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自立名中医运用运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80例

2011-08-15张参军舒劲田旭东王煜张竹君魏淑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年4期
关键词:枳壳运化胃脘

张参军 舒劲 田旭东 王煜 张竹君 魏淑兰

(甘肃省中医院 兰州730050)

王自立主任医师是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工作室获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现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委员、甘肃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医师协会副会长、《甘肃中医》主编。连任四届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并获优秀指导老师,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甘肃省名中医、优秀专家。业医50余年来,精研历代各家名医论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于中医脾胃病的治疗。近年来王老运用运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0例,均为门诊病人,经胃镜和病检确诊,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180例中,男117例,女6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达30余年;病理诊断:胃黏膜轻度萎缩86例,中度萎缩62例,重度萎缩32例;伴不典型增生51例,伴肠上皮化生37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运脾汤治疗为主。基本药物组成:党参 10~30 g,白术 30 g,茯苓 10 g,佛手15 g,枳壳30 g,石菖蒲15 g,炒麦芽15 g,仙鹤草30 g。加减用药: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中虚有寒者加高良姜、香附;阴血亏虚者加当归、白芍;气滞明显者加香附、砂仁;兼有痰湿者加半夏、陈皮;湿盛苔厚腻者去党参,加苍术、厚朴;郁热者加浙贝、连翘、黄芩;便秘者在重用白术、枳壳、炒麦芽的基础上,酌加郁李仁、肉苁蓉、槟榔、大黄;肝郁犯胃而泛酸者加浙贝、黄连、吴茱萸;痰积者加瓜蒌、浙贝;久病入络者酌加莪术、川芎、郁金等活血通络之品。每日1剂,水煎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药1~3个疗程,后期可用运脾颗粒(甘肃省中医院自制药)口服。服药期间忌烟酒、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忌暴饮暴食,每日三餐定时进食,每餐吃至八分饱,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拟定[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消失;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镜复查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慢性炎症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愈73例,占40.56%;好转93例,占51.67%;无效14例,占7.78%:总有效率92.22%。经治180例患者服药期间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复查肝功、肾功均无异常。

3 典型病案

李某,女,61岁,2006年3月10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满作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初诊:患者10余年来每因饮食失节致胃脘部胀满反复发作,甚则作痛,经对症治疗可缓解,常服三九胃泰,疗效渐差。1周前因饮食不慎而复发,自服上药效不显,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病检示:胃窦黏膜轻度肠上皮化生。现空腹、餐后均感胃脘部胀满作痛,食凉后尤甚,纳呆不思食,偶呃,大便干、不畅,日一行,小便可。舌体胖,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象沉略滑。诊断:中医:胃痞(寒湿滞脾);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患者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久病及阳,寒湿内阻,气机不畅,胃痞乃现。治当温阳散寒,健脾化湿,方用良附丸合平陈汤加减。处方:良姜12 g,香附15 g,半夏10 g,陈皮10 g,苍术 15 g,厚朴 12 g,石菖蒲 15 g,炒麦芽 15 g,莪术 15 g,木瓜 10 g,甘草 6 g,白芍 12 g,枳壳 30 g,肉苁蓉15 g。水煎分服,每日1剂。

复诊:服药4剂,患者精神好转,面色稍润,自觉胃脘胀痛减轻,仍食少纳呆,食后口中酸涩,大便转软,日一行。舌体胖,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细。药后湿邪渐祛,故胀痛减轻,腻苔退,然脾虚失运之象仍著,故见脉转沉细。证既已变,则法随证立,以健脾助运为主,佐以理气散寒,方用运脾汤合良附丸加减。处方:良姜15 g,香附15 g,党参15 g,白术 20 g,茯苓 10 g,莪术 15 g,石菖蒲 15 g,麦芽15 g,浙贝 10 g,郁金 30 g,仙鹤草 30 g,枳壳 20 g。水煎分服,每日1剂。药后胃脘胀痛大减,知饥思食,纳增,效不更法,继以上方出入调服两月余,患者胃脘胀痛消失,纳食正常。3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检示:胃窦部黏膜轻度浅表性炎症。随访3年,病情未复发。

4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其病理特点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重者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饱满、胀闷感,甚则作痛,进食后明显,食欲不振,食少纳呆,常伴有嗳气、呃逆。病程日久者多见形体消瘦、疲乏无力、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烦、少寐多梦等。随着胃镜的普及,本病的诊断率日益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有明显地区差异。我国发病率为4%~30%,男性为女性的3~4倍。国内文献报道,萎缩性胃炎40岁以上者占74.2%,而30岁以下者仅占8.7%。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2~3]。对于CAG的治疗方案,西医主要从疾病医学理论出发,治疗方法比较统一,但多年治疗结果表明,西医对各种胃肠疾病大多数只能一时有效,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上将其归属于“胃痞”范畴。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但临床疗效肯定[4],而且可以抑制、逆转腺体的萎缩,甚至可使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逆转[5]。

