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异志》作者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2011-08-15毛益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谷神小说

毛益华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博异志》作者及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毛益华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唐传奇集《博异志》自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考论其作者为郑还古后,学界多从此说。然经考证,其说所引论据并不能有力佐证郑还古为作者一说。并就中华书局辑佚版《博异志》中有关篇目所存问题进行探讨。

博异志;作者;郑还古

《博异志》是中唐时期①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原书当为三卷,《通志》亦载三卷②,然据《宋史》、《文献通考》等似其后已有散佚。③该书名称著录亦多有不同,明人刻本《古今逸史·逸记列传》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皆题作《博异记》。据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收10篇,即敬元颖、许汉阳、王昌龄、张竭忠、崔玄微、阴隐客、岑文本、沈亚之、刘方玄、马侍中等④,是版又以汪绍盈校本《太平广记》辑录佚文,作为补编,附印于后,计补入23篇,共计33篇,本文中所涉材料皆引自此书。然散轶已久,且《广记》存在的版本问题和其摘录常有脱讹而至学界对许多问题频有争议⑤,故这23篇补入该书的尤需细考。传本书前有序:

“夫习识谭妖,其来久矣。非博闻强识,何以知之?然须抄录见知,雌黄事类。语其虚则源流具在,定其实则姓氏罔差。既悟英彦之讨论,亦是宾朋之节奏。若纂集克备,即应对如流。余于志西斋,从宦北阙。因寻往事,輙议编题,类成一卷。非徒但资笑语,抑亦粗显箴规,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诫。只求同已,何必褾名。是称谷神子。”

可见作者编纂该书的意图,即在因怪谈事类口耳相传间易生讹变,有意搜编自己读书宦游中所得怪谈,一来有助宾友间言笑应对,二来还希望能有箴诫规劝的功能。由其所述其书当时为一卷⑥,并定以号谷神子代名。此序之外,今传本中10篇小说内容有助考证的信息不多,后学之人关注问题多集中在《太平广记》中标其出处为《博异志》或有相关信息的篇章。

《博异志》最为人重视的自然是著者为谁的问题。由于仅以“谷神子”标录作者,后世说法各有差异,主要说法为三种:

一是认为谷神子即冯廓,持此说法的是晁公武。⑦也有认为是裴铏所作,因其以谷神子为道号,且生活时代在中晚唐,尤以着《传奇》而获盛名;但今人多从胡应麟说⑧,认为作者是郑还古,特别是经余嘉锡在其《四库提要辩证》对该条目进行论证之后,郑还古着书说几为大多人肯定。

然余嘉锡的论证最有力处实是将冯廓着书说驳倒,就谷神子是否郑还古并证据却并不切实。此处将其论述摘录如下:

“……《读书志》云:“或曰名还古,而竟不知其姓”。胡应麟《二酉缀遗》卷中云:“此三字盖本晁氏说,非本书旧文。”今是也。应麟以为即为殷七七做传之郑还古,《提要》谓其说似有据依。余考《太平广记》卷七十九《许建宗》条,记郑还古见建宗以符术治龙兴寺井水事,注云出《传异记》。而卷首引书目,有《博异志》,无《传异记》。“传”字明是“博”字之误。序言隐其姓名,而复见于书中者,盖叙事之辞,与记他人同例,无妨直书,非矛盾也。是与应麟所臆测者正合。晁公武所得盖亦不全之本,适无此条,固但据传闻,知其名还古,而不知其姓耳。《金石录目录》卷十有《唐常侍裴恭碑》,卢术撰,郑还古书,开成五年十月。《河朔访古记》卷下云“《邕州刺史裴公碑》郑还古书,开成五年立。开成五年,下距会昌壬戌,仅二年。胡应麟之说,又得一证。《唐语林》卷一云‘荥阳郑还古,俊才嗜学,性孝友。此下记其孝友事甚悉。竟以刚躁喜持论,不容于时’《唐诗纪事》卷四十八云:‘还古登元和进士第’宋阮阅《诗话总龟》卷四十二引卢怀《抒情》云‘郑还古为河北从事,为同院所诽谤,贬吉州掾。’《广记》卷一百五十九引《逸史》,称为太学博士郑还古,又卷一百六十八引《卢氏杂说》,记柳当赠妓与还古事云:‘郑还古入京求官,不半年,除国子博士,妓行至嘉祥驿,郑已亡殁。’是还古之里贯仕履及平生行事,皆有可考。又薛用弱《集异记》卷一《蔡少霞》条云:‘自是兖豫好奇之人,多诣少霞询访其事,有郑还古者为立传焉。’可见还古好为奇谐志怪之文,不仅为殷七七作传已也。胡应麟云:‘读《广记》、《御览》诸书,乃知刻本钞集所本遗甚众,仅得此书之半耳。’据此,则《李全质》及《许建宗》二条之不见于今,无足怪矣。”

