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2011-08-15吕全国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研究者农村建设

吕全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吕全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勾勒出了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大致轮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对农村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国内学界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与农村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量发表,而且还有一些学术著作问世。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8个方面: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③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④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⑤“三农”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⑥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⑦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建设研究;⑧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主题不同、成果各异,但绝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内容都是基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对策等问题的探讨。

1.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研究者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研究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如唐金培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战略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本身就包含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发展”既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生活宽裕”不仅是指农民物质生活的丰衣足食,而且也是指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乡风文明”本身就是要求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居住环境清洁卫生、优美协调,这实际也是一种文化;“民主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求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管理能力[1]82-84。桂玉认为,没有新文化,就没有新农民,也就没有新农村。文化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导航灯”,是新农村社会和谐的“粘合剂”[2]120-123。徐学庆认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3]。

(2)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到90年代后期,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但精神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研究者一致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如韩美群认为,“全面小康”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概念,它不仅包含物质生活的小康,同时也包含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小康,小康文化是小康生活目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127-129。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5]。

(3)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是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很多研究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一个经济发展、文化落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不健全的、畸形的、不和谐的社会。汪前元、朱光喜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要素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在社会系统相对简单、同质性很强的农村社会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两种要素上。农村和谐社会主要体现为农村经济和谐、农村文化和谐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和谐[6]42-45。唐金培认为,对广大农民来说,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它还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1]82-84。

(4)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三农”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新世纪已出台了8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一些研究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切入点。如唐金培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一文中对农村文化建设与“三农”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在不断向经济活动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强大的文化力。农村文化决定农村各种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左右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检验农村社会发展的合理性,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直接影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以农村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和切入点,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1]82-84。王远新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7]。

(5)对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由此带来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吴学丽认为,进城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后,巨大的文化反差往往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而传统的价值观又不能调适这种心理反差。因此,进城农民在城市生存环境中,如何重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减少社会转型、农民身份转变带来的伦理成本与道德风险,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8]78-81。

2.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农村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依据。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财政部教科文司 、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2007年),吴理财、夏国锋的《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2006年),张传玉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现状》(2007年),等等。研究者普遍认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总的来讲是在向前发展的,但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显得滞后。说农村文化在向前发展,主要指的是农村私性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村文化媒介日益增多。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电视在我国农村逐步得到普及,并且已成为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2005中国农业年鉴》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72部、彩色电视机75.09台、摄像机0.34架、照相机3.68架、家用电脑1.90台。文化媒介的增多,影响和改变着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9]75-77。然而,大多数研究者对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尤其是对农村公共文化的现状不满意,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仍然十分落后,与城市文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吴理财、夏国锋通过对安徽省农村文化的调查认为,自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私性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民或农民家庭拥有的“私性文化资源”日渐丰富,例如,电视机、影碟机、电话、手机甚至电脑等现代文化信息产品也进入了大多数普通农民家庭。同时,农民的私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例如,看电视、上网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个体式的日常文化生活。但是,与农民的私性文化相比较,农村的公共文化却严重式微,特别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衰微[10]35。

3.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多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活动中建成了一批乡镇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四级文化网络。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仍然十分缺乏和简陋。一些农村地区没有乡镇文化站、电影院,没有村文化室、图书室、俱乐部、体育场。张秦认为,陕西目前县以下的文化设施有县图书馆、乡 (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除部分村有戏台外,地处贫困山区的村组基本没有文化设施。全省80%的县级图书馆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馆舍面积狭小,寒酸破旧,书库、阅览室和资料室往往挤在一起,馆内功能布局不合理,读者服务区面积过小,缺乏温馨的人文环境,与读者期望的知识殿堂相差甚远[11]19-20。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调查认为,有77.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文化活动贫乏,高达79.5%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设施稀缺[12]43-45。

(2)农村文化经常性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郭国祥、丁建芳认为,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13]133-136。

(3)农村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弱化。桂玉认为,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享受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重要群体。而目前这个群体大规模涌入城市,导致农村文化主体缺失,使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富有生机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使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后继乏人[2]120-123。

