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本原则

2011-08-15许爱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原则价值观

许爱凤

(湖北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政治法律研究·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本原则

许爱凤

(湖北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社会主义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根本,强调人的价值实现,关注人的和谐存在,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规律和所要解决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本原则的实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便在价值观上最大限度地消除分歧,达成社会思想共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转化,而能否实现这一任务,在于能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贯彻人本原则。

一、社会主义人本原则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历史观认为,人本原则是一个阶级的、历史的范畴。它主张把人本原则与历史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存在联系起来。社会主义人本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做人的尊严,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下,相对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更好地发展自身为根本目的,以为人民群众体现人的本质提供现实可能和社会条件为根本任务的价值理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人本原则包括三层含义:

1.社会主义人本原则以感受现实的人为起点

夸美纽斯认为,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每个人身上都有和谐的根本。社会主义社会的以人为本原则,摆脱了抽象的人本观念,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身心和谐的存在与发展。强调现实的人“不再是他或她,不只是他们或她们的一个样本,不只是世界的时空网格中的一个结点,也不是一个可以预期并准确描述的物体,或者可以明确说出的若干素质的拼合物。他是独特的、连续的,他是充满苍穹的那个你。”[1]59,现实的人是有独特需要、兴趣、个性、尊严的人。坚持社会主义人本原则,首先要情意相通,感受现实的人的所感,感受现实的人的尊严,关切现实的人的和谐存在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人本原则的起点。

2.社会主义人本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人本原则,从感受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人在现实社会中以有尊严的方式,实现有尊严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在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2]104在此,马克思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是以处于全面关系,多方面需求中的人的全面的能力体系,以及建立在个体与全体全面能力体系上的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为标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也曾指出,人的和谐发展与质量改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和谐发展与质量改进不仅包括实用知识技能、工具性价值观,还包括形成使经济获得持续增长动力的内在价值观。人的实用知识技能、工具性价值观的发展带来社会经济短期繁荣图景;内在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代表着个体积极和谐人格的形成,而且代表着社会获得了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社会主义人本原则从感受处于全面关系中的人的多方面需求出发,以培养人满足需要的全面能力体系和自由个性为根本目的,既着眼于人体力的增强,智力的提高,又着眼于人的自由个性的逐步养成,使每个人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370同时成为有着自由个性和个体人格尊严的人。

3.社会主义人本原则以提供体现人本质的现实可能和社会条件为根本任务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96马克思主义从个体和类的角度对人本质的分析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自觉的类活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以人为本原则,要为处于全面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多方面需求的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现实可能和社会条件。在我国现阶段,这些现实可能和社会条件包括:消除不平等的旧观念,给予广大人民真正的自由意识;倡导劳动至上观念;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倡导扶贫济困,共同富裕的道义等等。

社会主义人本原则,能够从感受现实的人出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承担起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体现创造现实可能和社会条件的任务。从此意义来说,社会主义的人本原则是现实的、科学的、革命的人本原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社会主义的核心政治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道德观为基本结构,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基本内容,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坚持人本原则,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体现和落实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力量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体现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权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坚持人本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及其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一系列制度,都以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让人民群众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还要以平等观念,坚持教育活动中做到情理交融,循循善诱,教学相长。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规律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的规律,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相对于与教育者之间展开的教育过程而言,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相当于自身价值观念的接受、内化、反馈,及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又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教育活动主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人本原则,尊重关心教育对象,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主动性,使教育活动产生良好效果。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要解决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思想基础与人们的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和冲突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3]762

三、坚持人本原则,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统一

1.人本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体现实践性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价值意义系统,它是价值主体以客观事物价值特性为对象的主观反映,是价值主体对客观事物价值特性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内部标准和主观观念,是引导价值主体追求和实现价值时,采取相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是价值主体行为的心理基础。从主体类别来说,价值观可分为个体价值观和是群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价值主体个体对客观事物价值特性的基本看法,是价值主体个体确定价值目标、作出价值判断和实施价值选择的依据。群体价值观是社会共同体对客观事物价值特性的共同看法,是社会共同体确定价值目标、作出价值判断和实施价值选择的依据。个体价值观是价值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自由选择的结果。个体价值观会因个体先天条件、后天环境、人生经历不尽相同而各具差异,由此影响到个体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式各不相同。但个体价值观无论怎样千差万别,其价值观念系统的架构必然会有涵括群体价值观的“社会性价值观”(socialvalues)部分。它是价值主体个体在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过程中被教导而习得的。大体上,这一套价值具有群体共同性(commonalitics)特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7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人本原则强调教育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只是一种手段,人的现实的改变,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是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人本原则,就要弘扬革命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当前我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系统内化为个体价值观中的社会性价值观,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因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4]16“理论掌握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价值实践的前提。但革命理论的获得,革命理论思维才能的形成“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2]284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必须培养自身的理论思维、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指导,推动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转化为社会主义现实,推动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不断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群体价值与类价值的统一。

2.人本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求是精神,体现科学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人本原则,就要发扬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遵循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规律进行。

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实证性研究显示,人的价值观不仅有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其形成和发展体现出特有的规律。主体价值观念系统的形成,在层次上可以分为心理和思想两个不同层次的演变过程。心理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动力。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中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还受到主体人格、兴趣、气质、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罗克奇(Rokeach,1973)、马斯洛(Maslow,1954,1955)、比尔斯凯和斯瓦茨(W.Bilsky and S.H.Schwart,1994)都曾通过研究,揭示了主体价值观结构与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关系。Schiefele、Iran-Nejad、Schank、Anderson和Kintsch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兴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也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好恶的内心尺度,是主体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从认识论上说,思想是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了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规律,“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3]839因此,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主体在价值实践基础上,在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按照心理——思想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由不完备到系统化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以解决价值主体个体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促进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把握群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需求、价值经验和价值观发展可能性之间的矛盾,遵循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所接受并转变为他们的思想。

3.人本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民性

弘扬人文精神就是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起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需要出发,把美好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展示和体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人本原则,弘扬人文精神,就要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落实“三贴近”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体现人民性特色。

“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上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践行“三贴近”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并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Martin Buber.IandThou[M].New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0.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G41

A

1671-8275(2011)04-0001-03

2011-06-28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0y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许爱凤(1972-),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师范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彩云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原则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