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的沟通
——论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的内核

2011-08-15黄卫星蔡志荣

关键词:建构价值观价值

黄卫星,蔡志荣

(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6;2.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湖北武汉 430205)

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的沟通
——论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的内核

黄卫星1,2,蔡志荣3

(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6;2.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湖北武汉 430205)

价值构建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认同、选择和评价的多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要的途径是价值观教育。作为价值观之一的审美价值观,和价值观之间密切地沟通、渗透、互融,审美教育主要通过审美价值观的影响自然完成对整个价值体系的建构,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价值建构功能得以实施的重要内核。在审美教育中,审美价值观能使价值意识朝着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升华和持久,并最终以价值观的形态存在于人格结构中。

价值观; 审美价值观; 审美教育; 价值建构

我们习惯上将审美教育看作是“美感教育”、“形象教育”、“艺术教育”等等,对审美教育的不同称呼,反映了对审美教育目标和功能的不同定位。一般很自然地想到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培养人丰富独特的美感,提高艺术素养,完善人格结构,使其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具有强大的价值建构的功能,但在传统审美教育中未能得到重视。价值构建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认同、选择和评价的多元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价值的途径很多,教育是一种最有效的价值建构手段。尤其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呼唤建构合理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和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传统教育中,价值建构 (价值观教育)功能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来承担,这也恰恰体现了价值观教育思想的狭隘和方法的落后。审美教育的价值建构功能,因审美教育的独特性而凸现:审美教育因将教育的社会化和美学的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自然拥有了价值建构的效应;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美学往往对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对审美活动价值观建构,审美教育也以此对生活中的一切价值判断,提供非异化认知模式,从而保障了价值建构的有效进行;审美活动涉及到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思考、感官和心理、意识和无意识等多种复杂心理活动,审美教育能促使人用平衡协调的心理结构对美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不断完善心理结构,使价值建构潜移默化到人的心理图式中;审美教育往往施与人正确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提升人的灵魂和境界,从而优化人的人格体系,推动了价值建构走向高级的形式。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具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审美教育具有建构价值的功能,并且,这种价值构建是自然完成的过程,是在健全美感的支点上,以审美需要、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为基石的一种主体性教学,不带丝毫的价值强制建构的目的和效果。究其实质,是因为审美教育和价值建构的内核——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相互沟通。

价值观是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支配着人生的兴趣、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衍射着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实现。价值标准决定着主体对于人生感性和理性的体验乃至信仰,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是人们成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备前提。“价值作为评价的客体而存在,并且作为人们行为的调节器和人类文化的‘蓄电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大作用。”[2]价值观是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动机,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审美价值观是人从美学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标准、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审美价值观的外延广泛,包括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它们其中的每一项都受到了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对审美价值观进行改造和完善。和传统价值观教育不同,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有其特殊性,在审美主客体交流中产生,往往伴随着情感愉悦性或幸福感,这种愉悦“通过发挥人类基本的精神能力而得到的”[3]141,审美教育在主体意向性的情感活动积极参与下,审美价值观和价值观的沟通更为顺畅,这也印证了两者微妙而密切的关系:

利益价值观、真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异形同构,组成了价值观念体系的四大维度,审美价值观以其独有的特质成为价值观重要的一部分。

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和追寻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在内的世界观,是人类认识世界后形成的关涉各个领域的观念形态。它们既是人类关于世界本来面目的根本观点,属于真理观,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又是关于世界价值的根本观点,属于价值观,主要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康德将世界分为已然世界、应然世界和沟通两者的结合世界,明确揭示了事实形态之外的价值形态的存在——事实形态是一个已然的世界,价值形态是一个应然的世界,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就是由已然世界向应然世界逐渐展开的过程,也是由未然向已然不断生成的过程。虽然事实世界并不全然或必然地符合人的主体需求和愿望,但价值世界则是按照人的特性、人的目的、人的需要构建起来的价值体系规划下的世界。人有哪些需要,就有哪些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对象事物与人的需要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性质。它是对象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所生成的社会属性,它永远不可能离开人类的实践、人类社会。对于人来说,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需要、尊重需要等物质性需要可以统称为实用需要,实用需要与认知需要、伦理需要、审美需要等精神需要一起驱动着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这些人与现实的关系分别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即指向一定的价值:利 (益 )、真 (理 )、善、美。”[4]这些价值取向生成于与之相应的各种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是指向“美”的价值的观念,和利益价值观、真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一起,构成了人类丰富复杂的价值观念系统。

