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比较

2011-08-15樊世峰

山东医药 2011年19期
关键词:根钉融合术椎间隙

樊世峰

(六盘水市水城矿业总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腰椎滑脱症病程长,发病机制复杂,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但目前对于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融合率评价尚不统一[1]。2008年 1月 ~2009年 12月,我们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72例,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 72例,男 37例 ,女 35例;年龄 28 ~ 68岁,平均 50.4岁 ;病程 2周 ~10 a,平均 3.3 a。均符合 Meyerding制定的诊断标准,Ⅰ度 54例、Ⅱ度 15例、Ⅲ度 3例。临床表现为慢性腰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等。将 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6例,其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腰椎后正中入路,切除滑脱节段椎板及增生瘢痕组织,对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清除软骨终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并且撑开椎间隙;将切除的棘突及椎板去除附着软组织,剪成直径 3~5 mm骨粒后植入椎间隙内,并用冲击器压紧;松开纵杆一侧螺帽,自轴向加压使椎间隙内植骨块密实;紧固所有钉帽,常规消毒冲洗,关闭切口。对照组:手术入路及切除、内固定方式同上,其后向椎间隙植入足量椎板切除的碎骨;根据所测椎间盘深度及高度选择合适椎间融合器,自椎体双侧纤维环开口处平行打入。两组术后均绝对卧床,适当进行直腿抬高和负重行走练习等。

1.3 相关指标观察 两组术后均随访 8~40个月(平均 11.3个月),观察下列指标:①临床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2]评定标准,根据公式[(术后评分 -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计算自觉症状(0~9分)、体征(0~6分)改善率(RIS),RIS>75%为优、50% ~74%为良、25% ~49%为可、0~24%为差。②术后植骨融合率:植骨与横突间(椎体间)有连续骨小梁,伸屈侧位的椎体活动 <4°为融合;植骨与横突间(椎体间)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的椎体活动 <4°为可能融合;植骨与横突(椎体间)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而伸屈侧位椎体活动度 >4°为未融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优 22例、良 11例、可 3例,优良率为 91.67%;对照组优 21例、良 10例、可 4例、差 1例,优良率为 88.57%。两组优良率比较 P>0.05。

2.2 植骨融合率 观察组融合 24例、可能融合 10例、未融合 2例,融合率为 94.44%;对照组融合 22例、可能融合 11例、未融合 3例,融合率为91.67%。两组融合率比较 P>0.05。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指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错位的一种疾患,临床多称为滑椎,一般是上位椎体向前滑脱。其手术治疗措施包括滑脱复位、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固定,其中椎弓根复位固定系统可提高滑脱节段三维结构的生物学稳定性,避免假关节形成,保持椎体间支撑作用,从而减少应力过分集中所致椎弓根螺钉松动、滑脱复发的可能[4]。脊柱各运动中心均在椎间盘内,越接近运动中心位的质点运动范围越小,故在接近运动中心部位固定有利于骨愈合。Madan等[3]也认为椎间植骨融合可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纠正退行性滑脱,从而获得较好的融合率。目前,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常用方式,其主要优点:①可使脊柱前中后三个部位均牢固稳定,从而减少因固定强度不够而导致融合器下沉或椎弓根钉滑脱等并发症的发生。②可恢复椎体间接触面积,增加融合面积,显著减少移位率。③能使椎间高度达到基本不损失,恢复并且维持正常的椎间解剖关系。④无需取髂骨作为植骨,可减少疼痛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且融合率非常高[5]。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椎间植骨融合器融合术后患者易出现植骨不相融等并发症,且植骨量比较少、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不易推广[6]。本研究显示,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均 >90%,和文献接近,且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可能机制:①与融合器融合相比,单纯椎间植骨具有植骨量大、创伤较小等优点。②观察组采用剔除了上下终板的纤维软骨进行植骨,可增加植骨融合面积;颗粒状骨体积小、血管容易长入,有利于释放多种细胞生长因子,从而加强骨诱导作用。

总之,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分别联合椎间自体椎板、棘突植骨植骨融合术与椎间融合器术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相近,前者有望减少患者创伤和医疗费用。

[1]宋跃明,刘立岷,岑玉强,等.USS复位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4(11):691.

[2]郑燕萍,刘新宇,贾龙,等.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 X线片及三维 CT评价 [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12):1104.

[3]Madan ER,Goss DG.Moreom RK,et al.Radiologic assessment ofinterbody fusing carbon fiber cages[J].Spine,2003,28(2):997.

[4]李危石,陈仲强,郭昭庆,等.椎间植骨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20-23.

[5]曹知贫,何辉,梁振扬,等.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不同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1):9-12.

[6]曹正霖,陈逊文,吴增辉.前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问融合术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11):832-837.

猜你喜欢

根钉融合术椎间隙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
探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