上述引文已包含了关键考证依据,但仅据此即以郑还古为着书却并不充分。事实上,据今天所见文字,还古着书一说始自晁公武,在其此说之前,无论《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宋史》还是《通志》都仅标着者为谷神子。而正是由晁公武“或为还古”一句,才使胡应麟想到了曾为其时有名的道人殷七七做传的郑还古,及此也至多是传言,尚无纸端实据,至于晁公武从何得此一说更无可得知⑨。

至于余嘉锡重点引证的《许建宗》《李全质》二篇,并非传本所收,而是据《太平广记》辑佚而得,此二篇同注出处为《传异记》,而《传异记》未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而被疑为《博异志》之误。但一来中晚唐时期文言小说集极多,至宋又历经岁月,书有未尽入目录者亦合情理,其时志怪小说合集以“集异、卓异”等为名也颇相类,然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传异记》应为《博异记》误,岂能《博异志》误作《传异记》,一书名中两字皆誊抄有误,讹谬太过,纵然《广记》错讹芜杂,也不至此。再者,《博异志》书名误作《博异记》的情形,及至明清始见于文字,这之前《崇文总目》、《宋史》、《文献通考》及《郡斋读书志》中皆做《博异志》,由此,若说“传”为“博”之误还可理解,“志”、“记”亦误则属于妄加推测。这两篇分属不同卷,出处皆出现错录似过于巧合。

当然,之所以称《许建宗》、《李全质》两篇重要,关键在于《许建宗》一文载“郑还古太和初与许建宗同寓佐山”,许建宗以符术净井水事,而《李全质》一文末则有“会昌壬戌岁,济阴大水,谷神子与全质同舟……”语,文中提及郑还古与谷神子自然成为论证关节点,可惜并不能作为文章出自郑还古的确凿依据。原因在于,一是至今尚不能证实郑还古有号名谷神子,何况按“还古之里贯仕履及平生行事,皆有可考”,却未有文字明确表明郑还古与谷神子有何关系。且“会昌壬戌年”据“开成五年”郑还古书裴恭碑一事后2年,其实郑还古亡殁否亦未可知。此外,郑还古、谷神子为名出现在小说中称作者以写他手法叙事亦不能为证是文即是郑还古所做,标为薛用弱纂《集异记》中《蔡少霞》一篇中亦有郑还古之名,倘不是已收在该集中,读来亦似可视为郑还古所记,况以郑还古国子博士名望,兼好佛老而结游广,其多有轶闻为人收录亦颇有可能,仅以人名出现即定其文出处并不可靠。又及《许建宗》、《李全质》二篇中所提及“济阴县”即是今山西荣河,两篇出处相同,文中所涉地相类,也许可以让我们相信另有《传异记》存在,且二文出处相同,文中一以谷神子,一以郑还古出现,以古人统一着述名号习惯而看颇不可信,非但没有在谷神子与郑还古间建立联系,而颇令人易觉为二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建宗一文开头“唐济阴郡……”处不合着文习惯,通常非该朝作者着文多标注朝代,本朝本代罕加此赘语,或可臆测成文已近唐晚期甚至于朝代更迭后。

