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瓶梅词话》的判断句和“乞”字句研究综述

2011-08-15陈思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词话金瓶梅被动

陈思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金瓶梅词话》的判断句和“乞”字句研究综述

陈思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金瓶梅词话》是近代汉语的一部重要文献,文中语言的语法现象十分纷繁丰富,其研究价值也是学术界公认的。正文以《金瓶梅词话》的语言为语料基础,对其中七种句式中的判断句和“乞”字句两种句式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于了解和研究近代汉语语法演变过程以及语言产生的异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金瓶梅词话》;判断句;“乞”字句;研究;综述

《金瓶梅词话》大约产生于我国十六世纪,即明代嘉靖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使用白话撰写的长篇小说,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口语。因而,在汉语发展史上,体现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金瓶梅词话》中句法涉及到了七种句式,而本文是对判断句和“乞”字句两种句式的研究综述。

一、判断句

由于判断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式,因此董治国(1992)在论述判断句时给其的说法就是: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副词或形容词、动词作谓语。

许仰民(1995)认为判断句在《金瓶梅词话》中的运用,带有鲜明的近代汉语时代特点,这也是源于判断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式,并且它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存在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当中。文中的判断句有三种:

1.名词谓语句。

就是以名词(包括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判断谓语的判断句。可以看作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口语化的句子已脱落了语气助词“也”,是现代汉语名谓句之滥觞。

2.“是”字句。

以“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产生于上古,发展于近代,为现代汉语所继承”。在《金瓶梅词话》中“是”字句运用的数量最多。“是”字句的判断宾语不仅有层次关系复杂的词组如总承式、总分式、因果式、偏正式、并列式及表熟语的和表成语的宾语等,还有复杂的句群宾语,它不仅语法意丰富,还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发展始末说明的极为清楚,这是古今汉语皆不备的。《金瓶梅词话》中,“是”字句的发展还表现在状语的多样化上。状语不仅可表统括、肯定、否定、时间、重复连续、程度等,还有表敬副词、形容词作状语、能愿动词作状语的。还表现在状语双音节化和副词的连用上。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多数为现代汉语所接受,副词的连用却使判断句表义更精细委婉,更有层次。

何洪峰(1992)论《金瓶梅词话》中的“是”字句,在其语法结构形式及其语义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1.“是”字绝大部分是动词或助词性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判断、肯定或解说;其次是形容词性的,至于代词的“是”则近乎消失。2.“是”字句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两大类:第一是联系其它成分构成句子;第二是不联系其它成分构成句子,往往第一类的用法占绝大部分。3.“是”字可以受许多副词的修饰,尤其令人注意的是可以受“极、最、很、甚”之类程度副词的修饰。

曹广顺(1994)在《金瓶梅词话》中讨论了“是的”的两类不同用法。第一类“是的”是比况助词,表示某人、物或事像什么,现在通常写作“似的”,如今在北方的许多地区,此“似”仍被读成“是”。第二类用法较为特别,表现在功能和语法意义上的概括起来说有:用在句末,表示强调肯定判断、推测判断、不定判断三类。在探讨此类“是的”的用法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有一种解释认为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另一种说法则是考证了其是受蒙古文影响较深,是一种外来的语言,特别是在语法方面,常常保留一些蒙古语的语序和助词。作为这样一种外来的语用成分,第二类“是的”只在元、明使用了一个较短的时期。在其使用过程中体现出了三个特点:1.时间集中在元、明,且较近于元。明代以后,“是的”消失,到晚清,又出现了另一个单用的表示强调的“是的”;2.地域非常广泛,既有北方的《水浒传》、《金瓶梅词话》,也有江南的《警世通言》,江淮的《西游记》;3.口语性比较强,大多数例句都是对话,并且多出自下层劳动人民大众口中。

因此使我们在学习古代语法的同时,也深切得知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在任何时期都不可避免地相互发生影响。这使得我们今后在研究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时,应该从其文化、历史背景和起源的角度去考察。

