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追踪调查
2011-08-15靳媛
靳 媛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调查前首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通过网络或电讯联系法向毕业生讲清调查意义。得到对方许可后,向毕业生发放问卷,并请他们对问卷中的内容逐项如实填写。调查时间为2009年12月底。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被试为辽宁省六所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大学)2005—2009级毕业生。发放问卷2 532份,收回有效问卷1 825份。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一般人口特征调查,包括性别、毕业年级、籍贯、婚姻和学历状况等6个方面;第二部分为就业基本状况包括就业总体落实状况、就业起始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年限、所学专业、从事专业、职务、经济收入8个方面。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13.0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一般信息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各人口特征分布频数与比例见表1。
(二)就业基本状况
1.就业率
落实率指的是已经有明确去处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现在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用的就是总体落实率,尽管它高于实际的就业率,但也是反映毕业生离校后进入新的职业生涯的落实程度的重要指标[1]。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到2009年12月,2005—2009级毕业生总体落实率分别为92.01%、82.16%、89.70%、90.02%、79.42%,总的就业落实率为86.08%。根据张凤林教授的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5月辽宁省2009级毕业生总体落实率为57.2%,此次调查就业率虽然提高了22.22%,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仍未明确工作方向。各年级均存在8%~10%左右的毕业生未明确工作方向或在待业中。调查结果显示除2009级外,2006级毕业生总体落实率显著低于其他毕业年级,分析其原因,2006级部分毕业生在本次调查时正处于硕士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阶段,因此就业率较低,这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研究生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
2.就业时间
由于2009级学生就业时间不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比例和就业时间分布,研究者剔除了2009级全体毕业生和其他年级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考察不同专业毕业生工作起始时间分布,结果见表3。毕业生总的直接就业率为70.6%,直接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工学和经济学,分别为78.3%和78.2%,就业率较低的三个专业分别为法学46.2%、教育学50.0%、管理学50.0%,一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1%。
3.职业成活率
将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分为一直从事相关专业、一直从事非相关专业、曾从事相关专业但已转行三大类,一直从事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数为82.7%,由于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的调查人数较少,数据存在偏差,无法参与比较。经济学和文学的职业成活率较高,分别为89.9%和86.9%,管理学职业成活率最低仅有69.6%。
4.工作地区
剔除尚未就业、升学和出国的所有调查对象,统计了2005—2009级学生就业城市的分布情况,调查总人数1 292人,分布人数最多的10个城市见表4。
5.工资收入
根据工作年限的不同,工资收入见表6。将近90%的毕业生工资收入在1 000~4 000元之间。对于刚毕业大学生63.93%的工资收入在2 000元以下。工作年限超过三年以上时,部分毕业生工资收入才达到5 000元以上。
三、讨论
(一)辽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与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信息[2],截至每年年底,2005—2009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依次为92.44%(2005年)、89.6%(2006年)、90.2%(2007 年)、89.07%(2008 年),87%(2009 年),而本次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2005—2009级毕业生总体落实率分别为92.01%、82.16%、89.70%、90.02%、79.42%。由于调查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2005—2008级毕业生调查数据与官方数据不具有可比性。而2009年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与官方数据调查时间相一致,可以进行比较。调查实际就业落实率比官方数据低了近8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调查虽然人数较多,但所有数据仅来自六所省内普通高校,仅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0%,在专业和学校等级上均无法全面代表全省水平,因此,导致数据存在差异,这一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尽力克服。第二,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将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办学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由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主要由自己操作,缺乏社会监督,因此一些学校为了保证生源,统计数据或多或少会存在“注水”问题,很多研究者曾明确探讨过该类问题。但无论是全国数据还是各省市,乃至各院校均无法避免该问题的存在。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将官方数据下调3个百分点以挤出水分。然而,3个百分点下调幅度能否科学地调整就业率仍待商榷。
根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3],2009级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6.6%,若按照我省数据显示的87%则略高于全国水平。然而根据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从2009届大学毕业生分布的经济区域差别来看,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该区域2009届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8.7%最高;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79.5%最低。本调查中的79.42%与《就业报告》的结果相一致。说明我省大学生就业率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当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存在巨大差别可能是造成就业率显著低于该地区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表面经济差别的掩盖下也揭示出了教育与管理中所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一,张凤林教授指出,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果和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果不相协调[2]。