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与对策

2011-08-15都春屏谭家齐

关键词:思潮群体意识

都春屏,谭家齐

(1.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发展规划处,湖北宜昌 443002)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与对策

都春屏1,谭家齐2

(1.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发展规划处,湖北宜昌 443002)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本文分析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并从加强社会思潮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社会思潮; 大学生群体; 政治参与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关系到其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体现出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研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并相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使命与现实

当代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是最具知识基础和创新意识的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其思想观念特别是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十分重要。

处在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进步,文化多元并存。培养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和政治责任感,培育政治理性,激发政治参与热情,使之成为中国推进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思想道德状况在总体上是好的,大学生群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思想主流积极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传播。大学生群体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日益加深,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政治活动,以积极的心态、昂扬向上的精神去观察和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但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政治参与活动除去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激情参与外,多是被动地接受组织动员参与,他们对民主政治认识不深刻,政治素养不高,对国家政治参与的体制安排缺乏了解,政治理性不足,参与意识不强,这些现实状况制约了大学生群体政治责任感的培养、主体表达与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表现分析

社会思潮根源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在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一定阶级、阶层或某些群体的利益要求,所以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性质不同、程度不等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交往关系的拓展,各国文化的广泛交流,各种思潮交汇激荡。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走向多维化、多样化,多边关系、多重角色、多种体制、多种模式,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加纷繁复杂。国外思潮和国内思潮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多重的社会影响,大学生在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群体总体上对社会思潮的本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大学生群体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主流是正确的,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学习和分析主流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理想信念,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对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具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传播,在高校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本质认识存在一些模糊或片面认识。面对新时期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思潮,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社会思潮主要有全球化的西方潮、信息网络的科技潮、社会主义的低潮、市场经济的商潮。有的则归纳为非理性主义思潮、相对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潮。有学者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社会思潮进行归纳,认为国外思潮主要包括未来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非理性主义思潮、“新思潮”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现代化思潮、全球化思潮;国内思潮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随波逐流的思潮、现代迷信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也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包括积极回归社会主流的思潮;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持续强烈的反对腐败的思潮和房价过高的思潮;搏击互联网信息的思潮;“学历热”与实用主义的思潮。这些学者一般从自己理解的各种角度对社会思潮进行归纳分析,理论繁杂,缺乏系统,证据不足,证明也不完善不充分,使一些大学生感到茫然,许多理解只能望文生义。对新时期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反主流社会思潮等流向,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系统指导,对其本质认识模糊或存在片面性。

(三)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的倾向。有些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能辩证、全面、历史地看待当前的社会现实。多数大学生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但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如认为入党可“增强就业竞争力”,是为了“谋求仕途发展”,是为了“寻求政治荣誉感”等。在社会的全面转型中,一些负面的东西在潜滋暗长,加上西方不健康思潮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产生困惑和动摇,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社会经验,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和偏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可塑性还比较大。

(四)大学生群体择业趋向务实。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表现出“价值主题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惜丢掉所学专业,纷纷拥向大城市及沿海开发地区,他们在获得丰厚报酬的同时,学非所用,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对毕业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成功教育至关重要,要在理想教育、成功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

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

思潮对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多元文化的开放性、反抗性与理想化的特征为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理性容器。大学生群体既是选择与传播社会思潮的主体,也是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客体。当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这些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1.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积极影响

一是社会和政治责任感增强。在大学生群体身上始终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民族情节、爱国情怀以及政治责任感等诸多社会关怀。“大学生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广大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尤为关注与国家民族荣誉、利益和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事件;学生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稳定,认识、判断比较理性,表现出较强的分析能力。”多数大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思想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情系中国前途和命运,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国家的富强和振兴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社会思潮相关联的一些生命价值、事业追求、政治理想等方面,相应地表现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理性地克服灰色文化中过多的如存在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消极成份。社会和政治责任感的明显增强,成为大学生群体参与政治实践的思想基础。

二是民主意识增强。目前大学生中比例日渐增高的独生子女学生由于其优越的成长环境,往往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就具有一定的民主和参与意识。随着对社会民主认识的加深和有关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维权意识等普遍增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意愿和动力。