3.“系”字句。

以“系”作判断词的判断句。《辞海》:“【係】(xi)犹‘是’。如:委系;实系。《水浒传》第二回:‘捕捉打死郑屠犯人鲁达,既系经略府提辖。’”据此,我们认为“系”具备判断动词的功能。“系”字句是近代汉语的产物,为现代汉语书面语所继承。《金瓶梅词话》中“系”作判断动词所带宾语的常规用法一般有判断词“系”前均有名词或代词主语,其判断宾语有专有名词、“的”字结构、偏正词组等。另外,判断词“系”,还均可受副词的修饰。但如果“系”词前出现“果”和“是”等副词时,都应被看作语气副词,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此刻,“系”也往往丧失了判断词的地位,虚化为副词了。

4.特殊的判断句

这种特殊的判断句,在《金瓶梅词话》中也有体现。何德珍和杨琳(2008)论述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句式“S(+是)+N(的)+便是”(N代表名词表语)。这是一种以介绍人物姓名、身份、职业、籍贯等的特殊句式。它产生于元代,在元明时期的作品中多有呈现,尤其是在戏曲、文学作品中,便带有浓厚的戏剧语言色彩。其分类有四种:1.“S+副词是/乃/乃是+N的+便是”式;2.“S+是/乃/乃是+N+便是”式;3.“S+N+便是(也)”式。这在《金瓶梅词话》中人物出场时语言的描写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充分证明了这种特殊的句式是一种形式上高度格式化的舞台语言。它本身所具有的语法、语义、语用和搭配上的特征,对《金瓶梅词话》句法的体现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文中语法丰富化。

二、“乞”字句

“‘乞’字句,这是不同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非常典型而又独特的被动句式。”(许仰民,1990)

《金瓶梅词话》是以明代北方官话撰写的语体小说。书中人物形象突出,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语言优美且富于性格化,是继《水浒传》、《西游记》等之后不可多得的古白话小说佳作,为研究近代汉语提供了难得的语言材料。书中的语法,其中的被动句句式包含的一种“乞”字式,就是近代汉语被动句式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孙锡信(1992)“‘乞’字句在宋元白话中曾经流行了一时,明代以后就很少运用了”。“乞”本身是被动介词,它是被动句发展中的历时较短的一种特殊句式,保存于近代的部分作品中。以下拟就“乞”字式被动句加以综述。

1.“乞”字式被动句义

江蓝生(1989)在对“乞”字式的来源作研究时指出,“乞”字式作为被动标记(既专门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在元明资料中就已经出现。在对《金瓶梅词话》中“乞”字式分析时提出,“乞”不表示“给予”,表示“给予”时用“与”或“把”。而学界关于被动标记“乞”只是“吃”的另一个写法的说法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针对这个问题,蒋邵愈(1994)作了准确的总结和发挥:在《金瓶梅词话》中,表被动既可用“吃”,也可以用“乞”。“乞”字自古就既有“乞求”义,又有“给予”义。所以有学者认为“乞”表示被动是从“给予”义发展来的说法。张惠英(1989)就持“乞”表示被动就是从“给予”义发展来的这种看法,因此在文章中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表被动的“乞”是从“乞”的给予义发展来的。而“吃”则是“乞”的借字。“乞”的给予用法自汉魏以来就有,如今方言中也有使用,因此说《金瓶梅词话》中“乞”有“给予”义。对张惠英的这种观点学界中也存有异议。最后,蒋邵愈总结,《金瓶梅词话》中的“乞”在表被动的同时也可以表示原因,这是从资料的大量例证中得出来的结果,且这一用法与“遭受”义又联系紧密,因此说“乞”表示被动是从“给予”义发展来的说法就显得十分牵强了。目前学界还是较认同这种看法的。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讨论。

冯春田(2000)也指出,《金瓶梅词话》中的“乞(吃)”字式被动句在近代汉语中后期的主要也就有以下三个特点:1.“乞”动词后带有宾语;2.同“致使”义(也可以认为是“遭受”义)发生联系;3.同“原因”义发生联系。针对这样的结论,与上面提到的蒋邵愈研究“乞”字式用法是持同一种观点的。

