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照应理解中的语用推理研究
2011-08-15夏淑影祖大庆
夏淑影,祖大庆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语用照应理解中的语用推理研究
夏淑影,祖大庆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语用照应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推理过程对交际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们的认知推理能力对理解它有很大影响。关联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阐释理论,同样可以运用于解释语用照应。根据有声思维实验中的实例,结合关联理论对语用照应理解中的语用推理进行阐释,从而验证了关联理论的阐释力。
语用照应;语用推理;关联理论
一、引言
三十多年来,语用照应作为话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语用照应关系的确定与认知推理有关,人们在理解这一语言现象时的推理过程是怎样的,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语用现象的分析之中。本文根据有声思维实验中的具体实例探讨语用照应理解的推理过程,并结合关联理论进行分析,从实证研究的视角验证关联理论的阐释力。
二、语用照应研究现状
至今,国外关于照应现象的研究已进行了三十多年,且成果相当丰富。作为研究语用照应的先驱人物Clark[1]认为语用照应的阐释关键在于照应隐义的确定,而确定照应隐义时,符合新—旧信息契约需要最少假设的隐义就是所需的照应隐义。Sanford &Garrod提出基于情景的阐释,认为照应触发语激活了听话人头脑中的一个情景,照应指称的意指对象就在情景中寻找。Sidner认为照应指称触发语是听话人头脑中最可及的语言实体,找到了照应指称触发语就等于确定了照应假设。Hobbs从话语连贯的角度,认为照应指称阐释时,听话人应该接受第一个能够使得话语连贯的所指。最近,日本学者Matsui[2]以关联理论为框架,选取英语语料阐释了影响照应指称的两个因素:可及性与可接受性。
目前我国国内不少学者对语用照应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何自然[3]在各种语用照应推想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语用照应关系。莫爱屏[4]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结合语言的三个层面(句法、语义和语用)来考察汉语中推理照应现象,并分别提出三个假设:有效性假设、可接受性假设和适切性假设。蒋清凤、莫爱屏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即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考察话语中的推理照应现象,主要探讨话语的连贯性、关联性以及话语标记语等对理解话语中这种隐含意义关系的制约功能。
三、语用照应中的语用推理
原则上,语用照应的结果并不是刻意确定的。然而,在实际的交际中不可能无止境地对事件进行推理。关联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交际之根本(也是认知之根本)是追求关联。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阐释:
(1)Ann buys a lot of things for Christmas Day.The tree is lovely.
What is the tree?
A.some other tree B.Christmas tree
被试的选择是一致的,答案均是B,他们在理解the tree的照应指称时没有太复杂的推理过程,尽管有些被试说出圣诞节会有圣诞树的常识。这里可以解释为被试在看到这个句子时,自然而然就会把后句和前句进行联系,认为两句之间具有关联性,所以很容易就找到了后句中tree的照应指称是前句中为圣诞节准备的东西中的一个,也就得出the tree是Christmas tree。实验中其它的类似问题同样说明了被试在理解具有一个候选指称的语用照应中的推理过程。
下面再从几个例子来探讨影响语用照应理解的其它因素。
(2)Tom prefers apple to watermelon.The fruit has a lot of water.
Which fruit has a lot of water?
A.watermelon B.apple
此例中,被试S3的有声思维如下:苹果跟西瓜相比,Tom更喜欢苹果,后边又说这种水果含有很多水分,他既然喜欢苹果多一点,很显然苹果的水分多一点,所以他才喜欢。
在阐释the fruit的照应对象时,出现了两个候选指称watermelon和apple,这里被试的答案为B。这一答案显然是违背常识的,因为西瓜比苹果的水分多是众所周知的,显然被试也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一常识,因为在实验后的回顾性访谈(研究者:你知道西瓜和苹果哪个水分多吗?被试:当然是西瓜了,大家都知道)中验证被试具有这一常识,那么此处被试的答案是依据什么得出的?从有声思维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在这两个小句中假设了一种因果关系的存在,而且认为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说明,即解释Tom喜欢苹果的原因是苹果有很多水分,这里被试主要以句子为依据,而没有考虑到有违常识。可见对照应对象的确定并不总以常识为依据,而被试的指称也不总是会用常识去检验。尽管被试的答案明显错误,但是被试却依然做出了这一违背常识的选择,说明他在理解语用照应时主要依据的是句子间的连贯关系,而因果关系是他最可及的,尽管这样的解释不合常理,但说明了因果关系对被试的影响作用很大。
下面从另外一个例子看英语词汇量在确定照应指称时的影响。
(3)Mr.Li left Beijing for Sichuan.He doesn’t like the dialect.
Which dialect does Li dislike?
A.Beijing B.Sichuan
被试S7的有声思维:说他离开北京去了四川,因为他不喜欢dialect,他既然离开肯定有离开的原因,然后说他不喜欢这个东西,所以dialect应该就是他离开的原因,他应该是不喜欢北京的那个。
这里确定dialect的照应指称时,被试虽然不认识这个词,但对它的指称对象的选择明显不存在困难,他从Li离开的原因入手,认为后句是对离开北京的解释,所以很容易做出选择。S7同样认为前后两句存在因果关系,从而说明具有因果关系的语境假设在确定照应指称时具有较高的可及性。因为例(3)的另外一个照应指称是Sichuan,而研究结果发现没有被试做出这一照应阐释:尽管Li不喜欢四川的方言,但他还是离开北京去了四川。因为做出这一假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符合关联理论原则,从而进一步验证关联理论的阐释力。因为这个句子不存在真伪性,所以被试选择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指称都是合理的,而实验结果并没有因为句子本身存在的歧义出现差异,被试给出的答案都是“北京”。实验中,也没有被试认为句(3)有歧义,说明被试在理解中取得一定的认知之后就不再做更多的推理,这也符合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
四、结语
语用照应的确定是个抽象的认知思维过程,而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多种多样,有声思维法可以较为有效地记录人们的认知过程,是研究语用照应现象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同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联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相对来说较为成熟。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的种种特殊方面能给予详尽的考虑,其结果能得到综合并给以解释。本文有效地结合有声思维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关联理论对其推理过程进行阐释,对语用照应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验证了关联理论的阐释力。
[1]Clark,H.H.Bridging.Thinking: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CUP,1977.
[2]Matsui,T.Bridging and Relevan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莫爱屏.推理照应的语义研究[J].外语研究,2004(03).
A Study of Pragmatic Inference in Bridging Reference Understanding
XIA Shu-ying1,ZU Da-qing2
As a normal languag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bridging reference plays a vital part.The inference process of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mmunicative effect,and people’s cognition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it.As an effective theory in pragmatic analysis,relevance theory can be applied in analyzing bridging reference.Pragmatic inference of bridging reference in think aloud protocol test has been analyzed with relevance theory,and thus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y has been verified.
bridging reference;pragmatic reference;relevance theory
H313
A
1671-8275(2011)02-0035-02
2011-01-11
该文系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言语交际行为中的语用照应现象的研究”(编号:OW091203)的研究成果。
夏淑影(1985),女,安徽萧县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九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