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角色转型
——兼论新闻评论的教学革新

2011-08-15

关键词:评论员媒介多媒体

徐 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角色转型
——兼论新闻评论的教学革新

徐 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闻进化方式,使得新闻从业者个人从“新闻信息管理者”转向“知识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筛选、整合、诠释、评论海量零碎的新闻资讯变得至关重要。作为融媒时代的新闻评论人才必需这些特质:即时评论力、新闻判断力、整合策划力和多媒体语言表达力。然而,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在融媒时代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亟需革新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以建构媒介融合教育的全新体系。

媒介融合; 新闻评论教学; 融合课程体系

新媒介技术正快速地改变着媒介地图,“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闻进化方式,它可能在本质上使所有的社会机构发生转变。对于新闻从业者个人而言,最大的改变不是强化发现和采集新闻的职能,而是强化加工新闻和信息的职能,“从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1]。在这一过程中,筛选、整合、诠释、评论海量零碎的新闻资讯变得越来越重要,报道新闻事实并评论其价值和意义成为融媒时代信息过剩、观点制胜的最好注脚。如何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高素质新闻评论人才,新闻评论教学如何跟上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发展并不断革新,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融媒时代新闻评论人才的特质

新闻评论是整个媒体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最为直接的发言方式。美国学者威廉·瑞弗斯在《言论写作:社论》一书中把评论的目的和写作要求归纳为:解释新闻、补充背景、预测未来和判断评价[2]。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由数字技术所构织的混合媒介中,新闻评论的传播对象、传播介质、传播手段、传播视域等都正在发生质的嬗变。新闻评论生产的前后方概念逐渐模糊,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时间落差日趋归零,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被彻底打破,新闻评论信息的重复交叉将被整合策划的连贯信息流所取代。

融媒时代,新闻评论员必须能够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除了加强政策观念、理论修养、知识储备和独立精神之外,更主要的是努力锻造“全能力”,在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为多种媒介提供多样化的高品质评论产品,打造评论的核心竞争力。

1.即时评论力:争夺新闻第一解释权

全世界的新闻组织都在以不同速度朝融合迈进。在我国,各种报业集团的成立和广播电视总台的产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兼容了相关媒体,诸如报网融合、台网融合、报台融合等等。融媒时代,媒体成为“24小时信息发动机”。新闻评论既要拼深度,还要拼速度。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突发时,哪家媒体抢先一秒抵达、抢先一秒发布,抢先一秒解释,就可能实现对全世界媒介的瞬间覆盖,获得“先发制人”的舆论引导主动权。“先声夺人”最大的优点是“先入为主”。评论员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就会把解释权牢牢抓在手里,从而有利于引导舆情。

另外,新闻评论不能老被新闻事件牵着鼻子走。新闻评论员必须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作评论,有意识地培养评论记者。一线记者接触、了解大量第一手的新闻信息,更容易发现问题,找到评论的切入点。

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的最大贡献在于引入了特约评论员机制,根据最新新闻内容随时插入即时评论。2010年“两会”期间,特约评论员杨禹在人民大会堂会场外进行的现场电视评论,在电视和网络同步直播,可谓创举。通过电视新闻及评论直播,克服了报纸评论的滞后性,准确地对事件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为观众及时提供了大量时效性强、鲜活生动、视角独特、解读深入的意见信息。依托独家新闻事实生产出独家评论,将创造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2.新闻判断力:成为深度阅读时代的预言家

在新闻资讯“雪崩”的信息时代,难有独家的新闻,惟有独家的观点。受众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关注“接下来会怎么样”。在寻找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各媒体纷纷转向第一解释权的争夺。第一解释权,并不仅仅指新闻评论时效上的第一,更重要的是角度的公正、思考的深度、解释的力度、预测的准确度。一个成熟的评论家,应当是深度阅读时代出色的预言家。

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属于对“已知”的解构,考察的是评论员的“解释力”;回答“接下来会怎么样”,属于对“未知”的探求,检验评论员的“预判力”。显而易见,准确预判要比正确解释难得多。但新闻评论员不必苛求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只要能够把握住基本方向,为观众提供多维度的思考角度即可。

评论员的判断必须是具有媒体特点的新闻判断,而不是专家式的评论。评论员和专家很大的区别是,专家是在某一领域很专业,评论员是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知识面和能做判断的面要比专家广,这是能做出新闻判断的基础。这种新闻判断既是新闻式的表达,又是贴近式的表达,既简明真实,又个性时尚。

