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海藻和夏琳人物形象之互文性解析

2011-08-15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婚姻观互文性海藻

顾 琳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周口 466001)

郭海藻和夏琳人物形象之互文性解析

顾 琳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周口 466001)

将《蜗居》中的郭海藻和《奋斗》中的夏琳相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在社会背景、人生价值观以及婚姻观这些层面上具有互文性。夏琳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对郭海藻人物形象的简单模仿,而是更高层次上的颠覆和重塑,体现了当代新女性主义的特征。

互文性;郭海藻;夏琳;新女性主义

小说《蜗居》问世以后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以买房为基石讲述了海藻、海萍在大都市上海面对残酷的竞争和外界物质诱惑中如何生存的故事,作品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关注与思索;小说《奋斗》描写了夏琳、陆涛等几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事业、理想、爱情而奋斗的故事,表现了当代新女性主义多元化的特点。

互文性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诞生出的一种文本理论,1969年由法国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符号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换言之,每部作品都是来自其它文本的重新排列组合,各种来自于其它文本的成分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作品。互文性突破了可操作性批评术语和理论研究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学创作中互文性是众多大师的惯用手法,如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是互文性写作的大师。同样在六六和石康笔下,互文性理论把郭海藻和夏琳两个人物形象演化、融合在一起,二者的形象刻画在社会背景、人生价值观和婚姻观三个层面上具有互文性,后者是对前者的颠覆和重塑。

一、社会背景层面的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认为,认识和研究互文性要注重其和社会文化的联系。[2]文本并不单是绝对的个体,文化环境中多种因素共同的产物也是单一的客体。历史和社会并不存在于作品系统的外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和历史就构成了作品本身;作品的各种元素构成的网络将作者、读者、文本和社会联系在了一起。

《蜗居》作者六六的母亲是上海人,《奋斗》的作者石康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郭海藻和夏琳作为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背景,她们都是大都市刚走出校门的“80后”学生,朝气蓬勃并且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奋斗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但是美好的梦想需要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才能成长。“80后”这一群体虽然生于安乐之中,没有经历过动荡激昂的岁月,但他们却一直奋斗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天就面临着众多的竞争,面临着父母、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种普遍现象在大城市更是屡见不鲜,就出现了《奋斗》中高强之死的一幕。其次,房子问题和个人的生活、人生的发展进而未来事业的基点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一问题已经扩展到了这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都是普通白领,家境不是特别富裕,使得他们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候背了一大笔债务。再加上房地产商人之间的炒作以及房产商和政府官员相勾结谋取暴利的社会现实,房子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海市蜃楼。这两部小说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郭海藻毕业后工作没着落,只有寄居在姐姐家十几平米的“蜗居”里,靠姐姐的工资维持生计,亲眼目睹了姐姐为买房的艰辛生活,为她悲剧的结局埋下伏笔。而夏琳生长在工人家庭,居住在狭小的单元房里,而且母亲身体多病,生活贫困。故,从社会背景中郭海藻和夏琳具有互文性的传承特征。

二、人生价值观层面的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在后现代文学批判中这个概念反复出现。后现代主义基于现代主义发展壮大起来,不仅继承了现代主义固有价值观的消解、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排斥及信仰的多元化等特征,而且还拥有其独有的特点,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主义盛行而产生的富有怀疑精神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在私欲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许多女性出现了多元化的人生价值观,这种多元纷杂的价值观正是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结合。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所产生的目的、动机、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价值观念是通过社会化培养出来的,它会因人而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3]

郭海藻在《蜗居》众多角色中无疑是最能展现女性人生价值观取向的人物之一。她年轻靓丽,勇于拼搏。为了谋求一份好工作频繁跳槽,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和其它女孩子相同,海藻也熟知各大名牌衣服,也喜欢吃哈根达斯,但却因囊中羞涩而只能在橱窗外徘徊。她也曾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窘迫的境况,也曾想和小贝组成幸福的家庭并拥有自己的房子,可这些梦想却被姐姐买房的经历打击着,被现实的压力摧毁着,周而复始,人性乃至人生价值观就在来来回回中分崩离析。姐姐艰难的生活点滴总是不断刺激着郭海藻的还不成熟的性情。姐姐海萍月月还贷款、出门坐公交甚至为了省钱骑自行车、中午吃盒饭、晚上吃方便面这种节俭、坚韧的传统品质没有让郭海藻受益,反而让她看到了多年后另一个郭海萍的影子,在这个拥挤的城市中,一个不得不为生存奔波劳累的怨妇,她不愿重蹈姐姐的覆辙。每个人在心里层面的自然属性中总是渴望快乐而不是痛苦,总是要求尊重而不是贬低,郭海藻的心理底线也在一步步地退让,最终沦为“二奶”。自我人生价值观在实现时,关键是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自我人生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不仅是经济态度问题,也是伦理道德和人格的问题。

当今社会赋予了新女性主义个性多元化的特点:彼此之间承认差异,拒绝统一,不调和。[4]同郭海藻一样,《奋斗》中的夏琳漂亮、天赋异禀,独立有主见。也梦想通过努力拥有自己的房子,拥有幸福的家庭,能够在这个城市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事业上,夏琳积极表现、努力学习,大学毕业时争取上了去法国深造的机会。后来虽然一度放弃,她依然不失自我拼搏。“我存在故我拼搏”是她的人生信条。夏琳为了谋生去过夜总会走台,在形象公司当过企宣,也在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虽然每份工作做得没有达到完美,但她依然不懈地努力,最终她还是选择去了法国,只有在那里奋斗才能实现理想。在充满危机和诱惑的社会中,夏琳没有迷失自我人生价值观念,她独立、坚强的思维处事方式已经成为新女性主义的偶像代表,她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展现了新女性主义的意义。在人生价值观层面上郭海藻和夏琳具有互文性的颠覆特征。

