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

2011-08-15张岭泉李红霞张学东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城中村变迁策划

张岭泉,李红霞,张学东

(1.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石家庄学院 政法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

张岭泉1,李红霞1,张学东2

(1.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石家庄学院 政法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从社会策划模式视角分析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整合面临着非认同化归属问题、非熟知化交际问题、非协调化治理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社区发展,而且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重构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在理念方面,遵循发展规律,理性策划社区整合;在目标方面,监控引导未来,灵活促进社区变迁;在组织方面,自上而下实施,动员社区广泛参与。

城中村改造;社区整合;社会策划模式

城市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特别是城中村改造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现象,既涉及城市物理空间格局的变迁,又涉及城市社会空间布局的调整。近几年,全国各个城市都开展了规模不同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在推进城中村改造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物理建筑空间变化或由此引发的经济利益配给问题,而较少地关注社会空间尤其是社区层面的变化。因此,研究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

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主要涉及城中村改造和社区整合两部分。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利益分割论,即主要探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经济利益均衡机制;[1]关系重组论,即主要探讨社会关系与共同体网络资源的组织协调;[2][3]制度变迁论,即主要探讨城中村经济与社会管理制度变化的问题。[4]这些研究往往侧重城中村改造的一个方面,缺乏综合分析与微观细致分析。

社区整合主要是指某地域范围内具体的人际或群体联结方式,[5]构筑该区域范围内良好状态的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促成社会整合的实现。关于社区整合的研究文献,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社会变迁角度看,分为先发转型论与后发转型论,前者强调当前社区发展必须整合地域性与脱域型双重因素,后者认为现代社区整合的基础为法人团体 (职业团体),通过社会基层组织的自治,来调整政府与民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整合的转型;[6]另一方面从影响受体角度看,分为社会大众论与独特群体论,前者认为地域型社区整合面临着多重问题,地域型社区整合逐渐让位于脱域型社区整合 (职业团体或称法人团体),后者认为在一些少数种族群体居住的地方或是移民聚集区,当地邻里关系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社区整合程度较高。这些研究缺乏对城中村改造的直接研究,也缺乏微观、中观与宏观的系统分析。

社会策划模式 (Social Planning App roach),又称社区计划模式或社会计划模式,是由杰克·罗斯曼 (Jack Rothman)划分的社区工作的三大实务模式之一,强调通过运用知识、价值与理论修正制度性实践。即依靠一种实际的、理性的途径解决问题,并假设精思熟虑的人们将能够回应争执。[7](P136)它基于社会变迁是一个理性过程的基本假设,[8](P123)重点解决社区内有关青少年违法、住房、精神健康等实质性问题。该模式认为,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下,社区变迁进程中面临各种问题,需要接受训练有素、高技术水准的策划者给予帮助,由他们引导复杂变迁进程。[9](P230)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计划性变迁表现重要行动之一,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是变迁进程中实质性问题,该问题与社区息息相关。因此,从社会策划模式视角分析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困境

当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整合面临重重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制约了社区发展,而且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社区整合涉及居民个体、人际关系与整体利益等微观、中观与宏观领域。城中村改造引发的社区整合问题具体如下。

(一)非认同化归属问题

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对社区的归属,居民认同、归属社区是居民个体对社区情感的集中表现之一,孕育着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社区整合提供必备条件。就居民个体而言,特别是对于长期居住于城中村的居民,他们不仅对城中村生活产生依恋,而且对城中村区域的一草一木产生情感,这些依恋与情感促成了强烈的认同,进而升华为对城中村社区的归属。城中村改造无疑破坏了原有生活与社区景观,也就影响了居民个体对原有社区的认同,甚至这种认同逐渐消失,以至于社区归属出现危机。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应对居民个体的归属危机,培植居民新的认同,培育居民对改造后的社区的新的归属感。

(二)非熟知化交际问题

在城中村生活的居民结成了较为熟识的人际关系,社区也就是中国式 “熟人小社会”。但是,这种 “熟人小社会”的人际关系因城中村改造而发生变化,最为直接的是原有居住交往空间格局的变化,由原来城中村平房式平面交往格局转变为楼房式立体交往格局,城中村居民邻里关系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在改造过程中居民之间由改造引发的各种纷争逐渐增多,原有居民邻里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此外,改造后的社区新进居民与原有居民之间也将面临适应性人际交往问题。城中村改造导致社区居民人际交往的非熟识化,人际障碍成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影响社区整合。

(三)非协调化治理问题

城中村改造涉及利益分配问题,需要社区整体治理协调,社区整体治理协调有序是实现社区整合的重要体现,治理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善治,甚至可以说社区善治就是社区整合,社区治理同样涉及政治、经济与社会三方利益,三方利益协调一致才能实现善治。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居民在拆迁补偿标准与期限上经常与村委会、开发商发生争执,村委会经常与开发商联合,这反映出居民利益、开发商利益或村委会利益尚未协调一致。改造后新建小区的治理主体是由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 (居民)等组成,与过去治理主体不同,过去主要是村委会或居委会治理。由于过去管理模式惯性思维,新建小区居委会也只是注重管理,轻视服务,物业公司也是忙着收缴物业费,注重管理力度,而轻视服务质量。这些导致社区整体治理失调。

上述三个问题是当前城中村改造中社区整合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社区地域范围内无论是居民个体、居民之间还是社区整体,都引发了大大小小的危机,这些危机使得被改造的城中村社区未达致良好状态,社会整合也就难以实现。但是,城中村改造过程本身即为人们理性地推进城市变迁的过程,社区整合问题需要人们进一步理性地策划解决。

