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丽塔
——美丽蝴蝶的“茧”

2011-08-15王新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王新春,陈 琳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

洛丽塔
——美丽蝴蝶的“茧”

王新春,陈 琳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

任何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性情与价值观紧密相连,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小说《洛丽塔》的写作中。纳博科夫对蝴蝶的喜爱为我们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小说情节发展的契机。深入探寻童年生活、家庭破败、社会堕落和教育缺失四个因素致使蝴蝶破茧阻碍重重的原因,细致刻画洛丽塔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图景,从而得出从文学上和社会学角度上进行客观分析的相应结论,可以使文学评论的价值得以体现。

纳博科夫;家庭之茧;社会之茧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体家,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研究也颇有建树,甚至一种与众不同的雌性蝴蝶因为纳博科夫的发现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纳博科夫的蝴蝶情结来自于父亲的遗传,这种由来已久的对“鳞翅目的感情和痛苦”伴其一生。从童年到老年,从无忧岁月到动荡时光,纳博科夫从未停止他对蝴蝶的观察和研究。他曾经说过:“捕蝶是一种没有时间限制的最高享受,一个随机挑选的地点,我站在珍稀蝴蝶与它们喜爱的植物中间,这是一种狂喜,就像一瞬间我喜欢的东西突然袭来,感到天地合一,一种对人类命运对位的精神或对温和的幽灵嘲笑幸运的生物的感激的震颤。”[1]由此可见他对蝴蝶的热爱。蝴蝶已经成为纳博科夫的标志,凡是有纳博科夫出现的地方,旁边就会不失时机地配上蝴蝶标志。对蝴蝶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小说《洛丽塔》中尤其如此。

小说的叙述者是一名中年男子名叫亨伯特,他讲述了自己对12岁的继女洛丽塔的不伦之恋。为了接近洛丽塔,亨伯特不得不与并不喜欢的洛丽塔的母亲结婚,同时因为对洛丽塔的无限渴望,他还处心积虑地设计陷洛丽塔的母亲于死地的种种方法,还没等亨伯特动手,洛丽塔母亲就因为在亨伯特的日记中发现实情后在气愤中外出被车撞死。亨伯特随即以继父的名义把洛丽塔从夏令营中接出来,并且第一天就在一家名叫“陶醉的猎人”的汽车旅馆中占有了她。在一段跨越美国的汽车旅行后,父女俩在美国东部的一座小镇比尔兹利安顿下来,洛丽塔就读于当地的一所女子学校,并且参加了剧作家奎尔蒂编导的话剧《陶醉的猎人》。亨伯特感觉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对洛丽塔的占有和控制,于是他又带着洛丽塔开始了第二次跨越美国的汽车旅行。在途中,洛丽塔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亨伯特在历经两年毫无结果的寻找之后,突然收到洛丽塔寄来的求助信。当他们再次见面时,洛丽塔已经嫁给了一个耳聋的退伍军人,怀孕并且过着困苦的生活,亨伯特也从洛丽塔口中了解到当年拐走她的就是那名剧作家奎尔蒂。于是,亨伯特辗转找到奎尔蒂,在一阵扭打中开枪打死了他。而后洛丽塔死于难产,亨伯特也在狱中因心脏病突发而亡故。

一、美丽蝴蝶洛丽塔

本文采用类比的方法用纳博科夫最钟爱的蝴蝶与之他的成名并富有争议的作品《洛丽塔》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

蝴蝶属于完全变态类的昆虫,它的一生具有四个明显不同的发育阶段:(1)卵期(胚胎时期);(2)幼虫期(生长时期);(3)蛹期(转变时期);(4)成虫期(有性时期)。卵期当中的幼虫在具有保护作用的壳内发育。幼虫期是主要的取食阶段,幼虫为了生长必须褪几次皮。在蛹期体躯各部分崩解,并蜕变成成熟的蝴蝶或蛾[2]。洛丽塔就像一只美丽蝴蝶,一只还没来得及羽化就陨落的蝴蝶。在“卵期”洛丽塔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也就是没有坚固的壳保护她,使她免于受到伤害。在“幼虫期”自私、愚蠢的母亲,邪恶的继父,特殊的家庭环境,急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漏洞的教育,这些织成一张巨大的茧,牢牢地缚住了洛丽塔这只美丽蝴蝶,使她最终走向绝望、走入死亡。茧是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也就是成长时期吐丝做成的壳。在昆虫界中,茧是用来保护幼虫免受外界侵害的,但在洛丽塔身上这一层一层坚固的“茧”却使其遭受创伤,一步步把她逼近死亡的边缘,正所谓作茧自缚。

二、美丽蝴蝶洛丽塔陨落的原因

1.美丽蝴蝶洛丽塔的“家庭之茧”