3.整合策划力:让新闻评论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媒介融合将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各子媒体分享新闻资源,合作进行新闻报道。“在高度融合的情况下,来自不同媒介组织的新闻工作团队一起设计、报道、评论、制作一个新闻,决定新闻的哪一部分用何种方式——印刷、广播或数字化媒体播报,使新闻能够形成最大的影响力”[3]20-21。

整合策划的意义就在于,让新闻评论的深度更深、锐度更锐,使新闻信息资源得到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真相的追寻、对真理的探寻。评论员除了对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在多种载体上,针对这些载体不同的受众分配新闻信息。包括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运用不同的传播技术,培育不同的增值产品,这种产品或许是对新闻本身的延续,或许是与新闻相关的论坛,或许是因新闻引发的服务……

电子媒介的智能化,使得传受双方界限模糊,受众的主动地位显著增强。最高明的评论员,不是自己能发表多高的见解,而是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范畴内。通过设置“媒介议程”,引导受众发表更高的见解。通过整合多类资源,得到关于新闻事件的多个评论角度,在多媒体平台上形成多落点、多形态的新闻产品链。

4.文字组织能力:多媒体语言的娴熟穿插运用

2002年,南佛罗里达州大学的研究者做过一项调查:什么类型的技能对一名记者的成功是最为重要的。调查显示,尽管存在诸如多媒体产品等技术因素,但多数的受访者依然认为,好的写作水平是第一必备的技能。“在多媒体行业受过培训并不能助你得到一个工作,但是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却可以帮你得到一份工作”。聪明的新闻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最佳文字表达的内容提供者,高质量的内容能够使媒体充满生机和智慧。融媒时代,改变的只是新闻生产的方式而不是新闻生产的内容,清晰地写作和提供上下文背景仍然是媒体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对于追求思想深度、论证严密的新闻评论人才而言,尤为重要。

当新闻人面对媒体融合的现实,熟悉如何写已经远远不够。记者要为不同媒体写同一个发生的事件,但形式和重点必须不同,他要懂得分别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制作出适合某一媒体刊登、发布、播出的内容。

融媒时代搭建起的多媒体互动平台,为新闻评论员的跨界合作提供了机会。纸媒评论员亮相电视,电视评论员在纸媒开专栏,纸媒、电视评论员在网络开微博,拥有不同背景的媒体人利用不同的媒体优势制作出不同的评论,使最新锐的观点成为最抢眼的看点。

二、传统新闻评论教学在融媒时代的局限性

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的科学。“融合”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变化,改变了新闻记者、编辑的角色和工作方式,改变了新闻和大众传播的教学和科研,改变了新闻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改变了我们教授的内容,从而使得传统新闻评论教学在融媒时代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1.课程定位:仅是一门实用写作课?

传统新闻评论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如何更有效率地把新闻评论的写作素养和能力教出来?”在这一课程定位的指导下,新闻评论往往被视为一门实用的写作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新闻评论主要体裁的写作技能。由此,新闻评论写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程序 ,诸如“选题 ”、“立论 ”、“论证 ”、“标题 ”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诚然,注重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对新闻评论内容和形式的辨识与分析能力大有裨益。作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全面掌握这种重要的传播手段。但是,新闻评论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定位不能局限于文体,不能仅是一门实用的写作课,更应该成为一种媒介素养课。

新闻评论教学不仅要培养少数新闻评论员,而且应当帮助更多的人具有阅读、把握、分析、评判新闻评论的素质。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是否具有评论意识和评论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思考力和行动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应该学习写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应成为一项亟需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

2.讲授内容:倚重国内传统媒体评论

传统新闻评论的讲授内容,倚重传统媒体评论,尤以报纸评论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报纸新闻评论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讲授有章可循。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倚重报纸评论,忽视其他媒体评论,已经难以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

可喜的是,国内主要的新闻评论专著①已经关注到了这一问题,都纷纷在新订版或修订版中加入了报纸评论的新面孔——言论版、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这为新闻评论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但是,如果仅仅把报纸评论、广播电视评论和网络评论作为彼此孤立的评论样式来讲授,缺乏“融合”思维,如何能培养学生在未来多媒体融合的平台上进行新闻评论呢?