作为价值观系统之一的审美价值观,不可避免要受到价值观的辐射作用,利益、真理、道德等综合价值观念自然投射到审美价值观中。蒋先生睿智地指出,(人生)价值观对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直接转化到审美的对象中,成为构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5]143同样,审美价值观反过来影响人生价值观,艺术对人的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无穷的魅力,显现为“有意味的生活”[5]351。在艺术的世界里,接受者不自觉地用“镜像理论”,遵循着一定的审美价值观,去感知、阐释、批评和幻想,当我们获得了与艺术家、审美客观对象所持有的相同态度时,观赏者通过发现这些形式,简化这些形式,“从这种表现结构中产生了某种强制他接受与艺术家的态度相似的态度的力量。”[6]179当回到现实的生活,也很难摆脱审美价值观对所有精神成份——价值判断的影响。人们往往潜意识地按照审美价值观从审美的角度,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价值观照。当然,这种精神成分,不仅存在于艺术品质中,还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之中,存在着艺术家的人格所具有的价值体系中,所以,“当我们谈到一个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内容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是两种各不相同的东西:我们首先指的隐含于主题之中、隐含于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客观对象之中的精神内容;其次,我们所指的是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所具有的精神内容,这种精神内容是通过表现方式被表现出来的。”[6]177接受者不但受到艺术品和审美对象本身所承载或隐射的审美价值观影响,还受到艺术家自身的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作为作家的前结构存在,和作家深层的价值结构,它作为艺术的潜含着的深层话语结构——观念结构,决定着话语性存在的内在本质。任何一个艺术文本无法忽略这一价值结构。它决定了作家理解和期待的视野,往往以一种意识或者无意识存在,影响作家们的创作。这种影响体现在作家为何创作、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或者隐藏着怎样的价值观。艺术家的价值观念渗透到艺术品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中,从而引导和介入接受者的审美价值观,并使之转化为价值观念体系,去实现改造现实的目的。

无论是来自宗教的神的戒律,还是来自哲学的理性的信仰,都构成了价值观的基础。当我们遇到一种情境的选择,而来自上述各个方向的指引又不尽相同时,我们作为人类的苦恼和困境就出现了。这时,作为价值观念和体系的稳固构建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指引着我们更迅速、更正确地做出选择。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一般是从宗教、家庭、教育或者社会中承袭而来的,包括审美价值观念。审美 (艺术)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个审美 (艺术)体系是由一个众多互相关联的价值观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审美教育,实施价值建构的功能,最佳的效果是:在审美价值观的情感愉悦和幸福感的流淌中,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体系不需要外界的强制性的约束力,我们更不需要极权社会里政党控制的是非观,我们自愿地进行着价值选择。

审美价值沟通了真和善、科学和道德,它是多种价值形式的载体,审美价值本身的综合价值本质,决定了审美价值观处于所有价值观相互渗透的中心地带。

不同领域内的价值相互影响,审美价值往往处于所有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康德二元论逼出了从自然感性向道德理性过渡的问题,使审美和艺术成为完整人性所必需的中介系统。所以雷纳·韦勒克评论说:“以界定审美范围为起点的一门美学,逐步成为为艺术提供最大胆的形而上学的和道德的根据。”[7]306康德将艺术作为科学和道德的中介,将人的情感作为沟通知性和理性的桥梁,在知性和理性、科学和道德中间,康德更看重艺术 (审美)与道德的近缘关系,坦言“美是道德的象征”,留出了美 (艺术)在精神的应然世界中的一席之地。鲍桑葵指出:“在康德的著作中,还有道德主义的痕迹,因为由于一种主观论的结果,他认为美的永久价值应当归功于它表现了道德观念与道德秩序。”[8]

席勒超越了康德的二元论和缺乏现实性的道德哲学,突破了康德对人的心理机能的绝对而封闭的划分,认为审美是涉及到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知情意)三种心理功能,是三种心理机能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沟通,在审美过程中,思维、感觉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席勒试图从真善美统一的关系中提出美的概念,指出美是由事物自身的规定性,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是自由的形式,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是善和真的价值,美其实就是善和真的两种价值 (观)的和谐统一,席勒认为“一个艺术作品或一种行为方式的道德的合目的性并不会直接有助于对象的美。如果它为了不失去美,就必须把这种合目的性隐藏起来,并由事物的本性 (自然)中完全自由而无强制地产生出外观。”[9]席勒所谓的自然本性就是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特性,审美价值观就体现在自然本性中。审美教育正是通过对具体、独特、直观的审美形象,自然地实施建构价值的功能。虽然自由是一种涉及意志的纯粹理性观念,价值观是趋于理性和抽象的观念,但价值观在现象上显现出来就表现为美,以审美价值观的性质体现出来。

