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1-08-15侯新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边缘化队伍辅导员

侯新华 孙 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侯新华 孙 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载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文章以角色理论为依据,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特点;成因分析;措施;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逐步呈现“边缘化”,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将结合实际调查情况[1],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模糊和去中心化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力图从根本上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现象。

一 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现状,作者于2011年1~3月对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受到尊重,尤其高职院校里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现象较为突出和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角色定位不清

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2]。对辅导员的角色做出明确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角色认同、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专业培训。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辅导员对工作没有概念,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或者说是知之甚少,他们普遍认为“和想象中的有差距”,做的事情就是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其工作琐碎,无所不管,无所不包,但实际工作效率不明显,同时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引路人、就业指导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等联系起来。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所学专业严重不一致,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仅占40%左右[1],并且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辅导员相关知识的良好培训。

第二、角色压力重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辅导员角色多元化与综合化、融合化日益明显,辅导员承受的角色压力也越来越大。根据调查,辅导员老师主要承担着来自工作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压力,95%的被调查者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繁杂,要求越来越高,还要求不断有创新;85%的被调查者承认,工作中他们经常遇到各种类型突发事件而难于应付等。

第三、角色冲突严重

角色冲突分为角色扮演者内部的矛盾冲突即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3]。辅导员角色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指角色丛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角色冲突,如来自校内的不同角色期望、来自辅导员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不一致所引起的角色冲突,来自校内各方面的不同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等;辅导员角色内部冲突即辅导员在履行工作角色时产生的冲突。根据调查得知,80%的调查者遇到过两种情况的角色冲突,并认为其给自己的身心和工作均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引发工作倦怠等。同时他们也承认,自身年龄结构、学历学位和职称偏低,工作经验不足也是导致其角色冲突严重的直接原因。

第四、角色发展不确定

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04年、2006年先后下发中央16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等,规定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学院地位偏低、收入较低,很难也很少像专业教师一样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认为发展上升空间较为狭窄。在繁杂日常工作中感到自身角色发展不确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导致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客观因素

辅导员角色既代表辅导员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和他人所期望于辅导员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其角色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宏观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应该从众多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找到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带来的影响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高等教育原有的社会基础和固有的秩序面对打破,高校学生工作体系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空间,并呈现出新的演进趋势[4],其内涵、职能不断超出原有范围,呈现扩展、派生的态势,以及学生工作与其他工作交叉、渗透、融合并不断深化、强化的现象[5],如出现了“泛化”的学生工作内容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交织,这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显著的特点。但是社会转型的建立与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变革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角色活动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状态,以适应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各方面日益复杂多样的角色期望。因此,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辅导员,在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的双重压力之下,其角色冲突也更为激烈,被“边缘化”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2、职业认同度低

目前在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尽管高校辅导员一直使用着教师的称谓,但因为几乎没有教师之实,一直处在教师队伍的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其专业化发展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职业划分和高校自身都未将辅导员岗位看作是需要稳定的专业人员需要长期从事的社会职业,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工作大多停留在事务化、经验化、粗放型阶段,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功能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这种岗位的边缘化,使年轻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岗位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责定位不明确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上,存在“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事务”相混淆或出现了重“学生事务”轻“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导致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确,他们更像是学生的照顾者,从学习到生活,无所不管,使得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专业技术工作来对待,辅导员的职业声望低,辅导员的职业被“边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

4、制度的不健全

长期以来,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能够长期从事的职业,队伍建设在政策层面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始终处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另册”中,这支队伍不仅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明确,队伍建设也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学校对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没有认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忽视了应有的激励机制,致使辅导员不在学校重视的视野里,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第二、导致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主观因素

辅导员担当着受托于人的角色,其工作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美德传导的实践活动,其职业价值在于服务学生、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服务国家[6]。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辅导员并没有像专业教师那样成为一种职业,更没有被视为一门专业,造成了辅导员职业信念淡化和专业精神的缺失,甚至有的辅导员还不知道为何就成为了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从主观上注定了其被“边缘化”。导致辅导员角色“边缘化”的主观因素体现为:

1、职业空间狭窄导致其被“边缘化”

