活普遍小康、国家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他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161-162但是在“奔小康”的进程中,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开始出现,基尼系数逐年升高,1978年仅为0.1600,1988年是0.3290,1991年是0.3493,1992年是0.3523,1993年已经上升至0.3742。“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对以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的社会主义形成新的挑战,“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必须要认真探索的大题目。
在党内,经过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全党接受,但市场经济如何与“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机结合没有引起全党的注意。如何成功地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实现市场机制这个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与“四个坚持”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体制上既能保证实现富裕又能将财富分好,还是未解决的问题。同时,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了巨大进步,但是作为党和国家根本制度的民主集中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实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很多方面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和新观点
从《邓小平年谱》看,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主要有:
(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大题目“: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
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和弟弟邓肯谈话中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又说“: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刚才讲的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1364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与邓肯谈话,邓小平沿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关乎社会主义本质的“大问题”“大题目”——“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一个正确处理富裕和共同富裕,将效率和公正辩证统一起来的大问题。这是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大问题,更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大题目,是一个比解决发展问题更难的课题,必须综合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才能解决。
邓小平认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一课题的关键内容是分配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经比较成功地构建了一整套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而在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的构建方面,则做得很不够。邓小平当年所设计的到2000年“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的小康社会之所以变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既是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和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政策失衡有极大关系。所以,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邓小平分析了两极分化及其原因和危害。他毫不讳言“两极分化自然到来”,并且认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其危害是:“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两极分化是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总根子。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364
邓小平认为,要解决“两极分化”,要解决“大得很”的分配问题,基本原则“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2]1357“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这意味着,分配问题、两极分化问题光靠经济手段无法解决,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解决这样一个比发展更难的问题可能要经历很长时期,由此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一个深化和发展,是新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中心课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5-6并且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这是朝着解决“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个大课题迈出了一步。坚持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成为贯穿整个“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也将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指针。
(二)提出了解决“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大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四个坚持”结合
邓小平1993年9月16日在与弟弟邓肯的谈话中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2]
邓小平一直认为“四个坚持”是立国之本,“四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成套设备”。这个“成套设备”是包含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主导意识形态和领导力量的有机整体,党的领导是“四个坚持”的集中表现,是“成套设备”的关键要素。党的领导要从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又要引导市场机制服务于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目的,党的领导属于上层建筑,但又包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内。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问题,并且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四个坚持”。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将市场经济看作是经济手段,是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南方谈话后,邓小平在敏锐察觉社会弊端的同时,为探索解决“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的大题目提出方向和思路。这就是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相统一,而这个方向和思路的核心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的领导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地将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但是,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领导的实际使其“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化”的问题远没有解决,仍然有很多有待探索的课题和巨大的创造性空间。只有解决了市场经济和“四个坚持”的结合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毫无愧色地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四个坚持”的观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新思考、新发展和新结论。
(三)提出了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大思想”: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
1992年7月23日、24日邓小平在审读十四大报告时指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2]1349“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我最早提出两个飞跃思想的时候,李先念同志说他都赞成,说这是一个大思想。这个思想一直没有阐发。”[2]1350
中国改革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开始的,从此在僵化的旧体制上打开第一个缺口,揭开了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伟大历史的序幕。但是,邓小平清醒意识到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只是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还要有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认为,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集约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2]1350
邓小平认为实现第一次飞跃向第二次飞跃转化的基本条件有两条,首先是群众有意愿。“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其次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
邓小平赞同李先念关于农业改革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是“一个大思想”的看法,认为这是需要继续阐发的“大思想”。上个世纪60年代邓小平就支持包产到户,“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80年代邓小平又坚决支持农民的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但是他没有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凝固化,而看作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2]1349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和干部似乎把生产资料从国家集体向个人、民企和外资扩散转变的形形色色的“改制”,看作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和不二法门,有人甚至提出“人间正道私有化”。而邓小平在审读十四大报告时所提出的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的“大思想”,则让人领略到包括农业在内的改革和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内涵——在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群众要求的情况下,经济要“集体化”和“集约化”。农村改革和发展要经历的“两个飞跃”是“远大”和“宏大”相统一的“大思想”,不仅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指导。
(四)强调一个需要“用宪法的语言来表述好”的党和国家最根本、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在审读十四大报告时讲指出:“我们党和国家历来的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具体解释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我们讲得太少。这个制度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用宪法的语言来表述好。民主集中制问题是根本制度的问题,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不管怎么样,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2]1351
邓小平认为我们党和国家历来的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首先,民主集中制要体现在党内权力运作和政治生活中;其次,民主集中制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四大基本政治制度中;最后,民主集中制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所有领域,“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4]。
邓小平认为,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解释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辩证统一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民主为集中提供基础和出发点,也为集中提供合法性。集中不是“一言堂”“家长制”式的集中,更不是个人专断,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集中正确的意见,使之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并付诸行动,而不是让集中限制、管控甚至取消民主。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是思想意志的统一、集体智慧的凝聚和组织行动的一致。将民主和集中理解为时序上的先民主后集中固然机械,但是民主集中制中民主无疑具有“逻辑在先”的地位。正因为此,我们才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邓小平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民主集中制之所以是最合理的制度,在于它实行的是“多数原则”,按照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的意志、多数人的要求决定问题,因而是公正合理的。民主集中制之所以是最便利的制度,在于它实行的是“服从原则”,决策中进行充分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决定问题,不允许相互扯皮;决策后组织和个人都要无条件执行,不允许各行其是;领导成员分工负责,分头去办,不允许互相推诿,因而具有简捷、灵活、效率高的特点。
邓小平认为,“民主集中制我们讲得太少”,“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用宪法的语言来表述好”。在邓小平看来,民主集中制不仅讲得太少,而且尚未表述清楚。需要“用宪法的语言来表述好”,就是让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和整个程序的表述像宪法那样明了,没有歧义和漏洞,还要像宪法那样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这样,民主集中制才不会变成“民主是幌子,集中是手段,专断是实质”,才不会变成“该走的程序照走,不该做的决策照做,不该用的人照用”的程序游戏,才不是被各种潜规则架空了的真正的制度权威。“用宪法的语言来表述好”,是邓小平对民主集中制完善的殷殷期待,为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深化和发展了党内民主理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也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从《邓小平年谱(1975-1997)》我们可以发现,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这些新思考新观点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农村改革和发展理论以及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新篇章。这些新思考新观点新思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域,理论内涵非常丰厚,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理论上,南方谈话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过渡的一个历史和逻辑环节。邓小平当年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2000年“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由于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公平和效率之间的政策失衡,小康社会变成了“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两极分化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南方谈话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过渡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和逻辑环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
实践上,南方谈话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也是我们理解新时期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分析社会矛盾、发展状况和解决路径的一个理论武器,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继续探索的指针,对新时期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探索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1-162.
责任编辑:彭安玉
A 849
A
1004-1605(2011)03-0020-05
汪汉忠(1955-),男,江苏滨海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