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字研究
2011-08-15倪娅岚
倪娅岚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论语》“之”字研究
倪娅岚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 400715)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论语;之;动词;代词;连词
“之”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它既可以以实词的身份出现在句中,作动词,作代词;也可以以虚词的身份出现在句中,作连词。先前已有不少学者对“之”的用法进行了研究,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笔者试图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论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和分析,借以观察“之”在《论语》中的全部词性和用法。
《论语》中“之”共出现了606次,其中包括一例人名:“孟之反不伐《论语·雍也15》”。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动词、代词、连词。
一、动词“之”
《尔雅·释诂》:“之,往也”。“之”用作动词,作“往、到、到……去”讲,这是“之”的本义。《论语》中“之”作动词解仅见6例。如下:
(1)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论语·公冶长19》
(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19》
(3)之三子告,不可。《论语·宪问21》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4》
(5)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5》
例(5)中“何必公山氏之之”是“何必之公山氏”的倒装。第一个“之”是起指示宾语提前的作用,第二个“之”是往的意思。全句大意为:“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弗扰那里呢?’”
作动词用的“之”,后面往往带上一个表示处所的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作它的处所宾语。如例(1)、例(2)、例(4),因此例(1)应该理解为:“到了另一个国家,一看又说:“这里的执政者跟我国的夫子崔子是一样的啊”,而不能将“之一邦”理解为“这一个国家”。如果作动词用的“之”后面接的是一般性名词,如例(3)的“三子”和例(5)的“公山氏”,它们往往带有这个名词所指向的处所的意义,因此例(3)的“之三子告”应该理解为“孔子去到三子那里报告”,例(5)的“何必之公山氏”应该理解为“何必要到公山弗扰那里呢”。
二、代词“之”
《论语》中“之”作代词共见333例,按照指代物的性质可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之”在《论语》中共见179例。其主要用法是作宾语,也作兼语,定语。
1.人称代词“之”作宾语,在《论语》中共见172例。例如:
(6)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5》
(7)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24》
(8)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17》
(9)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10》
(10)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25》
(11)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9》
以上6例“之”都用在动词后,作动词的宾语。例(6)指代“父母”,例(7)指代“鬼”即自己的祖先,例(8)指代“晏平仲”,例(9)指代“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例(10)指代“女子与小人”,例(11)指代“君子”。
(12)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1》
(13)从者见之。《论语·八佾24》
以上2例“之”分别用在名词作动词的“妻”,使动词“见”的后面。
(1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2》
(15)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论语·子路15》
以上2例“之”用在否定副词“未”、“莫”之后,动词“有”、“违”之前,作动词的宾语。这是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这两个“之”,都是代人的。
(16)与之釜,与之庚。《论语·雍也4》
以上这例里,动词“与”带两个宾语,则表示人的宾语由“之”充当,且靠近动词“之”,表示物的宾语由名词或者动词充当,位于“之”之后。“之”作双宾语的近宾语。
从例(6)到例(16),“之”在句中的具体位置虽然有不同,但是从语法结构上来说,都是作动词的宾语。
2.人称代词“之”作兼语,在《论语》中共见1例。如下:
(17)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20》
“之”用在两个动词之间,作前一动词“使”的宾语,又作后一动词“闻”的主语。这种用法的“之”大都是指代人的。
3.人称代词“之”作定语,用法同于“其”,在句中具有形容词性,在《论语》中共见6例。如下:
(18)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8》
(19)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论语·雍也5》
(20)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论语·先进8》
(21)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8》
(2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26》
以上4例“之”在句中均可作“其”讲。如:例(18)“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可以讲作“拥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可以让他来做其邑长”,例(20)“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可以讲作“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来替颜渊置办其外椁”。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之”在《论语》中共见161例。其主要用法是作宾语。
1.指示代词“之”作宾语,在《论语》中共见143例。例如:
(2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1》
(2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2》
(25)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9》
(26)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巽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论语·宪问18》
(27)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5》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25》
(2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论语·阳货6》
以上7例“之”都用在动词后,作动词的宾语。例(23)虽然没有先行词,但是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之”指代“学习的内容”,例(24)指代“《诗》”,例(25)指代“夏礼”、“殷礼”,例(26)指代“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巽与文子同升诸公”这件事,例(27)指代下文所说的事,例(28)指代“巧言、令色、足恭”,例(29)指代“五者”。
2.复指代词“之”指代前置宾语,《论语》中共见4例,如下:
(30)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6》
(3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14》
(32)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31》
(33)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21》
以上4例“之”放在动词之前,用来复指宾语。例(30)“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例(31)“何陋之有”就是“有何陋”,例(32)“何远之有”就是“有何远”,例(33)“何常师之有”就是“有何常师”。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实际上是起了强调宾语的作用。
3.指示代词“之”在“如之何”结构中作“它”讲,作宾语,《论语》中共见7例,如下:
(34)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20》
(35)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论语·八佾19》
(36)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24》
(37)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16》
(38)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9》
(39)子却往也,如之何?《论语·阳货7》
(40)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12》
以上7例“如之何”中的“之”都指代前面所提到的情况,可作“把它怎么办”讲。
4.指示代词“之”在“谓之”结构中作“它”讲,《论语》中共见7例,如下:
(4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6》
(42)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2》
以上2例“谓之”中的7个“之”都指代前面提到的情况,可作“叫它”讲。如:例(41)中的“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可讲作“话没到该说的时候就说,把它叫做急躁”,例(42)中的“不教而杀谓之虐”可讲作“不加教导便杀戮,把它叫做虐”。
5.指示代词“之”作定语,《论语》中没有这样的例子。
