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棚白灵菇代料栽培新技术

2011-08-15阮晓东阮梦玲李月桂黄巧珍阮时珍刘正德

食药用菌 2011年6期
关键词:白灵菇潮菇棉籽壳

阮晓东 阮梦玲 李月桂 黄巧珍 陈 强 阮时珍 刘正德

(1.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食品科学系,福州 350002;2.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福建 古田 352200;3.江西省赣州市创新生物科技研究院,江西 赣州 342100)

白灵菇学名为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e)Quél.,隶属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因其色白形似灵芝而得名。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被誉为 “草原上的牛肝菌”,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

白灵菇主要采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花生秆、玉米秆、甘蔗渣等原料进行熟料袋式立体塑料大棚栽培,秋冬发菌,冬春出菇。也可在菇房内采用层架式立袋出菇、卧式 (墙式)出菇或覆土出菇。

1 栽培季节及场地

1.1 栽培季节安排 各地应根据白灵菇出菇温度合理安排其栽培季节,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底接种,养菌80~90天,于11月中旬至翌年3月出菇。若采用温棚栽培,适当控温,也可在11中旬至翌年1月装袋接种,在气温适宜的3~4月出菇。

1.2 场地选择 应选择在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进行栽培。闲置房屋、塑料大棚、简易菇棚、蔬菜大棚等都可利用。

2 品种选择及培养料配方

2.1 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对出菇温度的要求有差异,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品种。本地多采用福建省厦门市菌春食用菌研发中心繁育的厦春B36菌株。

2.2 培养料配方 配方①棉籽壳40%,花生秆粉20%,麸皮20%,豆粕10%,玉米粉8%,石灰粉1%,石膏1%;配方②棉籽壳45%,玉米芯20%,玉米粉9%,麸皮22%,石膏粉1%,石灰粉2%,过磷酸钙1%;配方③木屑30%,棉籽壳20%,玉米芯15%,麸皮22%,玉米粉10%,碳酸钙1%,石灰粉1%,过磷酸钙1%;配方④棉籽壳30%,玉米芯20%,木屑15%,甘蔗渣10%,麸皮13%,玉米粉5%,豆饼粉2%,石灰粉2%,石膏粉l%,蔗糖 l%,过磷酸钙 l%。以上配方料水比均为1∶1.25~ 1.35。

3 建堆与发酵

将原料按配方比例备足,先将棉籽壳、玉米芯充分预湿1~2天后与其他干料混合搅拌均匀,再将易溶于水的原料溶于足量水中,与干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pH为8~9,料的含水量65%~68%。将配好的料堆成宽1.3~1.5米,高1.2~1.5米,长度不限的梯形堆,堆好后打5排孔径为8~10厘米的通气孔,孔间距50厘米,堆上盖塑料薄膜,膜下部离地面50厘米。堆后48~72小时,当料堆中心温度达65~70℃时进行第1次翻堆,发酵期共7~8天,翻堆2~3次。经发酵的料应呈棕褐色、不粘、不朽、无酸臭味。装袋前调料含水量为65%~68%,以抓一把料用力紧握,指缝间有水但不滴下为度,培养料pH 7.5~8.0。

4 装袋与灭菌

菌袋采用宽17~20厘米,长35~38厘米,厚0.004~0.005厘米的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塑料袋,一端用线绳扎紧,装料时松紧度要适宜,装好后扎紧袋口,或用套圈塞上棉花,及时进行灭菌。采用聚丙烯塑料袋的也可进行高压灭菌。待锅内温度降至70℃以下时菌袋出锅,菌袋冷却至30℃以下后接种。

5 接种与发菌管理

5.1 接种 接种室或接种箱提前6~8小时进行消毒处理。将菌袋、接种用具、酒精灯等物品一起放入接种箱或接种室内,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接种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弃去菌种瓶 (袋)内表层2厘米厚的老化菌种,接入菌袋中的菌种要均匀铺满料面。每瓶 (袋)菌种可接种25~30袋。

5.2 发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单排墙式摆放在经消毒的干燥培养室内发菌,低温季节可采用双排摆放,一般摆6~7层,室温保持在22~25℃,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接种后第10~13天翻堆查菌一次,及时清出污染菌袋。培养17~25天时,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呼吸旺盛,此时要适当松动一下袋口绳或套圈棉塞以增加供氧,也可用经消毒的小铁钉在袋口周围扎孔增氧,并注意室内通风降温。棚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最高不得超过30℃,以免烧菌。气温高时在棚面上覆盖一层遮阳网进行降温。培养35~40天,菌丝基本长满袋。

6 后熟管理与搔菌

6.1 后熟管理 白灵菇菌丝满袋后,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难以正常出菇。须在20~24℃下,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继续培养35~40天。于菌丝浓白,菌袋坚实时进入出菇房进行催菇管理。