(4)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一些研究者认为,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偏重于玩麻将、打扑克等纯娱乐性、消费性的项目,有的还进行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朱春雷、杨永通过对鄂、豫、皖三省农村文化发展的调查后认为,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分别有58.9%、72.8%和77.8%的农民表示文化活动较为贫乏,大多数农民表示他们平时参加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庙会、祭祖、烧香拜佛和做礼拜[14]79-82。崔海兴、郑风田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信仰流失”及文化贫困现象,宗教在一些地方农村发展较快。低俗和消极文化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猖獗[15]124-126。

(5)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财政部教科文司 、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中归纳了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三个特点:一是投入体制:总量不足、重投轻管、个人为主;二是组织体制: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三是评价体制: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16]101-111。

(6)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有民间自发型和政府推动型两种类型,农村文化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文化企业较少、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民间自发型文化产业偏重于“红白喜事”等农村传统节庆服务,政府推动型偏重于旅游服务以及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服务[17]325-326。还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根本不存在文化产业。例如,谭志云认为,如果说产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的话,那么,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确实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但是,农村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能性[18]113-117。

4.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刘玉堂、黄南珊、刘保昌的《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等很多文章都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16]101-111在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应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整合和资源整合为基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下沉,将以前以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行政村为主的管理模式;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农村文化建设资源集中使用,在县或乡一级“打包”整体下拨至村一级;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存量,综合利用“村村通”相关的硬件设施、合并后废置的村小学校舍等。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可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些研究者认为,筹措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应注意激发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

(4)打造文化人才队伍。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打造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两条途径:一是完善政策,引导城市优秀文化人才下乡;二是重视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农村本土文化带头人。崔海兴、郑风田认为,新时期农村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健康文明的文化组织形式,而近年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在全国发展迅猛,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这种需求。因此,以合作社文化的发展为抓手,带动农村文化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行之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15]124-126。

(5)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沈成宏认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必须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19]52-54。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纪人、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农村文化消费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多项措施[20]101。

二、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1.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绝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时,注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以体现出文化的时代性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例如,当前我国农村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许多研究者便及时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此外,也出现了不少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相对应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成果。

2.重实践研究、轻理论研究,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我国现有的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是经验性、总结性的成果。目前所见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很少,许多成果还仅仅是经验总结或调查报告,理论水准有待提高,尤其缺乏对农村文化理论系统建构的成果。例如,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基于实践探索经验之上的观察和描述阶段,各地模式尚缺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此外,从宏观角度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比较多,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少,因而很多成果往往流于空谈。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设策,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情况区别对待,因此,应该从实证的角度在分析问题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然而,目前大多研究成果只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农村文化具体怎么建设,并没有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3.大多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尽管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研究者都选择从意义、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研究模式。例如,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还是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都是意义、现状、问题、对策四部分,因而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大同小异,内容重叠较多。

4.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扩展。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盲区”和薄弱环节,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例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战略任务,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也于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两型社会”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在我国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而目前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因而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此外,由于不同地方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应加强对地方文化的针对性研究,尤其要加强对各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以及各地农村特色文化的研究。最后,还应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村文化建设经验。

[1]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求实,2008(6).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8(3).

[3]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韩美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文化境遇[J].社会主义研究,2003(6).

[5]远翠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6]汪前元,朱光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7]王远新.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7.

[8]吴学丽.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转型[J].理论学刊,2009(6).

[9]方亮.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3).

[10]吴理财,夏国锋.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兴——以安徽省农村文化调查为例[J].学习月刊,2006(8).

[11]张秦.陕西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当代图书馆,2007(1).

[12]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石家庄市农村文化小康建设问题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5).

[13]郭国祥,丁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7).

[14]朱春雷,杨永.重构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以鄂、豫、皖三省农村文化发展为例[J].甘 肃 理 论学刊,2007(2).

[15]崔海兴,郑风田.“三农”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出路[J].现代农业科学,2009(2).

[16]财政部教科文司 、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17]韩海浪.农村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上旬刊).

[18]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19]沈成宏.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探索[J].唯实,2006(10).

[20]郭玉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体制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4).

Review of Chines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V Quan-guo

The article sums up Chines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meaning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Meanwhile,it draws the general outline of Chines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On the basis,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orienta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rural;cultural construction;review

D616

A

1671-8275(2011)02-0110-04

2011-03-29

吕全国(1966-),男,湖北广水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高教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文化、高等职业教育。

石柏胜

猜你喜欢

研究者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