职业信念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精神支柱,职业信念一旦确立,将对辅导员的发展起到深远而稳定的影响。现实中,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他们把大量时间用于处理学生事务,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主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方面大都很难有所作为,原来所学专业也大都荒废,导致辅导员工作越来越“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难免不高。与专业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在工作报酬等待遇方面不但存在差距,而且部分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辅导员职称评定不但比专业教师晚,而且难度也较大,使辅导员感受到的只是对前途的迷惘,致使辅导员难以建立职业自信心和荣誉心,更谈不上树立职业信念,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终身从事的事业,从而从主观上注定了其被“边缘化”的命运。

2、专业能力水平不足导致角色冲突

调查发现[1]:多数辅导员对做好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准备不足,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工作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还能够应付,但是对于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就显得不够主动和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等工作相关的专业背景和专业训练,多数辅导员所具备的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加剧了角色冲突。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学者已经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如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等等,但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变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传统的观念、规范与模式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职业辅导员的角色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辅导员的角色活动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状态,这就使得辅导员的自我活动缺乏理想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指导。因此,解决当前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转变观念,明确角色定位,加强角色的自我调适

角色自我调适主要指个人通过角色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弄清角色期待的真正含义,掌握社会规范的精确要求。努力提高思想水平、角色技能和协调处理各种不和谐角色期望的能力。

社会、高职院校都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高校学生稳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大力关心和全力支持辅导员的工作,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实行辅导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规定达到相关专业的一定层次的人才才能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逐步建立辅导员的专业标准,确定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专业标准,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同时辅导员自身应该转变观念,明确角色定位,确认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按职业化的要求培养角色精神;并通过主观努力,以专业化的标准不断提高自身角色技能。

第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角色的社会调适,缓解辅导员角色压力

辅导员角色的社会调适是指调整社会为辅导员所提供的角色地位,以提出新的角色期望,或改善条件以创造一个适合角色发展的社会化环境。

社会和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力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努力创造条件,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调整辅导员的角色任务,缓解辅导员的角色紧张,有效的缓解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压力,同时,以专业化为目标,逐步确立辅导员专业工作者的理想角色,使其获得与其专业化水平相称的社会地位,使其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处理好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促使其增加与专职教师、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第三、建立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提高角色技能,缓解角色冲突

现阶段,辅导员应该意识到,辅导员工作也已不再完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基础,单纯依靠政治因素支撑所维持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因此,辅导员应该确立自我专业发展目标,努力加强专业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角色技能,以专业化的标准提高角色技能,努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基础学科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并将其运用到指导、服务学生的实践中去,促进个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个人的角色行为水平能够真正满足理想角色的要求和期待,成为学生工作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这也是缓解角色冲突的有效途径。

第四、建立健全辅导员晋升机制,指明角色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全面加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晋升机制,指明角色发展方向,让辅导员看到前途和希望。首先应该完善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直接挂钩。结合辅导员考核,在评奖评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攻读学位等方面对于考核结果优秀,学生满意率高的辅导员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解决好他们的待遇和出路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队伍的稳定性,而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人员要及时帮其分析原因,找出不足。其次应该建立促进辅导员考察、培训和科研的机制,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和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进修,有侧重点进行具有职业特点的专业化训练,努力改善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切实提高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增强辅导员队伍解决和战胜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的能力。

第五、建立辅导员专家队伍,提高角色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工作将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建立辅导员专家队伍已是迫在眉睫。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以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为基本的发展方向,着力建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多层次、宽领域的培养,建设专业化、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立和健全合理的流动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素质,拓宽青年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激发整体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其角色地位。

[1] 侯新华孙颍.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调查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

[2] 李长贵.社会心理学[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9.

[3] 朱力等.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李为民.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演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3).

[5] 马援.高校学生工作泛化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3).

[6] 卜玉华.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道德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of Role Fringing of Supervis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UXin-huaSUNYin
(Hunan IndustryPolytechnic,Changsha 410208,Hunan)

The phenomenon of the role fringing of supervis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discussed.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are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supervisor;role fringing;character;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15

A

1671-5004(2011) 03-0083-03

2011-6-8

[课题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10D07“]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边缘化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侯新华(1968-),男,湖南石门县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边缘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