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本教研
2011-08-17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康永军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 康永军
“架构智慧碰撞的平台,营造协作互助的氛围,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强化优势互补的功效”。有鉴于此,校本教研赢得了诸多学校的青睐,很多学校把它当作了大力推进新课改,努力使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让教师从繁重无用的抄写中解脱出来的有效载体和切实抓手。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诱人的集体备课却一直让我们想着心热,做着心痛:教学沙龙,讨论热烈,思想碰撞,智慧交流,但光打雷不下雨,部分教师在沙龙论坛上滔滔不绝,有声有色,但实际教学却仍是闷声一片,显现不出“智慧者”的踪迹。在现实中:校本教研前的个体研讨受限于繁多的教学常规任务,时间上难以保证;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束缚于教师评价机制缺乏本质性的改进,实效性无从落实;校本教研后的跟踪听课、反思交流,由于教师主观能动性不足也更多地流于形式,甚至不了了之。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崇尚合作——校本教研的基础
教学虽然是教师独立活动为主,如,从备课、上课到课后的一系列环节,大多数时候,都是由教师单独进行的,但是,一所学校担任同一种课程的教师不止一个,每位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想、各自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体现出各自的优势所在。如何借鉴其他教师的长处,如何使教学设计更完美,这就需要合作。会合作的教师会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对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主张,会合作的教师会谦虚地采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建议,会合作的教师会主动地对其他教师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至于使其他教师产生误解,影响人际关系。更何况管理本身就是合作。
因此,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是校本教研的基础。除教师间自发的交谈、协作、帮助外,学校还可通过灵活多变的活动为教师们搭建平台。
校本教研合作的实施程序有很多种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调整。
方式一:个人试备—合作研讨—修正案例—课堂追踪—课后研讨。以我区为例,以区教研室牵头,规定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各学校推荐一位教师,代表各备课组参加大比武活动。首先由教师自行设计好教案,然后以说课的形式提交合作备课组讨论,大家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教案设计更加充实和完善。然后进行试教,组内成员进行跟踪听课,课后大家再修改,再试教,直到大家认为满意为止。这样的方式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方式二:合作讨论—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案例—讨论反思。这是我区通常采取的一种常规性的备课方式。首先由学校备课组对某段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划分课时,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基本的教学思路,然后由备课组成员分工备课,每个人承担部分课时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再进行集体研究,完善设计,并将成型的教学设计发放给每位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情况,进一步改进教案后进行教学。在下一次集体备课前,对前一段集体备课的情况进行交流和反思,丰富实践认识,逐步提高备课能力和水平。
方式三:主题发言—补充完善—形成初案—二次修改—教后反思。由区教研室牵头,学期初根据各校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周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每个人独立钻研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学生等,提出问题或设想;每周规定时间组织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集体交流;各备课执笔人根据备课组的意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规范、科学,然后分发到各位教师手中;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班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当“看客”,别人的教案上必须有自己的圈点,体现个性化;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教学实践,取得课堂信息;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并记录在教案后面。
方式四:集体备课—形成预案—轮番展示—逐步调整—交流反思。先由区教研室统一好教学内容,集体讨论教学要点及初步的教学设想后进行备课,轮流进行教学展示,而教师在听课后进行评课,二次修改教案,在此基础上另一位备课组成员再进行上课、评课。这种方式是各学校学科备课组每月按计划进行的区内观摩课活动。大家在互相观摩的过程中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在区教研室的组织下的多层面的校内外活动,使教师置身于一个充满灵气、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谁都有上教研课的机会,谁都有发表意见的时候,善于合作的教师在活动中游刃有余,得到发展;不善于合作的教师偶尔碰了一两次壁后,也会试着去合作,从而尝到与人合作的甜头,继而达到和同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基于问题——校本教研的核心
校本教研,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活动。我们首先致力于让教师对问题持积极的态度,把问题作为发展的契机,让教师乐意接受问题、主动在课堂中寻找问题。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1.挖掘课堂教学的“闪光点”。
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教学共鸣。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挖掘: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取得成功?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①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②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③因为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④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⑤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挖掘课堂教学的“差错点”。
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教学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当教学出现差错时,课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挖掘:①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②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④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⑤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⑥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
3.挖掘课堂教学的“机智点”。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原先教学设计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机智。此时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产生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对这些师生的智慧闪光点,课后要及时地把它们挖掘出来,汇集成“机智火花集”,这些都是教学研究的鲜活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那就是一篇极好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研究文章。
4.挖掘课堂教学的“延续点”。
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寻找到实际教学与备课设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原先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完善,可以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同时,这也为后面教学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经过这样多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面延续教学的失误之处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会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花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工具,同样的人挖同样的地方,面积越小,挖得就越深。同理,从课堂问题入手,确立小专题、小课题,展开讨论,进行研究,便能减轻或避免教研与实践、科研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有些教师虽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研究课题,但他们在教研室组织的课改培训中,承担了教材分析任务,开展讲座,其中所介绍的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与理性思考,都来自于他们平时的思考与积累。
三、自主生成——校本教研的精髓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问题,而问题是产生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因此,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没有教师,就产生不了教学问题,没有教师对问题的反思,校本教研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如何让教师有意识地去发现问题,如何使教师主动地投入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各级部门,尤其是教研室和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去唤醒、去激发。
1.学习理论日常化。
区教研室通过组织教育沙龙、举办专题讲座、编印学习资料、外出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将新课标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当中。
2.教学经验理论化。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区教研室要求备课组在备课的几个基本教学设计环节中增加设计理念这个栏目,旨在促使教师教学设计时能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从而提高教师处理教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每节课后及时撰写课后反思,既是对原先的教学方案优劣的总结与改进,又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理性评价,让教师把平时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转化为教学理论。
3.教研资源共享化。
在区教研室的组织下,将外出听课的教师所带来的收获,采用信息传达、优课模仿、资料发放等方式与大家进行资源共享,将每一位教师学到的较好的、实用的理论文章、优秀案例等整理成文,再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消化”。教师既接触了最前沿的教育信息,更新了教育理念,也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4.校本教研课题化。
区教研室要求以学校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立项,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撰写教学案例。每个备课组每学年完成一个课题研究、16篇教学反思,使教师的校本教研由先前单一的对教科书的钻研转变到“合作备课”与“合作研究”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