三、社会策划模式视角下社区整合的重构

社区整合模式强调理性地促进社区变迁,城中村改造中引发的社区整合问题,是由于在促进社区变迁过程中理性策划不完善导致的。在当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物理空间改变,忽视社会空间安排;注重经济效益增多,忽视社会权益保护;注重潮流趋势跟踪,忽视与地方实际结合,而且社区整合是社区深层次的综合变迁的结果,城中村改造往往是注重社区外在表层景观的变化。因此,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虽然在城市社区变迁过程中早已出现过关于“社区消亡”与 “社区幸存”的争论,[10](P126-130)但是在中国城市变迁过程中“社区消亡”也成为部分城市社区发展的路径,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问题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已经批判这种 “社区消亡”之势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这种“社区消亡”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单向线性发展思维的体现,这种发展是片面的、不可持续的。与之相反,社会策划模式认为,发展不是自然和谐论,也不是竞争进化论,而是一种有规划、有组织的社会发展,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研究认识,掌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然后统一计划、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11](P100)

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策略是收集事实和采取逻辑性的步骤,设计出理性和可行的合适的服务方案,它的三个特点是理性化、自上而下的改变、控制及指导未来。[12](P172-174)城中村改造中社区整合的重构需要采取基本策略原则,依照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理性地、有步骤地重构社区整合,实现社区发展。具体的重构措施包括理念、目标与组织等三个方面。

(一)在理念方面,遵循发展规律,理性策划社区整合

社会策划模式的核心特征是理性策划,这种策划前提条件是符合并把握发展规律。在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时,针对社区整合问题,从策划理念上,以社区发展为导向,理性设计城中村改造中社区整合的方案,全面介入社区居民个体、群体与整体等三方面困境,改变过去片面发展的观念,注重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影响,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注重社区区域特色与发展潮流的协调统一。在居民个体层面,基于居民的需要,延续社区过去良好生活习俗,促进居民的社区认同延续,同时对新建社区生活方式、便利设施等进行广泛宣传,进而创建新建社区的认同,再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在居民关系层面,营造多元的社区交往空间,依托各种社区组织,开展多元的社区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实现人际之间良性互动,改善人际关系。在社区整体治理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社区层面的定位,保护三方合法权益,创建三方对话合作平台机制,促进三方互利共赢,实现社区治理有序推进。

(二)在目标方面,监控引导未来,灵活促进社区变迁

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预测,但不能确定,社会策划模式认为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及时地监控与引导,促进社区合理地变迁。在目标方面,针对城中村改造的社区整合问题,监控与引导社区整合的未来发展变化,并采取灵活措施及时应对可能的问题,顺利实现社区良性变迁。城中村改造的初衷也是为促进社区良性变迁,而社区整合问题的出现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非预料结果。社会策划模式视角给予人们一种监控性反思能力,监控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非预料结果,并在社区整合方案中增加非预料结果处理措施,积极灵活干预,确保社区沿着良性轨迹发展。因此,在策划社区整合方案时,多方位收集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微观居民个体、中观群体关系以及宏观社区治理制度等各种信息,这些为制定决策提供便利条件,在方案决定时,保证其开放性。一方面包容多元措施,另一方面制定应急措施,处理非预料结果,规避总体目标的不偏离,确保社区良性变迁。

(三)在组织方面,自上而下实施,动员社区广泛参与

通过专家上层决策,动员下层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社会策划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在组织过程上,从上层到下层针对城中村改造中社区整合这一实质性问题的解决,齐心协力,联合行动,能够有效地完成社区整合的任务。上层专家具备社区发展的科学知识,能够理性地规划社区发展的方案,他们结合社区实际与发展方向,从较高层次全面分析社区整合问题的结症,并科学合理地制定解决方案。同时,方案实施需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而且在方案制定初始就需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这样才能充分地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在动员参与过程中,需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并能够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因此,上层决策需要联系下层参与。社区整合本身涉及居民切身利益,上层决策形成的方案需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个体、群体与整体等利益取向与定位,在组织社区活动时,使社区居民获得认同增强、人际改善、治理公平的经历体验。

[1]郭松海,张淑琴.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沿地带——改造“城中村”[J].东岳论丛,2005(4):161-163.

[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3]马 航.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J].城市规划,2007(1):26-32.

[4]刘金海.城中村改造的四大转变及相关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2007(6):15-22.

[5]沈 毅.社会整合与社区整合 [J].天府新论,2007(4):98-101.

[6]冯 钢.整合与链合——法人团体在当代社区发展中的地位 [J].社会学研究,2002(4):7-14.

[7]Rosalie Ambrosino et al.SocialW ork And SocialW elfare:An Introduction 5 th[M].Belmont,CA:B rooks/Co le,2005.

[8]M aryW irtzM acht,Jean k.Quan.SocialW ork:An Introduction[M].Colum bus:Bell&HowellCompany,1986.

[9]CharlesH.Zasteow.The Practice O f SocialW ork:App lications O f Generalist And A dvanced Content 7 th[M].Pacific Grove,CA:B rooks/Co le,2003.

[10]蔡 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角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11]徐永祥.社区工作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甘炳光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 [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C916

A

1008-6471(2011)01-0109-03

2010-12-24

本文系 2010年度保定市社科基金项目 “城市改造中社区整合机制研究”(编号:201002007)的研究成果。

张岭泉 (1966-),男,河北高阳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老龄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城中村变迁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