当前省内的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普遍存在只增不减的状况,学科、专业与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特征并不能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各产业、部门岗位要求相一致。新增专业的设置通常与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全国该专业的发展方向相协调,与省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沿海经济地区开放度较高,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占主导,我省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别,根据相关部门调查,我省的百强企业仍以能源和重工为主,然而省内高校的专业设置却过多地追逐所谓热门的信息产业和服务等,导致省内人才市场供需相脱节。一方面省内市场对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吸纳能力不足,导致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省内急需人才始终无法摆脱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第二,就业信息的开放性与时效性同高就业率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场招聘会与网络信息平台是近些年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除外资企业外,我省的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及私营企业的招聘信息并没有在网络上得到及时更新。甚至很多大型企业存在岗位世袭或内部招聘的现象,虽然有大量的岗位空缺,但却无法公开吸纳合适的人才。特别是省内的一些中小型城市,从网络中几乎无法找到相应的岗位信息,导致很多想报效家乡的学子求职无门。
纵向对比本调查中2005—2009级毕业生总体落实率除2009级毕业时间较短,2006级部分攻读研究生专业的毕业生也处于刚就业阶段,因此,这两个年级总体就业率较低,而其他年级无论是毕业时间长或短均稳定在90%左右。比相应当年年底就业率增长5个百分点左右。根据访谈结果,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当年虽然处于短暂失业状态,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出于以下原因选择主动失业[4]:第一,打算继续求学而主动放弃工作机会;第二,已寻找到合适岗位,等待机遇填补人事空缺而放弃寻找其他工作;第三,毕业时眼光过高而放弃一些岗位,随着毕业时间的积累,调整工作目标而寻找到合适的职位。由于主动失业者的存在,虽然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很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实际就业率未见明显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加强就业心态的调整;另一方面,统计实际就业率应延长追踪时间,一味追求短期直接就业率的提高可能掩蔽真实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职业成活率的降低或社会失业率的提高。
(二)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比较
2010年就业蓝皮书公布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如下表。三年来工学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各专业中处于最高水平,其次是管理学和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就业率近两年下降明显。本调查根据就业时间比较各专业的直接就业率,工学和经济学较高,法学、教育学和管理学较低。除管理学外,各专业就业状况排名与蓝皮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比较各专业职业成活率经济学和文学的职业成活率较高,管理学职业成活率最低仅有69.6%。分析原因,经济学和文学的就业范围较广,而工学、医学、历史学、农学等专业性较强,职业局限性大,而用人单位又没有足够的岗位提供给毕业生,导致失业率较高、职业成活率较低。管理学虽然就业率较高,但职业成活率却很低。不难理解管理岗位对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远高于理论基础,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胜任真正管理岗位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各专业的就业率和职业成活率存在巨大差别,说明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隐患,该问题应该得到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平衡专业就业率和提高职业成活率对于提高整体就业率、节约教育成本、优化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毕业生工作地点分布
本调察显示6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其他中小型城市的毕业生分布寥寥无几。就业蓝皮书调查也显示2009届毕业生与全国所有人群的平均分布对比,低收入就业漂族超出5个百分点,总共55%的比例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而这些低收入就业漂族比较多地集中在销售类职业[5]。大多数教育部门、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将此种低收入漂族现象归结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过高,强调通过教育调整心态来减少漂族。本研究对漂族群体进行了进一步访谈,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当前招聘会和网络是毕业生求职的两大主要途径,省内大多数中小城市对网络的使用意识和利用程度较差,在各热门求职网站和各城市的官方求职网站上大学生的招聘信息很少,同时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参加个别学校的校园招聘会或将信息公布在当地人才市场,闭塞的信息直接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第二,由于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部分外企和高薪技术产业集中于少数大中型城市。很多省内城市仅以当地的各别重工业或能源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撑,对专业要求局限性较大。大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都很难在中小型城市找到相应的职位,即使是就业率最高的销售行业也更多地集中于大中型城市。第三,一方面由于职位有限,选择在中小型城市工作的毕业生跳槽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在企事业内部很多管理者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论资排辈,年龄和经验胜于能力,年轻毕业生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未来事业发展努力的方向。上述原因导致中小型城市年轻人才大量流失,人口老龄化严重。
(四)毕业生工资收入分布
就业蓝皮书显示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薪为2 756元,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为2 241元。而本调查显示毕业一年和两年内均有超过50%的毕业生工资收入低于2 000元,毕业两年内甚至有10%的毕业生工资仍低于1 000元,说明辽宁省毕业生毕业后工资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
[1]戴竑.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医学,2009,(2):64 -67.
[2]张凤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9):106-113.
[3]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徐经伦.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统计分析[J].科教纵横,2010,(4):323.
[5]丁晓华,武伟,郭丹.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