同时,传统新闻评论“重国内问题的评论,忽视国际问题的评论”,“只讲中国的评论,不讲外国的评论”的问题,已不再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大事件发生时,受众需要更多的关注视角,国外的言论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他者”的思考体验,从而更清晰地理解媒介体制、言论传统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3.教学手段:缺乏“融合”的课堂设计

目前,新闻评论教学手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实行案例教学,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但是由于缺乏“融合”思维的统摄,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注重讲授单篇评论的构思与写作,缺乏对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整体策划。以单篇或单一媒体形态呈现出的经典新闻评论作品的确值得解析,学“写”评论应从学“读”评论开始。但零碎的观点集纳、具体化的写作程序,会使得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时无处下手,难以适应未来在多媒体平台上形成多落点、多形态的新闻产品链,全方位深度开掘评论议题的需要。

其二,注重学生单独使用某类媒体发表评论,缺乏针对融媒平台的团队意识的培训。通过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发表评论,对于提升学生的口头或文字的即兴评论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媒介融合将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各子媒体分享新闻资源,合作进行新闻报道。学生长期的单兵作战训练,无法脱离媒体人只能通过一种媒体表达作品的思维模式,也无法适应未来在融媒平台上的团队协作,难以在团队中定位“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三、融媒时代新闻评论教学期待模式革新

2010年 1月 13日,国务院公布《推进三网融合总体规划》,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媒介融合依托三网融合,成为媒介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国的新闻教育正在发展一些兼具网络的前景课程或者修补总课程,以反映这个正在融合的媒介世界。从 1998年至 2002年,在美国约有 60%的新闻院校为学生参加多媒体平台的实践重新设置课程或开发新的课程[4]。学校教育不能只为了“现在”而教,要为学生毕业及实践做准备。传统新闻评论教学在融媒时代已经表现出相当多的“局限性”,为了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新闻评论教学期待模式创新。

1.教学理念革新

第一,确立“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在传统新闻学中,我们总是把自己界定为“报纸”评论员或“电视”评论员或“网络”评论员。融媒时代,必须打破按照媒介种类划分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跨媒体人才。尽管学生需要学习多媒体技术和媒介融合报道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学习传统新闻制作的准则。如果能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比如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摄影 (像)、漫画等等,他们同样也能为传统媒体服务。

第二,注重多媒体合作意识的培养。没有任何记者能成为熟练掌握所有媒介技术的能手。因此,“全媒体”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多媒体的思维方式,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是媒介融合的基础。

多媒体新闻业势必超越单向线性的传统叙述结构,代之以双向互动的非线性传播方式,使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运用不同的编辑思维以适应不同的传播需要。多媒体记者必须知道“如何将资讯综合成一分钟接一分钟的、一小时的、一天的、一周的或更长的新闻、信息和事件报告流”[3]129。同时,媒介融合将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进行流程再造,媒体之间共享新闻资源,合作进行新闻报道。学会以团队工作的方式,使用各种方式制作不同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差异化需求。

第三,注重公众评论素质的提升。当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日益广泛多元,学习新闻评论并不意味着毕业之后一定从事新闻评论的工作。说到底,新闻评论教学还是对人们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的一种培养和训练,它是衡量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思考力和行动力的重要体现。在融媒时代,“公民新闻”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新闻评论应该成为一种实现公众话语权、培养意见表达能力的教育,这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策略可能更为契合。

2.课程教学革新

第一,教学内容革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的 Huang Edgar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教育最需要的教育内容包括:“一是注重多媒体制作,即为报纸、电视、网络编辑和制作新闻,为不同的媒体重新制作一条新闻;二是熟练运用新技术,即能制作视频、网页、图片、报纸、杂志等的软件知识,了解如何操作电脑和使用;三是具备良好的写作技能,即知道如何写作能够让人记住或采取行动的报道,以专家的视角写出节奏,好的编辑也被期待;四是要有批判性思维,即知道如何判断好新闻,了解法律和道德,知道如何在报道中体现深入的见解,知道如何运用统计数据;五是善于运用电脑辅助功能进行报道,即具备专业网上信息的检索的知识、数据库知识;六是能适时出境报道,即报纸的记者要像新闻主播一样知道在镜头面前该如何报道;七是有视听制作能力,即报纸的记者必须知道如何拍照,或者电视记者必须知道如何录像;八是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即能阅读并流利地说一门外语;九是能合理管理时间,即善于为多媒体平台运用时间,有能力并愿意制作多媒体的新闻进行团队合作”[5]。讲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跳出只讲传统媒体不讲新兴媒体评论的局限,不仅介绍不同媒体的写作特点,而且介绍在多媒体平台如何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分工制作适应不同观众需求的形态各异的评论,注重“融合”思维的培养。

