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蕴——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瓦尔登湖》
2011-08-15杨丽
杨 丽
(新乡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集大成之作。文章通篇蕴涵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之美。当前我国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文明,国家的主导思想方针与书中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阐释这一文学经典,为建设和谐中国提供文化参照。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浓厚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直接的实践效应受到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并迅速得到发展壮大。而今已在全球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化研究。美国学者密克尔于1974年出版的《幸存的喜剧:文学生态研究》中首次提出“文学的生态学”的概念。美国另一文化学者鲁克特于1978年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率先在文学研究领域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文化术语。1995年,《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在美国创办,这是第一份正式的生态文学研究刊物,标志着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在欧美已基本形成。同年,哈佛大学教授布依尔出版了其重要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它和1996年出版的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洛姆主编的第一部生态文学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共同为生态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纲领和美学原则[1]。从此作为新的理论话语的生态批评以更为蓬勃之势活跃在世界文化舞台上。
什么是生态批评?现在学界普遍采用美国生态批评倡导者格罗特费尔蒂的观点,她认为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她同时深刻地指出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踩着文学,另一只脚踩着土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2]2-3。生态批评直面人类生存危机和现实处境,并重新考量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梭罗的时代,生态学还未诞生,然而《瓦尔登湖》一书中已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意识,评论界认为,“是梭罗最先启蒙了美国人感知大地的思想,梭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成为“绿色圣徒。”[3]110本文试从生态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思想中的生态意蕴。
一、生态整体观
生态批评旨在消解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解构征服自然和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倡导生态整体观。我国著名生态批评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哲学最核心的思想。生态整体主义是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4]96凭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重,梭罗在书中已表达出了丰富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梭罗说:“是什么药使我们健全、宁静、满足的呢?不是你我的曾祖父的,而是我们的大自然曾祖母的。”[5]102对此,王诺认为:“他要观察和认识的就是这伟大祖母本身以及她所有的子孙——所有动植物兄弟姐妹。梭罗所强调的是整个自然,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兄弟关系。”[3]107面对浩瀚的自然,他充满敬畏,谦恭感恩。他在书中写道:“这是多么有味的事,到森林中去猎取,或者说,去偷窃燃料,煮熟一顿饭菜!”[5]185“猎取”、“偷窃”充分表明他彻底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面前的恭敬和尊重,他知道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森林并不是人类的专享,它同样属于其他生命。当时的梭罗居然能有如此的生态整体意识,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对待自然母亲的态度。
美国著名生态学者鲁克特强调:“生态学的第一原则是‘万物相互关联’。”[4]128世界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人类与自然万物同处于一个共同的生物圈中,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生命关联。梭罗曾感叹:“人是什么,还不是一团溶解的泥土?”[5]228在“种豆”一章中,梭罗写道“土拨鼠吃光了我一英亩地的四分之一。可是我又有什么权利拔出狗尾草之类的植物,毁坏它们自古以来的百草园呢?”[5]115梭罗并没有因为土拨鼠吃了他的豆子而懊恼,反而认为土拨鼠有权利这么做,因为是人类首先拔出了狗尾草,破坏了它的生存空间。因而梭罗提出:“豆子的成果并不是只由人类来收获,他们中的一部分本是为土拨鼠生长的。”[5]124同时认为:“真正的农夫整天劳动,并不要求土地的生产品属于他所占有。”[5]124这些都清楚体现了梭罗的生态整体思想:他把这些小动物置于和人类平等的立场,并设身处地为其思考,尊重其需求,认为他们和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生存权利,都是大自然生物链条上的平等物种,于是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消弭了,人类这个“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与动物的高低尊卑之分没有了[6]。
梭罗是一位生态主义者。他的笔下大自然与人类悲喜与共且命运相连,他深深慨叹:“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5]102多么超前的生态意识,人类不仅具有社会性,也具有自然性,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7]。穿越人类中心主义,他真正地把自然引为同类,与自然休戚相关,化整为一。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梭罗深受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同时汲取了古老东方哲学的精华,特别强调回归自然,与之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其原初之意是自然与人一体,后来进一步演化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的思想。“天人合一”,是当今生态批评坚持的价值立场[2]5。梭罗在书中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那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同时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浑然天成的景象,表达了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蕴。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像梭罗这样的仁智之人自会在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中找到共鸣[8]。
梭罗热爱自然,渴望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他认为大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家园,人类应当皈依自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达到和谐共生。于是他的笔下呈现出了物我归一的和谐图景:野鼠在他的屋子下面做窝,他们很快亲热起来并玩躲猫儿;美洲鹟来他屋中做窠;知更鸟在他屋侧的一棵松树上巢居;松鼠也和他很熟悉了,偶尔抄近路时,从他脚背上踩过去;潜水鸟与他水中嬉戏作乐;他会常常冒着积雪步行八或十英里和一株山毛榉,或一株黄杨,或松林中的一个旧相识践约;当有一只麻雀飞来停落到他肩上时,他觉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他那一次光荣。这是多么融洽的画面!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他独自躬耕于瓦尔登,但却没有丝毫的孤独,因为他认为“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5]97。凭着对自然的无限虔诚,他全身心地感受自然,在自然万物里找到了知己,并与之达到和谐境界。
三、结语
梭罗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生态图景,他亲近自然,敬重自然,提倡与大自然平等相处,在自然万物中寻找遗失的田园理想,他强调回归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存。他的生态整体观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在当今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情势下尤显重要。当前我国正积极建设和谐社会,研究书中的生态意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76.
[2]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王诺.欧美生态批评[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5]梭罗.瓦尔登湖[ 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1卷[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94.
[7]陈茂林.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瓦尔登湖》[J].长城,2010,(3):131.
[8]张弘.西方文学精粹[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