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1-08-15沈艾娥
沈艾娥
(1.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李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沈艾娥1,2
(1.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在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着重对李白文化产业现状及跨越式战略发展予以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期填补李白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为李白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李白文化产业; 李白;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已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历史的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土壤丰厚肥沃,但是在开发自己的文化资源方面似乎总落后旁人一步。美国人利用中国的文化开发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韩国人抢注中国的端午节、中医文化等;日本人利用《西游记》、《三国演义》拍动画,编游戏……李白文化是中国经典文化资产中享有盛誉的陈年佳酿之一,发展李白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建设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中的文化竞争,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李白文化,让李白文化所具有的丰富价值通过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得以逐步彰显和延伸。同时,李白一生漂泊动荡,遗迹遍布中西部地区,要想让文化产业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李白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突破点。
一、李白文化产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1.地区封锁现象严重
李白文化产业地区封锁现象严重,分散性较强,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一些李白文化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阵,甚至引发了地方政府之间的争执。如 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湖北安陆打出的“李白故里”广告,作为“李白故里”商标的持有方四川江油市迅速作出回应,向国家工商总局发去异议函。江油市政府声称如果异议函的回复不能让江油方满意,将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国家工商总局。一时之间,“李白故里”之争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2.总体规模弱小,经济实力偏低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李白文化产业整体经济实力偏低,产业发育还远不成熟,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产业合力尚未形成。比如,作为李白逝世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有着丰富的李白文化旅游资源,但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不少问题。作为马鞍山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李白墓园开发现状与其知名度明显不相符合,游客稀少,景点冷清,经济收益很低。另外,马鞍山李白墓园毗邻马钢第二大矿区,景区附近私人矿藏众多,污染严重,道路常年受到非法超载车辆的碾压,路面受损严重,尘土飞扬,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到景区的游客出入。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从总体来看,当前李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多数只受过初、中等教育,行政类、非专业类的人员较多,因而形成富余人员过多,专业人员不足,经营管理人员稀缺的局面。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充沛的李白文化资源由于得不到有效地开发而闲置,也由于开发混乱而使李白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问题的根源在于李白文化产业缺乏既懂李白文化内涵又懂市场经营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很多文化企业大多是举着李白这面大旗,利用李白的名人效应来进行产品推广,却对李白文化的开发与挖掘浮于表面,从而没有实现李白文化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4.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李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企业集群效应难以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体表现在:
第一,许多李白文化企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只涉及单个行业、同种类产品的发展,没有有效地发掘旅游衍生品、工业衍生品,李白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的潜力没有有效地发挥。
第二,价值链条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之间关联度低下,企业之间关联性不高,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如作为李白故里的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尽管注重发展旅游业,但与江油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不够,除了可供游人参观的几处李白景点和寥寥可数的几家农家乐外,青莲镇的住、行、购、娱等行业发展几乎为零,这些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江油李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李白文化产品的生产、研发、推广一体化并没有真正形成。
二、促进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从目前现状来看,李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弱小,经济实力偏低,地区封锁现象极为严重,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企业集群效应难以建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同样存在着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机遇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提出和实施,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强大动力。国家于 2006年、2009年先后通过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等相关战略,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如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经济圈、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李白一生漫游大半个中国,故里在四川江油,“第二故乡”在湖北安陆,逝世地在安徽当涂,其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中西部地区度过。这一系列国家级战略部署为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项目及人才,无疑也为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机遇。
2.制度与资源方面的后发优势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经济基础好,文化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1]相较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制度上均显得落后。但是,落后与缓滞可以转换为一种后发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地区的制度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制度移植、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来实现。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中,有大量的先进文化制度可供借鉴,相对于早期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相对保守、封闭,传统上受到西化、现代化的冲击要比东部弱得多,因此,原生态的文化资源保存较好,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优势突出”[3]。可见,制度上的缓滞与资源上的较好保存都能转化为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3.李白文化的品牌优势