如果说变态的继父亨伯特是致使洛丽塔堕落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元凶,那么洛丽塔的家庭环境和她的母亲就是直接凶手。洛丽塔幼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人世。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了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由此可见,由于父亲的离世,洛丽塔的成长之路从开始时就暗含荆棘。父亲的离世使得父亲的角色处于缺失的状态,洛丽塔不得不用幻想来填充这一形象。而恰巧此时尖酸刻薄、低智商,不称职、自私的母亲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引狼入室,她没有意识到这位鳏夫会给自己和女儿带来怎样的危险。亨伯特在洛丽塔家一出现,洛丽塔的兴趣马上就被“高大、黧黑又漂亮的亨伯特博士”所深深地吸引。她似乎第一次在现实中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是父亲。她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亨伯特接近,希望获得他父亲般的娇宠,致使洛丽塔把对父亲的感情错施到对她满怀淫欲的继父亨伯特身上。正是由于洛丽塔的家庭及母亲才使恋童的亨伯特靠近了洛丽塔,使他有了可乘之机。有研究显示,如果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等,甚至会导致青春期的提前到来,并增加了女孩过早的性行为和未成年怀孕的风险。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甚至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坚强的毅力。以上的种种在洛丽塔身上都有体现,也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单亲家庭环境造就了洛丽塔脾气古怪、变幻莫测、轻佻、游戏人生的悲剧性格。

2.美丽蝴蝶洛丽塔的“社会之茧”

二战后美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方面发生了空前的改变。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高速发展的广告业、传媒业使整个社会更加物欲化,50年代的青年首次成为历史上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追逐物质享受、及时行乐。社会对不检点的行为变得宽容。很多在金钱、地位上力所不及的女孩为了追逐名利牺牲了青春、童贞乃至婚姻,甚至有很多少女抵挡不住诱惑,坠入风尘。生活中怪诞的思想,越轨的行为都被视为时髦,成为人们追捧和效仿的对象。“她爱看电影,不厌其烦;爱听哼哼唧唧的流行音乐;吞食五花八门的糖果、冰激凌和各式饮料;贪婪地阅读少年杂志和画报上的笑话、漫画和明星照片;永远不会怀疑广告的真假,循着它们的指点追踪各式美味佳肴、游乐场所、展览会或演出。”[3]难怪洛丽塔对于衣服及廉价的首饰之类充满狂热,对生活的追求是有一天成为神气十足、星光熠熠的棒球明星或电影明星。难怪洛丽塔在遇到亨伯特之前,就已轻率地尝试过许多无知的游戏。“她把赤裸的行为只看成年轻人秘密世界的一部分,不为成年人所知。”“我在这个美丽的巧夺天工的少女身上没有感觉出任何美德的痕迹,现代综合教育、少年风尚、篝火晚宴等等已经将她彻底败坏难以挽回。”[4]洛丽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变得庸俗市侩,物质欲极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因为毕竟她只是湮没于物欲横流的主流文化中的一个孩子。

3.美丽蝴蝶洛丽塔的“教育之茧”

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黄炎培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一战后全美教育界盛行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到了四五十年代后,各机构只是照搬理论,忽视对孩子道德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上的漏洞间接把洛丽塔这个天真、聪明的孩子推向命运的深渊。比如那一时期广泛盛行的各种夏令营。此类夏令营根本就不像广告中宣传的那样,可以充分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在洛丽塔的母亲为了与亨伯特独处,迫不及待地把女儿打发到Q营地去时,她根本就想象不到洛丽塔会借着擅长的划船活动陪同另一个女生每天划船至偏远的小岛上,轮流与营地女主人13岁的儿子交欢这件事,更不用提学校里孩子们之间数不清的“那事”。其实,尝试这种娱乐的又何止是洛丽塔一个人呢?当一个社会纵容了不检点行为的存在时,会有一个个道德意识刚刚萌芽的孩子出于好奇和幼稚一错再错,直至无可挽回。亨伯特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在这个巧夺天工的少女身上没有感觉出任何美德的痕迹,现代综合教育、少年风尚、篝火晚宴等等已经将她彻底败坏难以挽回。”[4]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做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而在洛丽塔短暂生命中出现的一个个“雕塑家”却是失败的。不完整的家庭、存在漏洞的教育体系、道德风气败坏的集体、儿童书籍的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花里胡哨、低俗肤浅的成人书刊以及恋童的继父。美丽蝴蝶洛丽塔17岁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社会无数悲剧的缩影。在这形形色色的悲剧中、在各种各样无形存在的束缚之茧中,无数和洛丽塔相似的少女误入歧途甚至走向了死亡。如何使这些令人窒息、死亡的“茧”转化为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坚固的壳,是每一个父母、社会成员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1]Diana Butler.Lolita Lepidoptera.New York:New World W riting,1960:58.

[2]大卫·卡特.蝴蝶与蛾[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2:12.

[3]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3):88-93.

[4]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廖世奇,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I106.4;B844.1

A

1001-7836(2011)04-011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50

2010-07-26

王新春(1963-),女,吉林长春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陈琳(1984-),女,黑龙江宁安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The dream of 83yearoldBarbara Humbert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