至于裴铏着书说,余嘉锡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顷见近人董康《书舶庸谈》卷八下,载其在日本所得明刻本《剪灯丛话》之目录,其卷二收有《博异志》,亦题为唐郑还古,与余所考者合。可见明人犹及见古本,得其名姓,则非予一人之臆说也。又考《云笈七笺》卷八十八有《道生旨》一篇,题谷神子裴铏述。铏为高骈客,亦晚唐人,着有《传奇》三卷,所记皆神仙诡谲事。见《郡斋读书志》卷十三。则此书亦可谓为裴铏所撰。然《读书志》既有名还古之说,而《剪灯丛话》又直题为郑还古,则裴铏不过与郑还古同一别号耳,不必疑也。”

实际对比而看,裴铏着书说比之郑还古可能性更大。一来有明确记载其道号为“谷神子”,另其人生活于晚唐,且尚道好撰“神仙诡谲事”,上文余嘉锡亦未排除“可谓为裴铏所撰”的可能性,仅以《郡斋读书志》和近人董康自日本获得所谓明刻本《剪灯丛话》记载为依据,排除了裴铏著书说,实在难以立论。一来晁公武“或说”之语并无足证,二来这套《剪灯丛话》亦大有问题。此书据今人考证为明人伪书⑩,信度极低,况此伪书成书于明末,受胡应麟说影响而直书“唐郑还古”可能性并不能排除。毕竟晁公武仅一句“或曰名还古,而竟不知其姓”或可使书徒加“名还古”三字⑪,想来由此径作唐郑还古行刻,亦有书商应乐为之。

中晚唐时期小说流布广、传述杂,如序文所述,其时风尚谈神鬼精怪,宴宾行乐、与有朋聚乐甚好援引为谈资。以补编自《太平广记》中的《沈亚之》一篇为例,该篇讲述的2个梦境,一个是邢凤讲述自己梦得丽人留诗并睹宫弯舞事,另一个则是自姚合处得来,讲一名叫王炎的诗人梦见西子葬,献诗吴王的故事。沈亚之实有其人,这两则其本人纂《异梦录》中即有收录,且对后世有一定影响⑫。可见其时交游晤谈中交流各自所知奇事风气之盛,尤以后一篇,转传二次录入书中,据也可知小说编纂流传中,难免重复杂出故事。再如《张不疑》、《李黄》两篇,记录两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正可见流传中各人添叶加枝使内容发生异变的情况,而《张不疑》第二个版本,据《广记》标记有可能出自《灵怪集》,则可知同一故事在加工、整理、流传中的复杂情况。

又前文所提《集异志》,《钦定四库提要》作:

“《集异记》一卷,唐薛用弱撰。案《唐书艺文志》载,用弱字仲胜,长庆中光州刺史。……陈振孙《书录解题》异闻之属‘臣谓是书一名《古异记》’,然诸家着录俱无此名,不知振孙何本。又唐比部郎中陆勋亦有《集异记》二卷,与用弱书同名,故《文献通考》题勋书为《陆氏集异记》以别于用弱书焉。”

再查《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五《陆氏集异记》一条,得:

“《陆氏集异记》二卷。晁氏曰唐陆勋纂语怪之书也。凡三十二事,言犬怪者居三之一。”

而此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作:

“《陆氏集异记》四卷。旧本题唐比部郎中陆勋撰。《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并作二卷,陈振孙曰:‘语怪之书也。凡三十二事,言犬怪者居三之一’。此书较陈氏所载多二卷,而事较振孙所记之数多三四倍,亦不多言犬怪,岂后人附会非其本书欤?”

于此,可见至明清时,文言小说收录混淆情况。同类书散轶颇多,而《陆氏集异记》反大量多出,可以想见后人整理编纂时将各集之文杂入的情况定有发生。又晁公武得本称是书多载犬怪,臆想《博异志》所收《张遵言》一篇,写太白星精化作一只白犬,为谢张遵言四年悉心照料,化为人形名为苏四郎助张避厄之事,或与《陆氏集异记》有关联。更有意思的是,这篇文中苏四郎告张遵言寻访老僧所指古龙兴寺,即是《许建宗》一篇中许建宗、郑还古治井水处,且《广记》由是则这几篇小说在流传中亦或互有关联。

