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2011-08-15张爱玲刘会英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恐惧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张爱玲,于 佳,刘会英

心肌梗死多为突然发病,常出现恐惧、焦虑不安、悲愤等心理反应,对治疗及预后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应在积极配合医生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1]。我科对心肌梗死患者施行心理护理,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心理反应

1.1 恐惧心理 (1)疾病所致。恐惧是此病最强烈的心理反应。难以耐受的剧烈疼痛让患者觉得危及生病。 (2)临床的处置和特殊检查。输液、抽血、心电监护都让患者紧张不安。

1.2 焦虑心理 病程长,病情有反复,治疗效果不显著,求愈心切,急性期绝对卧床引起的便秘,都可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

1.3 忧郁心理 担心重病后不能为家庭承担责任,不能胜任社会工作,有的患者担心医疗费用。患者常不思饮食、失眠、情绪低落。

1.4 性格改变 一些发病前开朗健谈的患者,变得沉默不语、多疑,对医护人员的解释不满意,觉得医护人员、亲人对自己隐瞒了病情,常常反复追问同一问题。埋怨别人照顾不周。

2 心理需求

2.1 共性需求 患者期待康复,期待生存,需要安全,希望技术高、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治疗。需要被重视,希望医护人员多询问他 (她)的感觉。需要病房舒适。

2.2 个性要求 患者希望医生详细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案,有的患者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时考虑经济问题,有的患者有过份依赖心理,要求多个亲属陪护。

3 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与医生默契配合,密切观察病情,抓住治疗最佳时机。病情稳定后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其沟通,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融洽的治疗环境,关心他们的需要,体察他们的情绪,做相应心理疏导。

3.1 消除恐惧 (1)护理人员态度和蔼耐心,对其表示理解和同情。(2)做特殊检查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处置操作娴熟、稳重、准确,使患者对医护人员高度信赖,有安全感。

3.2 解除焦虑 恐惧没有消除,延缓下来可以转换为焦虑。(1)搞好护患关系。引导患者倾诉,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2)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以听音乐、散步等形式解除患者卧床时产生的无聊感。

3.3 争取家庭、社会的合作和支持 向亲友说明病情,急性期谢绝探视。病情稳定后,探视时间不宜过长,人不宜过多,谈话时应选择轻松话题,不宜过多谈论病情,患者心情不能过于激动。指导家属合理安排饮食,进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饱食,帮助患者戒烟、戒酒。

4 效果

患者消除不良反应,情绪良好,积极配合治疗,对预后充满信心,能够正确对待健康与疾病。

5 体会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心身疾病。因此,护士只有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有真挚的同情心,用敏锐的观察力,洞察患者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并加以真切疏导,使患者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为一体,才会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疗效。

1 李华兰.Orem自护理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63.

猜你喜欢

恐惧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