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七擒孟获”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011-08-15李淑扬
李淑扬 齐 菲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浅析“七擒孟获”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李淑扬 齐 菲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自从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忠心耿耿、坚贞不二,勤政爱民、体恤下属的形象出现后,数百年间人民都把他奉为神明。但是这位“忠”与“智”相结合的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从“七擒孟获”这一故事片段出发,探讨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另一方面。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形象;孟获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俨然是一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既善用兵又能治民”的集帅才和相才于一身的人物。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博望烧屯、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是他的杰作;他忠心耿耿、坚贞不二,对知己恩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誓言;他勤政爱民、体恤下属,携民渡江、守诺让士兵归家、泸水亲身设飨拜祭是他的品性。[1]78于是因他的“智”与“忠”,百姓奉他为神明。
然而现实中,诸葛亮毕竟不是神而只是一个人,一个同样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而身为人,就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疏漏,犯各式各样的错误,即使是像诸葛先生这一“天下第一奇人”亦不能幸免。作为罗氏极力赞美和颂扬的对象之一,他的智慧、才德犹如黑夜中的明珠一样光芒四射,然而透过这些光芒,我们会发现罗氏对他并非一味地讴歌,而是在赞颂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表现了他的不足,如决策失误,恃才自负,不注意选拔人才等等。统观整部《三国演义》,罗氏用四回浓墨大肆渲染的“七擒孟获”中就体现诸葛亮的这些不足,本文就通过“七擒孟获”来谈谈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1、决策失误。
从表面上看,在益州耆帅雍闿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略边境,而魏正好渔翁得利的形势下,收孟获及南方之地为己用,既除祸患又得臂膀,当然是正确的选择,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1.1 首先,从对方的军事综合作战力来看,诸葛亮此举有点小题大作。在第八十五回中,孟获因受魏官诰赏赐的诱惑,起兵十万攻打益州等四郡。诸葛亮仅用派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作疑兵的雕虫小技就使得蛮兵不敢进从而不足忧,蛮兵的综合作战能力尤其是谋略战斗力可见一斑,这在以后的“七擒孟获”中既无谋又相互猜忌蛮军众将士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愈发明显。因此此等无用之将、乌合之众不足为患,要取时只需趁其进犯时取,无需劳师动众亲入其穴。
1.2 再次,从南中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状况看,诸葛亮此举收效甚微。[2]58据书中描述,南中地区穷山恶水,自然条件十分险恶,在这种环境中,粮食的产量自然远不能与荆州等产粮区相比。加上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几乎与世隔绝,生产力极其落后,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及时的运用到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导致当地人民极其贫穷,文明程度不高,连诸葛亮自己也说:“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因此,既使蜀军占领此地,但由于上述诸因素,此地成为蜀军力扶汉室江山过程中的军需资源供应地的希望亦微乎其微。蜀军此次出师,得到的好处不多,却因离大本营远征倒浪费了不少宝贵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是很值得惋惜的。因为蜀国虽占据富庶的天府之国但因其起步晚,地盘小,有连年征战,粮食一直是很紧张的,在后文中,诸葛亮七出岐山中缺粮问题并非都是李严办事不力造成的,而是国力如此。此次因为一次决策失误而浪费这么多财物确实可惋。
1.3 从整个格局来看,魏蜀吴三足鼎立,三方暂时谁也消灭不了谁。但是单从“七擒孟获”前的情况来看形势是有利于蜀国的。一方面蜀因诸葛亮的计谋而退五路敌兵,又通过邓芝与吴通好,共谋曹魏,这些都大大增强了蜀国军民的信心,使他们在心理上占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在徐盛牵制一部分魏军的同时,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形势可以说一片大好。这时,即使雍闿结连蛮王孟获侵掠四郡又如何,前面已经谈过,此等无用之将只需于战场相遇之时取之,况五路敌兵已退,正好腾出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的关兴、张苞二将,让他们去应对蛮兵即可,而诸葛亮却在这样好的形势下,让赵云回军放弃唾手可得的长安,很是可惜。试想,如果赵云打下长安,再乘胜攻克其周围郡县,这些地方与成都成掎角之势,则匡扶汉室有望矣,何愁蜀国弹丸之地没有前途。而诸葛亮却于这时因兴兵平蛮,让赵云回军,确实是他的失策。
2.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访贤问能,培养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足智多谋。自卧龙岗追随刘备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殚精竭力,鞠躬精粹,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2.1 也许是由于他那非凡的才能,再加上报恩心切,他“…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及我尽心也”[3]638而事事亲力亲为,这严重的妨碍了其他成员的正常活动,使他们没有机会参与政事的决断,从而不能在点点滴滴的日常事务中锻炼、成长。长此以往,这些自知才能不如诸葛亮的人很容易丧失积极参政的勇气,养成不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一旦遇到战事,他们往往习惯于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丞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统观整个“擒孟获”过程,我们发现诸葛亮绝对是唯一的导演,他运筹帷幄,其他人尽围着他转,服从他的命令,很少出现统帅和众谋士、将领齐聚一堂、共商战事的场面。咋一看,很好呀,这说明帅将各司其职,团结有序。但从长远看,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军甚至一国的大梁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能说不危险吗,诸葛军师万一哪天不在了怎么办,那岂不军中、国中大乱了。