审美价值 (观)以其综合性融合了其它价值观,“第一,这种状况表明,审美因素能够参与到一切形式的人类活动中,因此审美价值能够处在其他形式的价值中。第二,这表明审美价值本身的综合本质,这种本质包括多种多样的社会——人的关系,具有各种意义的综合。”[3]118并且,审美价值观带有强烈的情感愉悦的因子,使人在审美活动的享受中欣然接受。“审美的善,或有价值的艺术品的特征,是一种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提供愉悦的事物。——愉悦其实是意识的延伸和净化,因此,这为解决艺术的娱乐功能和追求真善二者的关系这一古老的问题提供了基础。”[4]2

审美价值观对人的影响,绝非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快感,它伴随着情感愉悦的产生而长久地驻扎在人的心灵和灵魂里。“我们试图确定审美价值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审美价值作为符号,同用话和文字表现的符号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只有一种意义。而审美价值,如上所述,具有许多意义。它既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视觉和听觉的生理功能具有意义,又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意义,还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 (实践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对确定人的个性在这些关系的系统中的地位具有意义。对于知觉审美价值的人,它可以具有认识世界和自我认识、教育和自我教育、价值取向、焦急和享受等意义。”[3]83审美教育的价值建构功能得以深入长远地实施,和审美价值观对于主体性的唤醒、个性的培植、情感的张扬是分不开的,审美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审美价值观的灌注和疏导。

因此,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审美兴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理想的树立,还是对一切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理道德价值等一切关于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创造。“审美的东西不纯粹是形式,而且也是由那存在于它的最深刻的本质之中的至关重要的生命内容和精神内容构成的。”[6]196甚至可以说,积极的内容价值,超越了那些可以感觉和可以感知的东西,这种积极内容中蕴含的生命成分和精神成分都属于审美客体的本质,对艺术的价值具有了重要的意味。因此,当我们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时候,“从审美的角度看,每一种能够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人类的力量、人类的完美、人类的丰富、人类的文雅的精神性的和至关重要的生命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所有内部贫乏空虚、软弱琐屑的东西,在审美价值方面都是低劣的。”[6]170审美价值观以其巨大的力量向所有价值观念辐射。

审美价值观是价值意识中较为高级的层次,它能让价值意识以价值观念的形态稳固积淀下来,并融入人格心理图式中。

客观存在的价值、价值关系以及价值活动,反映到主体的头脑中形成价值意识。价值意识按照稳定性和价值目标的明确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一种朦胧的、自发性的、不稳定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认识,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意向、愿望、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中间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价值观念和理性的价值认识,它是在价值心理多次重复和在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参与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积淀形成关于客体价值、价值关系的稳定的观念模式。价值意识的最高层次是价值观,它是对各种价值观的抽象概括。价值观既有知识的前提,又有情感投射和意志支配的结果,既有理性因素又有非理性因素。主体的经验、立场、需要、利益等在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中起着基本的作用,但是理性因素在价值观中具有主导作用,价值观一旦稳固定型,就以信念、信仰、理想等高级形态显现。

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充分活跃的参与,使审美价值观由感性走向理性、个别化为普遍、必然奔向自由。对美的考察,离不开人类价值观念的考察,它包含“美是否有价值”与“什么样的价值为美”这样两个层面。确切地说,审美价值观是指特定文化区域的人类群体在特定时期关于美的价值观念。人类的审美观念固然有其共同性,但人类每一个体的审美观念均有其特殊性。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美学对审美价值有着较深入的阐释。盖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实在方面构成了审美价值存在的必要,但要通过艺术的主观性来理解。“价值是某种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体来说具有意味。价值是在客体方面的一种客观投射现象,——某个事物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体 (或者对于一些主体)来说具有意味:某个事物是一种价值,则是因为它已经获得了这种意味。”[6]217盖格尔继承了胡塞尔的人本主义精神,通过对积极内容的价值分析,认为美学最为接近人类存在的本质,因为它更多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内在结构。相比较,英迦登更强调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建立在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基础上,但艺术价值转化成审美价值观,必须经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的转化。审美价值 (观)的形成和审美主体意向性的情感活动分不开。“只有在同审美对象的直接交流中才能对它可能的价值作出独特的和生动的反应。”[10]艺术中的整体价值、独特价值并不能完全靠理智的语词表达出来,审美活动主要依靠直观体验,审美教育在价值建构的过程中,应突出强化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主观体验性。

