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1-08-15杨东焕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西方人跨文化障碍

杨东焕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 116052)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东焕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 11605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跨文化交际障碍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近年来,有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阐述了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内涵;分析了跨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

跨文化交际; 障碍; 原因; 对策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ly of concern.And,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interested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many papers and works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The writer,who has the rich teaching experience,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reasons; countermeasure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跨文化交际是指操本民族语言的人与非本民族的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指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着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众所周知,生活在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障碍很少,容易沟通;因为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模式、相似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共同点为他们的交际提供了基础和指导原则。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并记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异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文化相似性使人们在交际时能减少不确定性,顺利完成交际的目的,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那些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言,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指导原则以及可预测性均已消失。于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显现出来了。

一、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可能是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障碍。尽管一直以来,跨文化交际充满了战争、屠杀、偏见、歧视、民族中心主义等等不利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1]跨文化交际障碍不管是历史方面的、社会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主要是由文化干扰导致的。学者吴国华认为“所谓文化干扰,是指学习者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套用到或强加到所学语言上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误,甚或导致交际的失败。”[2](P88)在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的对话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李明与外籍教师Susan不期而遇,李明兴奋打招呼:“Hi,teacher,Where are you gonging?”外籍教师Susan的反应可想而知。跨文化交往中的障碍最主要表现为文化休克。学者胡文仲认为“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代替,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3](P187-188)文化休克这种现象在留学生中很常见。如果不及时进行疏通和交流,文化休克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减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碍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语言学家波特(R1E1Porter)和萨摩瓦尔(L1A1Samovar)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1)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2)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3)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4](P18)学者胡文仲认为“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5](P35)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思维方式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不能说谁优谁劣。提到这些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对方,以便于减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是客观的。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中国人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西方人对此很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西方人不会很激动。而中国人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近代,西方试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看,中国人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西方人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西方哲学观自古就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人们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事情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同时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觉得“人言可畏”,为了“面子”和“脸面”,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时甚至说假话,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西方人的“天人相分”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取向。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构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人际关系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差异: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型”,可以说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偏向于“工具型”,西方社会更确切地说是“法制社会”。在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父母和子女都是平等的,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竞争。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他们的交往原则:利己、对抗、竞争、平等、独立、求异、求新、自由、自助、直截爽快、注重隐私等。在资源或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不会“人情为一线,日后好相见”,这种关系习惯以“公平交易”为准则。他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西方文化中这种理智、逻辑超过感情的人际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际关系模式。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也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在公务处理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是典型的情感型人际关系模式。

(四)社会习俗

中西方社会习俗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称呼、问候、介绍、感谢和答谢、赞美、隐私、节日等方面。在汉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1Smith”等。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里对亲属的称谓很少,如“Aunt,Uncle,Cousin”等。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汉语把亲属间的关系分得极细,既能分别性别、大小又能分出与称呼者的关系。这种差异说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小辈直呼长辈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讳。家庭成员之间即使是长辈也常对小辈说“Thank you”。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自古以来中国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见惯。吃是人们谈话常见话题。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

与西方人交际时应注意一些话题。譬如西方人一般不会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或宗教信仰之类的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人的隐私,别人无权知道。特别女性的年龄,忌讳得很。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忌讳。尊重女士是英国绅士的一大特点,“Ladies andgentlemen”,“Ladies first”等。Lady在前,体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如果陌生人见面,介绍人一般都是先向女士引见男士,男士为女士开门、让座位、拿行李等是英国所崇尚的一种道德风范。

当你带领客人到家做客时,英国人仅会领你到客厅或告诉你卫生间的方向而不会带客人像中国人那样到处参观,西方有一句谚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们的城堡”而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则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推心置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英美国家的社交习俗中坦荡直率的风格与中国人特有的谦虚谨慎很是不同。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总是要客气一番,有时会叫人搞不清是真还是假,弄得尴尬不堪。按西方国家的习惯,你若要即要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或不要“No,thanks”,不必推来推去。当你受到别人的称赞和夸奖时,说声“Thank you”。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那是非常得体的用语,无须谦虚。

节日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自古以来“和为贵”、“大一统”、“政通人和”、“天人合一”构成了我国群体的价值观念,表现在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尊贵、团圆、和谐、优雅为文化主调和情感主调。[6](P21)西方早于我国进入现代文明,其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寓意以浪漫、欢快为基调。如,圣诞节,圣诞老人大白胡子,穿大红衣,戴小红帽,自由自在地到各家各户送圣诞节礼物,形态可掬。狂欢节时,形式五花八门,时间长,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纵情欢乐。这体现西方社会对人的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折射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6](P22)

三、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能够百分之百地相互理解,不发生任何误会是不现实的。如何减少或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责无旁贷。

(一)英语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

英语教师作为英语课堂的主导者,必须阅读大量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最新成果,储备足够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并能针对两者的主要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在给学生讲授文化差异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二)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交际能力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能力(social competence)。”[7](P81)语言是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的途径。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extra linguistic means of communication)包括手势、动作、姿态、表情、是否触摸、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言语行为的语法正确性,又包括言语行为的社交得体性。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减少或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知识必须引入课堂教学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感情。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应并体现文化的特点。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借助英文原版教材、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把西方文化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真正懂得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减少跨文化交际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准确的语言知识是学好语言的前提,这并非学习语言的目的。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这是语言的本质所在。那么怎样与来自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减少失误正式学习目的语的关键所在。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英文原版电影、英文电视节目、英文原版读物以及广大的外籍教师等资源),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努力减少跨文化的交际失误,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有诸多因素。在日常教学中,减少或消除跨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广大一线的英语教师必须全力以赴,从自身做起,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逐步消除文化干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程翠英.论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5.

[2]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石琳.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问拓展[J].怀化学院学报,2010,(9):21-22.

[7]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Y ANGDong-hu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52)

G642

A

1671-9743(2011)01-0014-03

2010-12-05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立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在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2010X JLX JG QN005。

杨东焕(1975-),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硕士生,讲师,从事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西方人跨文化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