王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健运,自能消化饮食水谷,输布津液,排泄糟粕,从而完成其“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脾气还有升发清阳、统摄血液、温煦中焦及主四肢等功能,故系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肝胆之气亦随脾胃而升降。脾气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一旦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健,气机不和,升降失常,变生百病;若脾胃一败,化源断绝,诸药莫救。脾胃功能主要通过脾气来实现,而脾气极易为各种因素所耗伤,正如《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表现出脾胃病以气虚为本,运化失健为基本特点,亦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理;然脾虚不运,则胃难和降,升降失常,清浊相干,由虚致实,产生痰饮、湿阻、食积、气滞、血瘀等,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正如元代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见如运化失健,食滞胃脘,发为胃痞、纳呆;脾虚不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反胃;脾失升清,合污而下,发为泄泻;脾运失职,精微不输,迁延成疳;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清浊相干,中焦壅滞,气滞血瘀,痰饮内生,发为胃痛、腹痛、鼓胀、浮肿、饮证、霍乱等病。故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常由虚致实,虚实夹杂;以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以脾气不运为主要矛盾。因此,论治脾胃病既离不开一个“补”字,又不能单纯事补而不顾其实,强调“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临证之时当“健脾宜运脾,运脾先调气”,应该从动态的观念出发,以健脾助运、调整升降为要。若纯用滋补药品则有滋腻碍脾、壅滞胀满之嫌,久用易致脾胃之气停滞不行,变生他证;若由虚致实,兼见痰饮内停、气滞血瘀者,过用滋补则犯实实之戒。而通过健脾促运、调气和胃之剂,可以使脾气得以舒展、气机得以调和,运化功能复健,从而避免了滋补所致之壅滞。也就是说,只有脾胃功能处于正常的运化状态,才能消化水谷、运化水湿、生化气血;反之,若脾胃功能低下,处于停滞状态,则气血化生无源。所以运脾的关键不在于直接补益脾胃,而在于通过调理气机以促进运化,王老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运脾汤一方补运同举,对消化系统疾病属脾虚失运者具有良效。

方义分析:运脾汤中党参、白术、仙鹤草益气健脾以助运,其中党参健脾益气,“为强壮健胃药,用于一切衰弱症,能辅助胃肠之消化”(《现代实用中药》);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本草求真》);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功能补脾益气,且补而不腻;茯苓健脾渗湿;佛手气清香而不燥烈,性温和而不峻,既能舒畅脾胃滞气,又可疏理肝气以防木郁克土,且无耗气伤津之弊;枳壳善理气宽中,行气消胀,“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呃逆”(《日华子本草》),“消心下痞塞之痰,泻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内连年之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与佛手合用则突出运脾调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水煎剂能促进实验动物胃肠蠕动而有规律;炒麦芽健脾化湿和中,宽肠下气通便,“消一切米面诸果食积”(《景岳全书》),兼能疏肝理气;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和胃,而《本草从新》谓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去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诸药合用,既补气以助运,更调气以健运,使痰湿无由以生,则脾胃无由阻滞;兼以肝脾共调,使脏腑调畅,则脾运复健,升降如常,诸症自除。方中枳壳为调气运脾的关键药物,依脾运失健的程度而有小运(10~15 g)、中运(20~30 g)、大运(35~60 g)之别,最大可用至80 g;而白术亦为不可或缺之药,依脾虚程度及便秘轻重决定药量,轻度者常用15~30 g,中度用至30~60 g,重度者可用至60~120 g。两药一补一消,相须为用[6]。

王老同时经常强调,临证之时应时时处处保护胃气,主张用药宜轻灵、攻补应适宜,当动静结合,行止并用;用药之时力求攻勿伤正,慎用苦寒攻下之剂以防伤脾败胃,宜小剂投入,中病即止,如大黄仅用1~3 g;补勿敛邪,滋补药中须酌配健脾助运之剂以防碍脾妨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52

[2]张参军,舒劲,田旭东,等.王自立主任运用运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体会[R].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兰州:甘肃省中医院,2008.95-97

[3]赵吉梅,尹燕,王连忠,等.1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年随访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12

[4]易献春,刘平.消萎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6例[J].世界中医药,2009,3(4):73

[5]陈贵银,郭喜军,安福丽,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和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5):3 913

[6]张参军,王煜,姚双吉.运脾汤治疗胃痞120例报告[J].甘肃中医,2004,17(12):13

猜你喜欢

枳壳运化胃脘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