三、婚姻观层面的互文性

新女性主义与传统女性相比,婚姻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女性发展既带来积极影响,如独立意识逐渐强化,权利意识和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享乐主义倾向和利己主义倾向等思想。

郭海藻找到工作的同时也找到小贝,一个能够和她同快乐、共患难的男孩子,他关心体贴海藻,能随时想一些幽默、新奇的笑话逗乐海藻。她与小贝在租来的阁楼里,生活地有滋有味。他们精打细算,仅仅以能吃到肉丝为幸福标志的生活,把啃馒头咸菜当做吃美味佳肴。但是海藻的人性逐渐迷失在社会的诱惑中,正如姐姐说的一番话:“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你爱这个女人,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5]海藻在感情上有些心猿意马。恰巧宋思明出现了,这个功成名就的男人成熟儒雅,手中的权势呼风唤雨,这些气质让犹豫在梦想和现实间的海藻叹服。青涩的小贝虽然能带给海藻单纯的幸福,却不能给予她社会关系和物质享受。前两次对宋思明的拒绝似乎还能证明她内心的洁净和透明,终于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海藻的婚姻观发生了裂变,放弃了对她专情的男友,心甘情愿地投入了宋思明的怀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宋思明提供的豪华别墅和宝马车,享受着买名牌衣服时别人艳羡的目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从现在开始我就步入职业二奶的道路。”[6]海藻不愿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情愿成为权势男人的附属品。这种畸形的婚姻观表明了金钱在婚姻中地位的上升,是美貌与青春与金钱交换的结果。而这种对于男性的依附和基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依附婚姻观是历史的倒退。所以,在小说的结局宋思明贪污受贿东窗事发,逃脱中出车祸而亡;郭海藻流产,摘除了子宫,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

而夏琳在爱情和婚姻上敢爱敢恨,并没有因为对事业的追求而放弃感情的寻求。她不惜背叛自己最好的朋友、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甘愿放弃去法国发展的机会,接受了和陆涛之间的一见钟情。她认为只要两个人相互尊重,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她对陆涛说:“如果你一辈子努力,即使穷困我也爱你。”[7]陆涛依靠亲生父亲在房地产业中大展宏图、平步青云,赚取了2000万的资产,私利开始膨胀,并用骄傲和高高在上的姿态诠释对夏琳的爱后,她意识到必须自己去奋斗,夏琳对陆涛说:“我只能自己去创造机会,别人再大的事也是别人的,自己再小的事儿也是自己的。我必须把你当做别人之后我才能长大,我现在对自己不满意,必须像你一样去奋斗之后我才会努力才会对自己满意。”[8]她相信:爱是独立的,不是依赖。于是,夏琳去了法国。夏琳的爱情婚姻观从一而终,坚持个人奋斗精神,她一直在爱情中付出,直到没有什么可付出了,就选择了离开。她为了自我而割舍爱情,因为夏琳明白只有经济和事业的独立,最终人格独立,才能拥有真正的爱情和婚姻。陆涛正是欣赏夏琳在爱情和婚姻上这种倔强的性格,才始终对她不离不弃,最后和夏琳共赴法国发展。夏琳守护着一份充满真爱和信任的爱情,远离做作和物质,幸福的婚姻才能更加坚贞稳固,自我人生价值观和婚姻观得到升华。当今社会的人们对金钱物质的态度变得很现实,这种现实已经渗透到“80”后的婚姻观念,物质婚姻成为他们婚姻观的最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婚姻观的多元化。郭海藻和夏琳通过不同的婚姻观展示着新女性主义的特征:个性多元化。在婚姻观上,郭海藻和夏琳具有互文性的重塑特征。

六六的作品《蜗居》与石康的作品《奋斗》都属于都市情感小说,通过犀利的文笔、洒脱的语言,以人的变形来反映人的异化,向读者展示了当今社会的人生百态。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社会背景、人生价值观和婚姻观的互文性解读,表现了“80后”这个社会主流群体的生活,呼吁当代女性要坚持独立自强、拼搏奋斗的作风来领悟新时代人生的意义。

[1] Julia Kristeva.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M].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84:214.

[2] The Portable Kristeva,Edited byKellyOliver[Z].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97:109.

[3] 张敏.转型时期女性人生价值观的变迁[J].兰州学刊,2006(4):73.

[4] 岳丽.后现代女性主义探析[J].探索,2009(6):97.

[5] [6]六六.蜗居[M].武汉:长城文艺出版社:2007:94,178.

[7] [8]石康.奋斗[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83,158.

[9] 丁剑.当代女性婚姻观的嬗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2.

[10]韩丹.“互文性”概念的理论阐释[J].文艺研究,2008(7):57.

Intertexuality between Guo Haizao and Xia Lin

GU L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Henan)

The article attempts tomake a studyofthe intertexual relations ofthe characterization ofGuoHaizaoin DwellingNarrowness and Xia Lin in Striving.Xia Lin is the subversion even the remouldingofGuoHaizaoin the analysis fromthe aspects ofsocial background,life values and views ofmarriage,which refract the spirits ofPostfeminism.

intertexuality;GuoHaizao;Xia Lin;Postfeminism

B22

A

1671-5004(2011) 03-0070-02

2011-5-19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项目“从互文性角度解读《奋斗》和《蜗居》中的女性主义”(SKL-2010-589)部分成果。

顾琳(198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婚姻观互文性海藻
海藻球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海藻与岩石之间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欧盟:海藻酸、海藻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无安全风险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