6.2 搔菌 为防止白灵菇原基在老菌种块上形成,影响幼菇生长,可以在白灵菇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前5天进行一次搔菌。搔菌的方法:将菌袋口打开,用经75%酒精消毒的小钩,扒掉料面中央部位深1~1.5厘米,直径为3~4厘米范围内的菌种。注意尽量不要伤害菌丝并迅速将袋口扎紧或套上套圈,以防料面水分蒸发。白灵菇菌袋搔菌5天后可进行催菇。

7 催菇与疏蕾

7.1 催菇 白灵菇墙式出菇,堆高6~7层,过道宽70~80厘米。催菇的关键在于利用温度、湿度、通气、光照进行刺激:①白天适当掀开草帘等遮荫物,室温保持在18~22℃,夜间棚内通风,保持8~10℃室温。如此便形成10℃左右的昼夜温差。②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可向地面或空间喷雾加湿。③棚内要有一定散射光照射,光照度800~1800勒克斯。④增加通风量,每天早晚各通风1小时。按以上方法连续保持15~23天,就可看到菌袋两端形成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结束,开始进行疏蕾及出菇管理。

7.2 疏蕾 在原基呈大米粒至黄豆大小时,可去掉袋口扎绳,原基超过蚕豆大小时,把袋口松开进行疏蕾,小袋每头保1~2个菇蕾,大袋每头可保留2~3个菇蕾。疏蕾原则:留大去小,留壮去弱;留菌盖大、菇型圆菇蕾,去菌柄长的长条形菇蕾;留无斑点无伤痕长于料面的菇蕾,去掉长于菌种块上的菇蕾。

疏蕾时应注意:在每个菌袋疏蕾过后,将疏蕾的工具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疏蕾要适时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菌袋原摆放位置放好。

8 覆土与出菇管理

覆土出菇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问题,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覆土出菇有菌袋内直接覆土出菇,单排菌袋中间环切墙式覆土出菇,出过一潮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膜覆土出菇等方式。

8.1 袋内覆土出菇 将生理成熟的菌袋,搬入菇棚,竖直排放在畦床或层架上,打开袋口,在栽培袋内覆盖2~3厘米厚,经提前消毒的菜园土,土粒直径须在1.5厘米以下,并加石灰,将pH调至7.0~7.8,及时调节土粒的含水量达65%~68%。

于幼菇长到乒乓球大时,将袋口挽起,露出原基,给菇体提供更为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新鲜空气。向空中、墙壁、地面喷雾化水,使空气湿度提高到90%~95%,温度保持在18℃以下;并加强通风,增强光照。

8.2 菌袋环切覆土出菇 经过后熟培养的菌袋,将两端的袋口用小刀划开或解开,去掉多余的塑料膜;然后将菌袋中间的塑料膜用小刀环切3~5厘米,在出菇场内顺势摆放成多排,排与排之间留50~60厘米宽的过道,每摆放一排后在菌袋的空隙处填入潮湿的泥土,摆放高度为5~7层,排与排之间的走向以通风容易,行走方便为宜。在最上一层的菌袋上将泥土整理成沟槽状,在沟槽内注入清水。

8.3 出过一潮菇的菌袋脱袋覆土出菇 将长过一潮菇的菌袋的塑料膜全部去掉,在大棚内挖畦将菌袋埋入土中,菌袋的上方覆土厚2~3厘米。菌丝从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出菇多且菇体大,产量较高,可提高第二潮菇的产量。缺点是土中病虫害多,须做好预防工作。

覆土后棚内温度应保持在8~18℃。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或畸形菇增多,商品价值较低。要注意: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如果袋温超过25℃,原基易死亡并难以再催菇。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不能直接往菇体上喷水,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同时要防止菌袋或塑料膜上的水珠滴落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价值。菇棚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这样的菇品市场售价低。因此,每天须通风2次,每次0.5~1小时,尽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以保证菌盖正常发育。同时光照强度须控制在700~1500勒克斯,且光线不能直射菌袋或菇体,光线过强易导致菌盖变色,降低品质。

9 采收

白灵菇从现蕾到成熟需15~17天。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边缘尚保持内卷,而孢子又未弹射时为最佳采收期。用手握子实体菌柄基部轻轻采下。采收后的鲜菇,清除柄基部的杂物,削干净后,单朵用保鲜纸包好进行装箱销售。因其组织致密,含水量低,肉质厚,不易破碎,鲜品可长途运输;又因白灵菇不易变色,适合切片,可于55~70℃烘干,将菇体装进塑料袋密封保存,也可腌制后销售。

一般第一潮菇占总产量的50%~60%。在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可用补水器对料袋补充肥水(营养液一般含白糖、尿素、维生素B1、葡萄糖、谷维素、磷酸二氢钾及其他营养),以促使第2~3潮菇转潮快。

猜你喜欢

白灵菇潮菇棉籽壳
白灵菇菜谱(四)
白灵菇菜谱(一)
白灵 菇菜 谱(二)
不同菇潮香菇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白灵菇炒鱼丝
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棉籽壳质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初探
棉籽壳饲用现状研究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