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访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一中学校长郝际侠
2011-07-07韩大勇校长郝际侠
□本刊记者 韩大勇 ■校长 郝际侠
大港油田第一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现有52个教学班,2400多名学生。今年是学校创办40周年,10月22日还将举行隆重的校庆活动。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以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姿态去争创一流的教育,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赢得社会的首肯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实现学校的功能和个人的价值”的办学理念,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效果,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学校的现任校长郝际侠勤奋、好学、务实,他倡导学校教师“凭爱做教师,用心做教育”;他教育学生要“不为权威所吓倒,不受流行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尚所迷惑”、“学会自我管理,做自己的‘贵人’”;他身体力行,激励师生不断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就在2009年,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认为“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那么,郝校长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大港油田第一中学的学校文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郝际侠校长。
□您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文化造就人。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感到学校文化建设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吐故纳新”的“系统工程”。学校文化既然是大多数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那么,它必然渗透在全校师生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学校文化的构建也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形成人人议论、人人参与、人人引为自豪的气氛,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关注、部分人满意,更不能仅限于领导层成员的认可。我认为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是校领导的文化自觉,其次是带动教师增强文化意识,最后是唤起学生的文化认同。
□如何看待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自觉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校长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其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德等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作用举足轻重。广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校长、教师办学思想明确,又能与时俱进,才能带领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同时,提高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增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
□我们知道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
■在策略上要分层实施,稳步推进,先立后破,边立边破,既要大胆地扬弃,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方法上可以采取演绎法和转换法。演绎法就是将新课程的理念联系本校实际演绎成具体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策略,并使之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转换法就是将新课程的概念转换成本校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
□我们知道一般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那么在构建这几种文化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既然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我们的文化建设就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分门别类地去建构,并不断整合。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设施属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应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的融合,将绿化、美化、育人的功能有机结合。对于历史与现实的不断思索,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的与时俱进,是学校理念文化的重要内容。理念文化建设最关键也最困难,既要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又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生成,更有赖于师生在新旧理念碰撞中的反思和自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领导与员工、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人与事的关系、校内外关系、传统与创新关系的习惯与风气,当属行为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既依赖观念的先导,又仰仗制度的约束,学校上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则要遵循领导先行、教师表率、榜样示范、群体效仿的规律。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纪律属于制度文化,它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行为的契约。制度文化的建设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放到细致,不断制订、改进、完善,使之真正起到为学校文化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
□学校做了哪些尝试?
■油田一中有着40年的办学历史,随着油田的发展而发展,深深打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在“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作风的熏陶下,学校提出了“团结、求实、严格、进取”的校训,并形成了淳朴、敦厚、积极、向上的校风。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保持学校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做到与时俱进呢?我们的体会是:观念要不断更新,制度要不断完善,措施要狠抓落实,从而使学校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
□如何理解“观念要不断更新”?
■“观念要不断更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教育理念的引领,帮助教师树立德能双馨的职业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提出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人生之路导航,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总之,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意识和成功教育理念,就是学校文化建构的核心。首先是校长观念的更新。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要为学生成长服务,必先为教师服好务。对教师,要做行政上的领导者,必须先做思想上的引导者和工作上的服务者,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其次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这恐怕是教师培训中最艰巨的任务,因为教师传统观念有些是很顽固的,越是资格老、业务水平高的教师转变观念越难。我们采取“学习+实践+研究”的策略,组织大家研究和解决“学生懒、老师累、效率低”的问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促进正思和反思。学习的形式有:读书学习、请专家讲座、外出考察等。实践,主要是指实施新课标、探讨新的课堂模式以及各项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的形式包括:各级各类的课题研究,不拘一格的教师沙龙,撰写读书体会和教学反思,在《油田一中周报》刊登或在教师会上交流。教师观念有渐变有突变,只要坚持学习就会不断进步。二是坚持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学生观念也需要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的学习者、探索者,形成“学习是我的权利也是我的责任”的意识,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并且享受学习的苦与乐。这需要舆论引导、典型示范,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体味和自悟。一方面,我们依靠教师在课内外创设尊重、关怀、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感悟;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如硬件条件,尽可能地创造最优化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并在师生共同维护这些环境和条件的过程中,使之更加具有教育性。
□您刚才谈到“制度要不断完善,措施要狠抓落实”,具体解释一下。
■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制度发挥着推陈出新的作用;而在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落实”则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乎工作的成败。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来讲,“落实”二字就是爱心和责任心的体现。近年来,我们在实行《公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每周公示公物检查结果这一关键环节,不仅使公物损坏现象大大减少,也培养了学生爱护公物的品德。在实行校园内严禁骑车、严禁吸烟、严禁迟到、严禁使用手机的制度时,也是利用公示栏的公示和家校结合的教育措施来保障落实,起到严明校纪、严肃校风的作用,得到学生的支持,也得到家长的好评,彰显了为学生负责的文化内涵。即使是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也是依照《油田一中违纪学生处理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从调查取证、谈话教育、通报家长到选择范围宣布处分,每个步骤都要做实,特别是宣布处分后的校长谈话更是不可缺少,因为这更体现处分只是教育的手段,处分过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顺利成长。
文化靠积淀。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观、信念和规范的过程,必然遇到阻力,因此是艰难的。正因其艰难,才更需要坚持。坚持不懈,形成传统,也就形成了文化。多年以来,凡是有利于爱心和责任心形成的制度或措施,我们都努力坚持,即使有变也不离其宗。如,教代会制度,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促进民主风气的形成和扩大;三年一届的中层干部聘任制度,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有序流动,既保持干部队伍的朝气蓬勃,也创造了“在位时干得轰轰烈烈,离位时走得潇潇洒洒”的和谐文化氛围;至今创办14年、编印700余期的《油田一中周报》,既是宣传油田一中精神的窗口,也是培育文学“幼苗”的园地,还是师生交流信息的平台,记录了“一中人”的所思所行;从2006年开始的初、高中毕业典礼仪式,年年革新但主题不变,在庄重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感恩和理想教育,为学生的中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有考试诚信教育制度、紧急疏散演练制度、学生评价教师制度、学生仪表检查制度等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坚持,并在坚持中的完善,有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提升。正是这些制度的坚持,成为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学校的核心价值,向一届届的学生传达着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何者为荣何者为耻的讯息,从而使我们“团结、求实、严格、进取”的油田一中精神发扬光大,为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