裴斐先生说:“李白的出现犹如漫漫长夜升起的一盏明灯、一颗巨星。”[4]李白在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广泛和久远,无人可比。“据相关资料统计,在中国广大民众和少年儿童中,最为熟知的古诗是李白的《静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而背诵最多的诗篇是李白的七绝 (以诗人为单位统计)。”[5]李白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其人其诗本身。正因为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在世人心目中是民族文化辉煌的象征,所以直到今天李白依旧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李白文化的品牌优势无疑成为发展李白文化产业的重要促进因素。
4.李白文化的资源优势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李白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极为奇特的文化个案。一提到李白,除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人们脑海中便会联想起他那些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铁杵磨针、御手调羹、醉倒金銮、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国忠磨墨、力士脱靴……“从在世时的无比辉煌和轰动效应,到死后广泛、巨大、持久的影响,加之历代文人和普通民众不断地对李白予以接受、阐释、传播……有哪一位文学家能与之相较?”[6]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诗歌形象中塑造的李白及传说故事中流传的李白,都为今天李白文化产业的丰盈与多元做了坚实的铺垫。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开始,与李白其人其诗相关的历代故事传说,直至今天有关李白的文艺作品 (如小说、戏剧、电视剧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历时久远的文化景观。如此丰富的资源,同样也成为促进李白文化发展的一大优势所在。
5.李白文化的契合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白文化本身是历史发展和文化选择的产物。李白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样化的性格特征,能契合不同价值取向的人的心境,其身世与个性表现出审美接受上的趋同性特点。在对李白文化的索解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两种阐释观点和美学向度:一种是封建正统文人基于儒家传统教化文艺思想和古典现实主义美学观念,对李白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等的阐释趋于一致而且评价甚高;另一种是追求个性自由的士人和广大民众基于人生价值趋向和世俗尚奇眼光,强调和渲染李白的反制度约束和思想禁锢的异端精神及自由不羁的品格气度,欣赏他的平民性特征和脱俗色彩。于是,李白的仙性气质、天赋才华、狂放个性和酒胆诗心,不仅契合士人阶层,也契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欣赏需要。李白文化所具备的这种契合优势,能为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消费群体及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的统筹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战略谋划尤为关键。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及产业的整体现状,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有如下选择:
第一,集团化发展战略。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范围的文化产业集团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文化产业集团化,是将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或机构联合在一起,构成该文化区域内的产品生产、服务链条,形成产业组合、互补和合作,以产生共生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聚集,“力图通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来增强文化产业集团的竞争力,改变行业间盲目竞争与无序竞争的局面,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格局”[7]。如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就是一个文化产业集群,聚集着美国 600多家影视公司。李白文化产业多为中小企业,且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集团化战略是当前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李白文化产业必须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以机制转换、结构调整为主题,全面推行集团化发展,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发展壮大李白文化产业,提高李白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确保其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科技兴业战略。科技含量是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从整体来看,李白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不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施科技兴业战略是李白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当前,李白文化产业可通过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李白文化产业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来提高李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领域,拉长产业链,从而拓展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李白文化产业必须提升研发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抢占文化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李白文化的魅力,如舞台科技、图书馆科技、文物保护科技、乐器、数字技术等,可带动李白文化行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其产业发展。
第三,增长极式发展战略。中国历史悠久,古今名人灿若星河,伴随文化产业的日益发展,名人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名人文化产业间的竞争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李白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整体经济实力偏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合力尚未形成。李白文化产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长极式发展战略是基本选择之一,即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李白文化骨干企业,优先建设一批依托资源优势、体现李白文化特色的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李白文化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强的李白文化重点产业项目,从而带动李白文化产业的其他项目,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就目前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李白文化演艺产业发展较为突出,可运用李白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及丰富的传说故事,大力打造李白演艺产业,从而带动李白旅游产业等的发展。