现象学美学在探讨审美价值 (观)的时候,无论是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体验还是强调对审美客体的认识,都明确指出了审美价值观对于人生,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价值 (观)体系的卓越地位。构成审美之善的特征,或者说审美价值的根据,“关于艺术品的基本美学问题 (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应是:是否能从艺术品中得到满足,以便它能长久地满足人们的要求,并为人类生活的整个幸福添砖加瓦?”[3]18所有好的艺术品都能在适当条件下使人们从欣赏中获益,并得到满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类的心智的提高和丰富并因此获得长久的幸福的基点上说的。审美价值具有令人无限向往的深刻性,它是主体面对未来的无限创造,是使价值意识必然升华到价值观的动力。在审美教育中。正是因为对审美价值 (观)的体验、认知和思考,审美个体充分发挥主体性,才使包括美在内的价值意识必然向更高级的形态完善稳固,并最终以价值观的形态驻足于人的心理图示中。

审美活动中审美态度具有超功利性,使 (审美)价值观更加深化和持久。

审美活动因为超功利性而区别与道德实践,审美价值(观)也因超功利性而区别与其它价值观。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并不是说完全与功利性脱钩,审美教育的建构价值的功能是一种“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正是因为审美态度的超越性,才使价值建构更加自然和轻松。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能够培养胸襟开阔、目光长远的现代性人格;移情和想象的活动,能够帮助鉴赏者用推己及人的角度对待事物,并且形成仁慈和宽广的胸怀和心地;审美活动中主体间对审美对象共同占有、交流和馈赠,能够形成无私的胸襟和合作的精神;艺术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深刻描绘和展示,能够培养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和包容的心态;为人的个体和个性化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养成。总之,审美过程中的“物我两忘”、“情与景谐”、“超脱”的境界,能够协助人们走出狭隘的自我束缚。审美教育正是拥有了审美活动区别与其它活动的这些特点,利用审美活动中感知和体验的审美价值,将之移植内化到整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结构中,促进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动态生成。在审美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中,一种更加开阔、进步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当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价值观向更加持久的价值观生成时,一种大度、开阔、积极、乐观、豁达、创新的现代性人格也随之建成。价值观最终化为一种更加稳固的心理人格结构。艺术作品“迫使我们超越自己,去庄严宏伟地、热情奔放地、品格高尚地观看、感受、体验。”[6]179继而我们感受和体验着这个世界的方式,不知不觉排除了卷入日常生活那些庸俗无聊的全部渣滓,而使我们逐渐变成了一个品格高尚的情趣高雅的人。我们的“自我转变受到了潜在的影响,自我的是在超越了它自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接近的那些深层自我被激发出来了,自我所具有的那些在其他条件下容易处于沉睡状态的存在层次也受到了影响。”[6]180人们在接受、体验艺术品时,不断超越自我,从心灵深处实现转变。因此可以说,“对于艺术体验来说,根本性的东西不是这种经验特性本身,而是它的灵活性,以及摆脱这种特性、把它转化成为一种新的自我超越的自我的能力。”[6]182

在审美活动、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所建立的现代价值体系人格,将会很自然地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及由此带来的对人自身发展的危害,使过去存在的那种人与自然单纯的对立关系走向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状态也会自然形成。审美教育中,自我通过和审美客体之间的苦力,通过静观、体验、热情和深度来超越自身,客体在主观的透射下产生的效果渗透到自我的实质。艺术体验是种关乎存在的体验,通过审美活动,人类最便捷完整地建构了价值体系。审美价值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通过一种强制性的影响力,进而渗入到自己的内在自发冲动中,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1]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163.com/07/0831/14/3N7TR1C5000120GU.html,2007-08-31 14:18:44.

[2]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3] H.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 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张玉能,等.新实践美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5-76.

[5] 孔 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 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 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 雷纳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 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0.

[9] 席 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55.

[10]英迦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217.

G 40-014

A

1672-6219(2011)03-0027-05

2010-10-10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对话: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美育机制”(10YJC720015);

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对话与交往——当代美育审美价值观建构机制研究”。

黄卫星,女,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蔡志荣,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建构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