“之”作指示代词用在名词前充当定语的情况,最早在甲骨文中已可见到:“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之夕允雨,辛丑启。’”(《甲骨文合集》3297反)“之夕允雨”即“这个晚上果然下雨”。《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动物”《荀子·王霸》:“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之主者”即“这样的君主。”《墨子·兼爱》:“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总之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见,《诗经》中很多,有38例。其次是《墨子》《庄子》中有几处,其他书中仅偶见。而《论语》《孟子》没有,这说明“之”作为指示代词作定语的功能,逐渐被“此、是、斯”取代。《论语》全书,“之”出现很多,但没有一例这样的用法。(《论语》中指示代词常用的是“斯”)。
三、连词“之”
《论语》中“之”作连词共见235例。按照句法成分标准可分为如下三类:
(一)连词“之”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定语,《论语》中共见173例。
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连词“之”,又可以按照意义类属划分为表示领属关系和修饰关系的两类。
1.连词“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论语》中共见81例。例如:
(4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论语·学而2》
(44)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学而11》
(4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15》
(46)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23》
(47)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1》
以上这些句子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是领属关系,如:“本”属于“仁”,“道”属于“父”,“子”属于“鄹人”,“馈”属于“朋友”,“过”属于“谁”。这种用法的定语都是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其他词,以上例子的定语都是名词。中心词也都是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其他词,例(43)、例(44)、例(45)、例(47)的中心词都是名词,例(46)是名词化的动词“馈”。
2.连词“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论语》中共见92例。例如:
(48)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7》
(4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5》
(50)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7》
(51)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6》
(52)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20》
以上这些句子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关系,“之”前的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后面的中心词的。例(48)“长幼”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它后面的中心词“节”;例(49)的“千乘”是数量词,从数量上限制中心词“国”;例(50)的“今”是时间名词,从时间上限制后面的中心词“孝者”,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51)、例(52)“浸润”“肤受”“斗筲”用作比喻意,分别修饰限制中心词“谮”、“ 愬”“人”。
(二)连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结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主要用法是作主语,宾语,时间状语,《论语》中共见58例。
1.连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结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主语,《论语》中共见20例。例如:
(5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24》
(54)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29》
(55)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7》
2.连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结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宾语,《论语》中共见26例。例如:
(5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16》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28》
例(56)“人之不己知”,例(57)“松柏之后凋”分别作“患”、“知”的宾语。
3.连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结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时间状语,《论语》中共见2例。如下:
(5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4》
(59)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4》
以上两例“之”在句中都作时间状语,通常“之”和“也”配合使用,翻译时要在后面加“……的时候”。
4.连词“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结构作用,使句子变成分句,《论语》中共见10例。例如:
(60)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5》
(61)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18》
以上“之”用在复句第一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句子变成分句。
(三)连词“之”用于名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连词“之”与介宾短语一起作状语,《论语》中共见4例。如下:
(62)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论语·八佾11》
(6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10》
(64)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论语·卫灵公25》
(6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35》
以上4例“之”用在主语和介词之间,起强调介词结构的作用。如例(63)在主语“君子”和介词结构“于天下”之间加上“之”,在表达效果上就起强调突出“于天下”这个介词结构的意思。
四、“之”的其他用法
(一)“如之何”结构在《论语》中共16例,其中指示代词“之”在“如之何”结构中作“它”讲,共7例,另9例“之”已没有实在意义。例如:
(6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16》
(67)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7》
(68)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3》
以上3例的“如之何”已经凝固成一个固定结构,译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怎么能”,“之”没有实在意义,可以不翻译。
(二)《论语》中另有少数“之”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例如:
(69)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10》
(7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18》
笔者认为这类起补充音节作用的“之”一般只用于句末。
总之,“之”的用法复杂多样,但不同词类的“之”,如动词“之”,代词“之”,连词“之”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在本文中,笔者从词性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对《论语》中“之”进行探讨,以期更加透彻的分辨“之”的词性和用法。
[1]张燕婴.论语[M].中华书局,2006.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3]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5]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1.
[6]杨伯峻.文言常用虚词[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7]于志荣.《孟子》中“之”字的用法及其作用[J].长春师院学报,1993(4),P23-31.
[8]郭复华.“之”字用法浅释[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2(2),P45-56.
A Study on “zhi”(之)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
Abstrac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hi”(之)is the most widely-used Chinese character, and also, it presents many different and complicated form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circumstances that when “zhi”(之)is used as a verb,pronoun and conjunction so as to help readers comprehen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it.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hi(之); verb; pronoun; conjunction
倪娅岚(1987-),女,四川三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