三是利益表达意识增强。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一种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的政治统治形式,政治参与活动必不可少的是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在高校强调办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基本能够充分表达。在相关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识也明显增强,利用网络、媒体、论坛等多种形式和相关法律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的日益增多。

四是政治改革意愿增强。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我国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滞后经济快速发展。在人民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的同时,作为思想活跃、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群体,对推进政治改革的意识和愿望相对比较强烈,从较长的时段来考察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民主政治改革进程。

2.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的消极影响

一是在价值观上趋向以个人为中心,导致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特别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呈现出短期化、利己化的趋势;自我意识明显加强,集体观念变得淡漠;缺乏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思考与人生定位。在道德评价上采用双重标准,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不能把与社会主流相一致的道德认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部分大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理性政治参与,表现为漠视甚至主动放弃政治投票和政治选举的权利,消极地参与党团组织的活动,参与关注社会现实的政治类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对学校各项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表现冷淡,政治价值观念衰退,对政治认知直观化、政治评价功利化。社会和政治责任感的缺失,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仰,淡化了部分大学生道德观的塑造和坚定。

二是在对民主的认识上缺乏全局思维和理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不深刻,理解不深入,在认识和思考中常缺乏全面性和历史感。出现少数大学生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以要求民主、维护权利的形式来开展自己的行动。还有部分学生按照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构架来评判或批判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不能够充分认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对民主的理解和运用缺乏理性思维。

三是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现象。一些大学生接受了社会思潮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文化选择上困惑彷徨,缺乏对人生目标及达成方式的思考与自信;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政治工作对自己来说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或“好处”,对政治活动缺乏兴趣,对政治活动与政治问题采取冷淡、漠视的政治态度,不参与或消极参与学校或学校之外的政治活动;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全面,对权力寻租、官场腐败等问题以及社会阴暗面的夸大认识,片面加大了对政治的恐惧感和隔离感,弱化了自己的政治使命感,削减了通过参与政治改变社会现实的激情和动力,对政治产生了厌恶和淡漠。

四、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

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当前高校教育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不稳定是广泛存在的,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对社会的政治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内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我们必须为社会思潮研究和引导指明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坚决摈弃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多元化,以确保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突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要善于吸取世界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高校要向大学生普及政治学的基本常识,让他们了解当代中国的民主制度,认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理性地看待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帮助部分学生放弃错误的政治思想。高校应建立起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关心政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高校可以通过思政教育、党建活动、学生管理等活动,将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要扬优除恶,趋利避害,引导大学生群体提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具体分析新时期中国社会思潮中存在着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反主流社会思潮三种流向,对于不同的社会思潮,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必须加强建设,广泛传播;非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对它应该尊重和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反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对它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化解它的负面影响。由于现代政治内容深广、程序复杂,公民要想有效地、客观地参与政治活动,必须拥有足量的相关信息并且具备解析这些信息的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党团活动,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条件和氛围;要疏通大学生群体民意表达渠道,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培育大学生对政治的理性亲情和公民精神,消解对政治的冷漠和隔离;要以文化建设为途径,开辟校园政治论坛、大学生创新学术论坛、大学生创业论坛等各项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有序参与各项活动,学习政治参与技巧,积累政治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最后,坚持对各种社会思潮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公民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对政治的态度和热情,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亲和力。一是在价值目标上要把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其在价值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引导大学生群体在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要把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重要地位。二是在价值取向上要进行引导和修正。受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人们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确立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唤起学生的政治热情。三是在价值评判上要强调理性与宽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树立理性和宽容意识,这种理性与宽容既是社会与个人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需的合理社会现实需要。

[1] 2006高校学生思政状况调查结果述评[N].中国教育报,2006-06-03(1).

[2] 谭家齐,曾德贤.政治冷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的变量[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3] 徐 丹.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传承,2009(1).

[4] 唐建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视野下的青年政治思想引领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 彭庆红,邵 艳.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思潮的途径和方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6] 尹 刚.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J].理论界,2010(4).

[7] 郭学军.科学发展观在当代大学生成才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

[8] 陈金明,李红梅.近十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D 091.5

A

1672-6219(2011)03-0097-04

2011-04-15

都春屏,女,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研究员。谭家齐,男,三峡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思潮群体意识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