按文集序中所述,以此类虚造故事尤以逼真者为佳,故此类小说最大的特点即是一味尚奇之余又追求源流可查、“姓氏罔差”的真实感。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小说多少有些逸史形貌,其中战乱⑬乃至人物大多实有可据,由此或可对今人考证有些帮助作用。然由于时隔久远,文言小说流存情况极为复杂,即以《博异志》而言,其他问题还有很多,除作者和收录问题外,尚有如郁轮袍传、杜子春传、张遵言传、苏四郎传、崔玄微传、白蛇记等标注作者为郑还古的单篇小说也颇存争议而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按附录表中统计,书中收文述及时代在贞观至会昌年间,尤以贞元、元和时期为多。

②《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丙部小说家类:谷神子《博异志》三卷。《通志》卷六十五艺文略史类第五:《博异志》三卷。《崇文总目》卷三:博异志三卷。侗按:书录解题、读书志、通考及今本并一卷,不着撰人,宋志、谷神子纂,注云不知姓。

③《宋史·艺文志》小说类卷二百六:《博异志》一卷。谷神子纂,不知姓。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百十五,小说类:博异志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小说类:《博异志》一卷。右题曰谷神子纂。序称其书颇箴规时事,故隠姓名,或曰还古,而竟不知其姓。志怪之书也。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其所收本皆避讳作《刘方元》,并《马侍中》一篇名为《马燧》。此处称为一卷,与后着录有异,或为后人改。

⑤参见张国风.《试论<太平广记>的版本演变》.文献.1994.4.

⑥此序所标卷数臆以为或是后人因实存卷数妄改。

⑦《郡斋读书志》卷三上:《老子指归》十三卷。右汉严遵撰,谷神子注。本理国修身清净无为之说。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此本有序注而题谷神子,疑即廓也。然按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该条所言,冯廓所着出现在《旧唐志·经籍志》中,而旧唐志开元前部分源自于毋煚《群书四部录》,故证实其为开元前人,而据《博异志》录文所涉时间则至开成,故冯廓说不可信。

⑧《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博异志三卷博异志,称谷神子纂,而无名姓,或曰名还古,此通考晁氏说。今刻此书,于谷神子下注此三字,盖本晁氏说非本书旧文也。序称有所指托,故匿其姓名,今刻本才十事,起敬元颖上马侍中,余读之词颇雅驯,盖亦晚唐稍能文者。视牛氏元怪等録,觉胜之。然语意无所刺讥,于序文殊不合,后读广记、御览诸书,廼知刻本钞集所遗甚衆,仅得此书之半耳。第其所谓指托者,尚未得之,当续考。陈氏但言名还古,竟亡其姓。唐有诗人郑还古,尝为殷七七作传,其人正晚唐,而殷传文与事,皆类是书,盖其作也。

⑨就《老子指归》和《博异志》中两处皆标著者谷神子的情况,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度前一为冯廓,后一或为还古,可见晁公其实也未有定断,甚或不曾将这两个谷神子联系为一人。

⑩参见《十二卷本<剪灯丛话>补考》,程毅中,《文献》1990第二期 p68-73;《<剪灯丛话>考证》,陈良瑞,《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八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⑪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二酉缀遗》卷中云:“《博异志》称谷神子纂而无名姓,或曰名还古,此《通考》、晁氏说。今刻此书,与谷神子下注此三字,盖本晁氏说,非本书旧文也。……”。

⑫沈亚之 (779?781?—832)著有《异梦录》,影响深远。《博异志》中所载两段梦正出此书,另段成式《酉阳杂俎》亦有提及。《西湖二集》中有《邢君瑞五载幽期》为话本小说。

⑬《马奉忠》、《赵昌时》、《刘希昂》等三篇中所及战事,均有相关史事记载可查。

I242.1

A

1003-8078(2011)05-0084-03

2011-09-19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5.27

毛益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文物研究所古典文献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谷神小说
实力开启全国“爆单”模式雷沃谷神小麦收获机红火迎新春
90后“老司机”任天冉钟情雷沃谷神履带机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老子》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创富体验品鉴引爆雷沃旺销
第三届“雷沃谷神杯”玉米机收状元评选揭晓
国家为何叫“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