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治疗脑瘤的不良反应观察及临床护理
2011-08-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
替莫唑胺(T MZ)为咪唑并四嗪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烷化剂,是治疗脑瘤的新型药物,本文就脑瘤患者在使用TMZ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护理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2010年1~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住院的脑瘤患者71例,其中星形细胞瘤31例,脑膜瘤4例,小脑髓母细胞瘤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9例,松果体生殖细胞瘤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8例,室管膜瘤5例。均采用同步放化疗,口服,化疗剂量为150mg/m2,28 d为一治疗周期。同步放化疗TMZ使用剂量为75mg/(m2◦d),共42 d,同时接受放疗。
不良反应及护理:①恶心、呕吐:73.2%(52/71)患者出现,其中约90%为NCI通用毒性标准(CTC)1或2级(轻至中度),10%左右为重度恶心、呕吐(CTC3或4级)。首先应评估患者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仔细辨别患者呕吐的特点,寻找引起呕吐的原因。遵照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并做好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安静清洁、空气清新,每日固定为患者开窗通风两次,为其营造舒适而轻松的环境。注意记录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做好生活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②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1.3%(8/71)。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时常由皮肤和胃肠道中的病原菌引起感染,故对皮肤、口腔、胃肠道和会阴等部位应采取防感染措施,如食用清洁食物、经常清洗皮肤、做好口腔护理、口服胃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等,以减少感染机会。密切注意其血象变化,保持其所在的病房温度恒定,嘱咐患者及家属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谢绝不必要的探视,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碰撞和摔倒。对减少严重的这一类患者需要实行严格的保护性隔离制度,定时行空气消毒,预防感染的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对其进行静注时须谨慎,防止出血倾向,及时止血。③深静脉血栓、尿失禁:发生率为1.4%(1/71)。护士发现此现象后通知患者立刻停止服药,并向其主管医师报告,使用抗血栓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抬高患肢30°,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下肢广泛水肿者,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碰撞、挤压及热敷,以免皮肤损伤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肢周径、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溶栓治疗后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现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血尿等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饮食及生活上应嘱其家属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可帮助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④视力损害:发生率为1.4%(1/71)。患者晨起述视物模糊,有重影,护士应制定防跌倒风险评估表,实施相关防跌倒护理措施,防止患者发生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