第四,国际化发展战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实施国际化战略,不仅能够给李白文化产业带来经济利益,也能向全世界传播李白文化,对提升李白文化产业的实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李白文化产业可利用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平台来推广李白文化,提升李白文化的知名度和开放度,打开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李白文化产业应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逐步走上合作、消化吸收、自主发展的国际化的产业发展之路。李白文化产业应瞄准国际大市场,以某些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通过这些“前沿据点”开展市场宣传,促进出口,利用先进的网络、外国代理商,开发直销、合作经销等手段,逐步构建起国际营销网,加强市场运作,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盈利,使李白文化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三、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战术选择
宏观的战略决策还必须贯彻落实到微观战术上。在上述宏观战略的指导之下,李白文化产业的微观战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横向联体与纵向组合相结合。李白文化企业多为中小型单位,且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为促进李白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从横向联体与纵向整合两方面着手。李白文化产业不同行业间集群整体意识淡薄,“聚而不群”现象普遍存在,必须加强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横向组合。比如:李白三过万州,曾滞于万州西岩,把酒吟诗弈棋,尤其钟情于万州的大曲酒,后人为纪念李太白,遂名“诗仙太白酒”。万州西岩的旅游业可与诗仙太白集团联手起来,横向组合共同发展。同时,李白文化产业内部可实行大行业的纵向整合,这样既可避免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的现象,又可减少同业无序竞争而导致的严重内耗。文化旅游是资源整合的最佳结合点,是李白文化产业纵向组合的潜力所在。李白旅游业可以串成一条长的旅游线,以李白的生平游踪来串连,完整展现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从而拉长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另外,为了壮大规模效应,李白文化产业还可寻求与同地区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李白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李白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可考虑到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行业相整合,并坚持民间性和可参与性的原则,使游客直接参与其中。
第二,人文性与科技性相结合。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文性是其发展的根基,科技性则可以锦上添花。李白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其人文性不言而喻。李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注重挖掘李白文化内涵传统性一面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纳入现代科技的因子。很多文化产业的成功运作,就是将人文性与科技性巧妙地进行了结合。如《印象 ·桂林 》、《印象 ·刘三姐 》、《印象 ·丽江 》等“印象”系列在表现当地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时,就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法,以声光电为主,利用变换的多彩灯光,凸显自然山水的瑰丽与美幻。加大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李白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高新技术在李白文化这个传统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形成新的业态、开辟新的领域,有利于增强李白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要想让李白文化产业真正融入全球化市场,必须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即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国际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重视国际性经营人才的培养,为李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引进能促进李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管理方式;让李白文化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出去,走向全世界。另外,筹集资金难也是影响李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要发展李白文化产业,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资金解决方案。除了积极引进国内资金投入外,李白文化产业还应大力吸引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金投入李白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一些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李白文化企业可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以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
第四,综合开发与立体保护相结合。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李白文化资源过于注重单一开发,缺乏综合性开发,更缺乏保护意识。“文化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只有充分保障创意者的基本权益,才能营造适宜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知识产权保护在保证创意者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8]在很多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就是将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立体保护充分结合起来。如美国文化产业得益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典型案例之一是迪斯尼公司“米老鼠”。为了延长对米老鼠的保护期限,迪斯尼公司获得了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版权法的帮助。产权明晰可以引导人们做出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很多文化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常常导致企业原创内容被其他企业或个人无偿利用,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在这方面有一个突出的案例值得李白文化产业经营者们重视:《云南映像》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功,此后却遭遇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与尴尬,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借其品牌而谋利的行为层出不穷。目前,国内有近 20家单位和个人捷足先登,抢注了不同类商品的“映像”商标,“云南映像”的舞蹈表演形式也被竞相模仿。可见,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保障尤为重要。发展李白文化产业在注重文化资源综合开发的同时,立体保护不容忽视。
[1] 王家庭,张 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的区域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2).
[2] 黄万林,张元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4).
[3] 蔡尚伟,唐丕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 [N].光明日报,2009-1-15(11).
[4] 裴 斐.李白个性论 [M]//中国李白研究 (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1989(6).
[5] 何念龙.李白文化现象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6] 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J].人文杂志,2002(4).
[7] 周正刚.论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战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8] 李 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析[J].新闻界,2007(1).
G 124
A
1672-6219(2011)03-0054-04
2011-03-09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09AZD032)。
沈艾娥,女,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