2.“乞”字式其它义

许仰民(1989)在对《金瓶梅词话》中“乞”字句的分析较为详细。“乞”字句在《金瓶梅词话》中共有四十六例。先说“乞”字,古有二音二义:(一)去讫切(qi),入迄溪,求也;(二)去既切(qí),与也。这是相反相成的一组义项。文中的“乞”有两种义项:(一)承受、感受、捱,均是实词,作动词的,是表动作、行为的动词;(二)“乞”是被动介词。“乞”字句可分为“乞+动”式和“乞+宾+动”式两种。“乞”作为被动介词,它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1.直接表被动;2.介入行为的主动者;3.引介出某种情状;4.引介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凭借的工具;5.引介事情发生的原因(此类句子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极低);6.引介出动作赖以凭借的工具。“乞”字句动词谓语带宾语表被动也呈现两种情况:一是动词谓语直接带宾语;另一种是宾语是用介词“把”将它提到谓语前的。总的来说,“乞”字式被动句所带宾语、补语的多样化,使该式的被动句具有很强的造句能力,从而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乞”字式被动句在近代汉语语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李纪州(2007)就《金瓶梅词话》中“乞”字句也作了详尽的论述,按照谓语性质的不同,“乞”字句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四类。就其中的动词谓语句“乞”字句,谓语动词均为动作动词。与“被”字句、“教”字句相同,动作动词常常不带宾语。主谓谓语句“乞”字句,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可以复杂化,有连动、兼语等复谓形式或复句形式充任。“乞”字句的另一个特点是“乞”字句被动主动绝大多数表施事,有些表工具、准施事等。“乞”字句的受体通常表现为受事,有时它还可以表处所,但不存有受体为谓词性成分或句子的情形。但特别强调了当“乞”字句表原因义时,不是从被动词用法引申出来的,它只是动词“乞”向被动介词“乞”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状态。

“乞”字式被动句,在汉语发展史上的出现是非常短暂的,在近代汉语后期,“乞”字式作为被动介词被淘汰,被“给”、“教”等新生的被动介词所代替。唐钰明调查出“‘乞’字句仅存于现代汉语南方方言中”。

三、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金瓶梅词话》中判断句和“乞”字句式的句子,不管是在语法结构上,还是在语义体现上,尽管有些用法发展到现代汉语起了一些变化,有的则消失了,但文中还是有更多的语言信息有待去发掘,从而也为近代汉语史的研究,做到进一步的铺垫。研究《金瓶梅词话》的句法问题,对于了解和研究汉语演变过程以及语言产生的异同,也都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1]曹广顺.《金瓶梅词话》中的“是的”[J].语文研究,1994,(4).

[2]董治国.古代汉语判断句型类析[J].渤海学刊,1992,(3).

[3]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换[J].中国语文,1989,(5).

[5]蒋邵愈.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大出版社,1994.

[6]蒋邵愈,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商务印书馆,2005.

[7]何洪峰.《金瓶梅词话》中的“是”字句[J].郧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8]何德珍,杨琳.近代汉语特殊判断句“S(+是)+N(的)+便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9]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

[10]吕景先.唐明之间的汉语被动式[J].河南大学学报,1980,(2).

[11]李纪洲.后期近代汉语几种重要句法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7硕士论文.

[12]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字句[J].中国语文,1988,(6).

[13]许仰民.论《金瓶梅词话》的“乞”字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14]许仰民.论《金瓶梅词话的被动句[J].殷都学刊,1990,(2).

[15]许仰民,韩伟.论《金瓶梅词话》的判断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16]许仰民.《金瓶梅词话》语法研究[M].中华书局,2006.

[17]张惠英.说“给”和“乞”[J].中国语文,1989,(5).

[18]郑剑平.《金瓶梅词话》语法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成都-巴蜀社),2003.

[19]张玉萍.《金瓶梅词话》句法问题研究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On Judgement Sentence and QI Sentence inJinPingMei Cihua

CHEN Si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

Jin Pin Mei Cihua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work in morden Chinese both for its complex and abundent grammatical phenomena and its acdemically recognized research value.Based on the corpus of theJin Pin Mei Cihua,the thesis conducts a systemic sorting of the studies on the Judgement sentence and the QI sentence—two sentence types among the seven.And this could definitely be of some help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the mordern Chinese grammar.

Jin Pin Mei Cihua;judgement sentence;QI Sentence;study;literature review

I24

A

1671-5004(2011)01-0076-03

2011-01-10

陈思(1981-),女,河南平顶山,河南大学文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词话金瓶梅被动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新词话
词话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