2.2 像孟获这种只有蛮力而少计谋的将领,根本无法与诸葛亮匹敌,诸葛亮自己也说:“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4]536此次他率军亲征,无疑正是训练谋士、将领的大好时机,然而观整个出征阵容,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几个新面孔:赵云、魏延是众所周知的大将,王平、张翼两位副将也都曾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先锋关索亦还是半路遇上的。这说明此时的诸葛亮只是一心求胜,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选拔、培养人才,并给这些人以机会,是他们得以在实战中锻炼成长,以接替老一代复兴汉室,重整山河。另外,他也没有四处或者通过他人访贤问能,相反他一到南蛮就开战,评定之后就开拔回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南蛮众英雄的命运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等到了伯乐,而伯乐却没有时间结识他们,以至于他们身老家中,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甚是可惜。而奸雄曹操则不然,他每到一地都访贤问能,招揽人才,以致他的部下人才济济。正是由于位极人臣的诸葛亮疏于培养人才,访贤问能,所以蜀汉政权到了后期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就不足为奇了。从此点看,诸葛亮不如曹操。
3.恃才自负让军民付出昂贵代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才能经过罗氏的加工有时竟到了出神入化犹如神助的地步,他的才智即使他的对手也不得不佩服。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天即“造”箭十万支,令周瑜大发感慨:“既生瑜,何生亮”。他巧设空城计,使疑兵尽退,使得司马懿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等等。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欲状诸葛之智而近妖。”
在“七擒孟获”的四回中,诸葛亮亦坚持了他的老方针:智取而非一味的使用武力。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民伤亡、财物损失,但是由于诸葛亮的恃才自负还是让蜀军、当地军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小说在“七擒孟获”之前,就分别借诸葛亮、马谡之口强调了此次出兵需用“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后文的智擒孟获造势。如孔明曰:“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5]529马谡曰:“…夫用兵之道:攻心用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6]532
于是下文就开始了“斗智战”七擒孟获。便面上看每次都很顺利,并且最终结局皆大欢喜: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顺,蜀军班师回朝。殊不知,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自然环境的险恶,远离故国,蜀军付出了多惨重的代价。如马岱率领运粮药的三千军渡泸水,因不知夏日白天泸水毒气蒸发,因裸衣渡水中毒而死者千余。第七次擒孟获时,魏延、赵云同领的一支军队攻打三江城时遭遇毒箭,但凡中箭者,皮肉皆烂,现五脏而死。南蛮驱虎豹上阵,蜀兵亦死了不少。此外,战争必然会伤及百姓。因此可以说,蜀军平定南蛮的胜利是用军民的生命铺出来的。
在此过程中,蜀军、当地居民本可以不用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的。这一切都取决于这场战斗的操纵者——诸葛亮,诸葛亮一向以谋略著称,这次他同样用计谋取胜。在第一次擒孟获之前,他的“抓即有目的地放”的计策就已见效了——很多人感恩戴德,心中的天平渐渐向蜀倾斜,后来二擒孟获后的董荼那、阿会喃如此,四擒孟获后的杨锋亦如此。洞主尚且如此,那些深受活命之恩的蛮兵们自不用说。可以说此时诸葛亮已很大程度上达到了除平定南蛮的另一个目的:让蛮人心服口服,永不反叛。,因为当时孟获虽然仍冠以王的称号,但早已没有了“王”的威风了,这时的他只是借助往昔的威风及交情在和诸葛亮斗,已是余波而不是主流了,因此,擒住孟获随即再放大可以到此为止,以减少伤忙与财物消耗。如果说前几次放孟获是明智之举的话,那么第四回之后的则有点像两小儿游戏了:一个恃勇不服,另一个则恃智竭力让其服。
恃才自负,在本可以结束的时候一味地想征服一个已没有多大价值的人,从而让军民付出了比原来要多得多的代价,这的确是诸葛亮的不足之处。
结语
正因为诸葛亮的决策失误、不善于用人和恃才傲物才使得在七擒孟获之时浪费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使收复汉中失去了有利的时机。在这里诸葛亮形象的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鲁迅先生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7]104然而这一批评却是不全面的。罗贯中先生虽然大力赞扬诸葛亮,但他在写这一人物时仍然让他有些瑕疵,而使其更近真实。
[1] 袁思强.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J】.文学教育,2007(9):78—81.
[2] 李润芳.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J】.池州学院学报,2010(4):57—59.
[3] [4][5][6]钟宇 辑.三国演义:名家汇评本(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Discuss the Image of Zhugeliang in the Seven Catch of Menghuo
LI Shu-yang QI Fei
(Department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er,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
fromthe knowledgeable wonderful foresight loyal painstakingand considerate image ofzhugeliangappeared inRomance ofthe Three Kingdomsofluoguanzhong,he was considered as a god in the heart of common people.But this perfect image which combined loyal and wisdom is still in question.This article is tryingtostart fromthe episode of“seven catch ofMenghuo”todiscuss the other side ofthis image.
The Romance ofThree Kingdoms;Zhu Geliang;the image;MengHuo
F11
A
1671-5004(2011) 03-0068-02
2011-5-4
李淑扬(1984—),女,河南省滑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本科生。
齐 菲(1991—),女,河南省确山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