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2011-08-15鲍优兰
鲍优兰
产后出血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本研究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8月收治产后出血176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后出血176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1~45岁,按1:1随机选配同期分娩无产后出血176例作配比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内容 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1.2.2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1]。
1.2.3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 (1)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产妇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2)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2 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4.6%;出血量510~3010ml;发生在2h内84.2%。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63.4%、胎盘因素 (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粘连、胎盘胎膜残留)23.1%、软产道裂伤22例占11.1%、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占4.5%。危险性因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产后出血报道发病率 2.7% ~15.69%[2],本研究为4.6%,与文献一致。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引起出血高危因素的作用强度,以及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细致这些因素,有助于产后出血防治策略的规定:未通过产前检查不能及时发现有产后出血可能的产妇进行早期干预,对不宜妊娠者没有适时在早孕期终止妊娠。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导致组织缺氧、水肿、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脆性增加,同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产后出血[3]。有孕产史者存在不同程度子宫内膜损伤及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也会大大地增加[4]。剖宫产分娩时本身存在着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产妇精神紧张、产程延长、过度疲劳、术中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均可影响产妇子宫收缩而致宫缩乏力;另外由于手术本身创伤、止血不彻底、操作时间的延长,均可额外增加出血量,从而产后出血增多。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可导致子宫过度膨胀,不能有效地收缩及缩复;严重时可使子宫肌层断裂发生产后出血。以上情况还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出血。产程延长使产妇过度疲劳、体力消耗致使产后宫缩乏力,不利于胎盘剥离和娩出,另一方面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导致产后出血。早接触、早吸吮是一种保护因素,它能促进子宫收缩,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据上述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危险性因素可采取下列针对性预防措施:加强婚前宣教,做好避孕指导,减少人流次数,从根本上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有多次刮宫史者,要警惕胎盘粘连或残留的可能,胎盘滞留者及时行人工剥离胎盘,胎盘娩出后检查是否完整,对可疑者应探查宫腔,产钳术后应常规行阴道检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重视产前保健,合理的营养指导,控制婴儿体质量,要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对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期终止妊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剖宫产的合理性,创造合理分娩的环境。认真观察产程。对临产后的产妇实施人文关怀,产时陪产服务,进行有效沟通,提供心理支持,解除紧张情绪,保持充沛精力以缩短产程,促进子宫收缩。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预防性使用缩宫素,正确处理第3产程,适时会阴切开,提高剖宫产手术技巧,规范手术操作,合理选择子宫切口等。加强产后观察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1 乐杰.妇产科学 [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 陈拉妮,黄春容,谭惠民,等.6124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妇幼保健,2005,20(9):1118-1120.
3 金秀花.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43-1344.
4 顾玮,苏琦枫,黄咏梅.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1):6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