第二,案例教学库更新。学习和借鉴MBA教学,运用多媒体,搞好案例教学,讲清讲透每一个评论实例。案例教学法的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即“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6]。培养学生的新闻思维,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过,案例库要结合媒介生态不断变化的实际,不断更新,力避传统新闻学教学多年一贯的固定教科书及早已落伍的案例。在融媒时代,尤其要精心挑选那些围绕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在多媒体平台合作发布的新闻评论案例,让学生在观摩中领会制作多媒体评论的基本程序和要领。

第三,教师队伍革新。建设一支“融合”型的教师队伍,是融合新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支撑体系。未来的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基础,对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鼓励教师与新闻实践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直接参与新闻评论的栏目策划、评论写作 (或制作)、业务研讨等新闻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闻实践的最新变化与发展。同时,大力引进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基础的青年老师。

3.实践教学革新

第一,训练写评论、说评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媒介如何融合,如何撰写思路清晰、明白晓畅的报道都是媒体人需要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与文字表达相对应,口头表达也是亟需锻炼提升的重要能力。在融媒时代,即使是文字记者,或许也需要面对镜头做评述。而很多学生都存在在公开场合无法清晰表达自我的困扰,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能为他们应付跨媒体报道做些准备。因此,每节课可以让两位学生说评论。针对上一周你比较关注的评论文章,再用 100-200字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后,让学生跟踪关注媒体评论的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看法来。

此外,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报纸评论员、电视评论员或网络评论员,限时撰写评论标题,挖掘新闻事件评论角度,分析具体的评论结构等,并模拟在多媒体平台合作完成这一情境的报道评论工作,增强学生对未来融合新闻制作的体验性认知。

第二,加强实验教学。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开展实际的新闻评论写作与摄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新闻采编、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可安排学生到媒体评论部实习或包干一个媒体专栏,或联系媒体著名评论员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带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设“跨媒体传播”实验课,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媒体建设结合,探索出一条新路。他们在学院学生自办《新闻周刊》的基础上,创办学生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指派专业教师承担指导、管理工作,将每一个学生媒体的业务成果纳入课堂教学的点评指导范围。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评论实验教学也极具新意。每学年划出相应学分,安排两次规模较大的户外参观、调查研究活动。由 10个小组共同完成实践报告,主要是新闻现场或文化现场的参观、访问、写作的过程、成果描述与总结,让学生体验评论写作的常用思维和写作体例的常用模式。考核形式灵活,由基础知识储备、操作过程考核、自办媒体“评论版”的成果评估等部分组成,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第三,邀请评论名家做讲座。在教学实践中,每轮课程都邀请新闻业界知名的评论员或主持人做新闻评论专题讲座,建立教学部门与实践部门经常性的密切联系。与业务人士近距离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现状和前沿动态,学习新闻评论的实用技巧,以及新闻评论人才应具备的各项素质,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评论意识”和专业技能。

融媒时代已然来临,作为 21世纪初的新闻学毕业生,你必须了解融合,因为它很可能影响你职业道路的推进。因此,学校教育不能只为了“现在”而教,要为学生毕业及实践做准备。准确把握新闻评论教学与新闻评论实践的联系与互动,教与学相互促进,这既新闻评论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注 释:

① 诸如丁法章的《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马少华的《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李法宝的《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赵振宇的《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1] 蔡 雯.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从新闻采编到知识管理[J].新闻与写作,2007(2).

[2] 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8.

[3] Stephen Quinn,Vincent F.Filak.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M].任锦鸾,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徐 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53.

[5] Huang E,Davision K,Shreve S,et al.Briding Newsrooms and Classrooms:Prepa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Journalists for Con2 vergedMedia[J].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Au2 tumn,2006,8/3:221.

[6] 罗迪英.“术”“理”并举多维训练——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

G 212

A

1672-6219(2011)03-0088-05

2010-12-20

徐 锐,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杨 勇]

猜你喜欢

评论员媒介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