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2011-08-15马天龙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体育

马天龙,齐 林,赵 禹

(河北大学 体育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2)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马天龙,齐 林,赵 禹

(河北大学 体育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2)

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是当前体育教学中积极倡导的一种科学理念。如何在科学合理地贯彻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础上融入人文教育,更好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身体健康,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致力探索体育如何能够更好地创造一些激荡心智、沐浴灵府、彰显个性的活动,关照学生心灵成长,使他们提高人文素养,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弘扬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来审视现行的体育教学改革,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校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转入社会体育的拐点,是形成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人文教育理念,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探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厘清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

邬大光教授提出:我国高校目前几乎都是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而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变综合了,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是否变综合了。而作为公共课的高校体育教学又该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才能更加适应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节奏,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观实现了由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由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多元性。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体育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体育观的转变导致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转变,教学目的从单一的增强学生体质扩展到以此为基础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教学任务从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扩展到在此基础上发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通过体育教学,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

体育教学目标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体育教学目标应该能够激发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更多的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而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更多的强调“健康第一”,提倡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素质教育”。

(三)体育教学任务的转变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学,是一种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有选择地进行传授,使人类的文化绵延不断地传递与发展。人才的培养,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来实现,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多数高校打破了传统僵化的课程结构,趋向于开放。课程形式丰富多彩,有选修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尤其一些拓展项目如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形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健美、瑜伽、跆拳道、轮滑、摔跤、攀岩、定向越野等更多地完善了高校体育教学任务。

(四)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地位的转变

素质教育强调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师生间的平等,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和发展的全面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创造性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水平、能力,尤其决定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师的责任感、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水平、教育知识与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同样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学生“三自主”选课、教师导师型授课。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 “主导作用”的关系进一步融洽协调。

(五)评价体系的转变

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健康第一”思想及“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更多地注重科学化、人性化。对教师评价要注重过程,讲究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一改过去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历程、提高幅度,使课程评价更加理性、客观、公正。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理论课的建设与教学不足

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教材单一,理论课安排较少,轻视理论知识的现象还相当严重。部分体育教师,尤其是一些专业技术水平强的教师,因其大多数从专业队退役,在指导思想上缺乏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不注重知识的更新积累,结果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认识体育的多元价值,从而难于提高人文素养。

(二)不能很好地遵循教学原则、倡导有效教学

教学原则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目前很多高校紧跟社会潮流设置体育课程项目,尽力追求多样化,但在教学原则的确定与选择上缺少深入的研究,从而难以进行有效教学,影响实际教育效果。同时,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教学原则,就匆忙教学,因此在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上显得捉襟见肘。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不清

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方法,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许多教师既不善于处理教材的系统性与讲授的重点,也不能深入浅出表达深度理论、复杂技术动作,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吸引学生同步思维。尤其在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其它课程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体育教学却仍停留在原始阶段,实践课的教法也限于讲解与示范、完整与分解、重复练习与游戏、比赛等,一些新的教学法如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还是缺乏存在的土壤。

(四)教学过程死板,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教育媒体为中介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已经有所成效,但仍然存在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片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刺激学生体质增长等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过程还局限于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常规教学,甚至在时间上都规定的很死。由于教学工作量、评价体系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创新很难。正如邬大光教授所说:“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沿袭历史的一种惯性,在这种沿袭中,我们还可能丢掉了某些传统。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识比较缺乏,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

(五)教材选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不尽人意

当前体育教材单一,选择的范围小,体育人文理论体系不完整、不缜密;有的内容陈旧、与教学实践脱节,甚至存在概念体系混乱,国外教材选用也较少。课程设置不尽人意,在我国专业课程计划的选修课比例一般都不会超过 35%,更何况在高校处于尴尬境地的体育教学。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照本宣科满堂灌、离题太远满堂跑火车的大有人在;课堂表现力不足,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的教师也比比皆是。加上体育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自身沉淀和增加教学经验的积累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这些不利于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性发展,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状况堪忧。

(六)考核评价与课外安排不够完善

在考核与评价方面,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的现象。实际的考评体系依然偏于单一,基本上还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再现体育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术,或者按一定标准统一达标。目前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采用以运动技能评价为主,从出勤率、态度、技术、理论及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意识、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和评定。尤其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还不能量化。对于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仍然是结果占主要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外活动中,许多高校在评估期间加大课外活动的安排力度,但没有形成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三、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力度,深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

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教学,通过“滴灌式”理论教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人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重视个体发展,开展生动的、活泼的、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体验,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人格养成。体育教学要由重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变,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教学原则,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体系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工作者总结教师长期的成功经验而制定的。正确的教学原则,符合教学规律,但不是规律本身,而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在“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跨越“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这一道门槛,重新认识体育学科,对体育教学的实质进行分类,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构成全新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要让体育教学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既有技术学习,也有理论学习。学生对体育课的自主学习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三)改革教学方法,倡导探究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感、色彩等优势,可以使理论课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使实践课的示范更加连续、标准和形象。大力推广应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方法,如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教学法、因材施教的程序教学法、运动处方法、情景教学法和声像教学法等等。要适应世界潮流,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从重教到重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性教学,运用高新科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法无定法,有法而无法。没有一种适应各种情况的最优教学方法,只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率。

(四)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创建体育教学平台

将研究性学习这一理念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目的就是创建以“健康第一”、“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新型体育教学体系。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是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要注重学生情感优先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多种收获与体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过程,优先创建教学平台,创建面向全校为公共平台的课程,创建融入其他专业为基础平台的体育课程。设立体育教学课程组,由课程组负责平台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管理,按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平台课程由最好的教师来执教。

(五)注重教材选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建设尚需完善,要选用高质量的国家统编教材,提高体育教学整体水平。高校在修订教学内容时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应淡化竞技,重视对学生身心、个性发展的影响。可以增加健身体育、传统体育、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等体现兴趣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要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教学,增加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养生保健学、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必修与选修界限,必修中有选修,选修中有必修。打破主修与辅修界限,主修当中有辅修,辅修当中有主修。教学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学院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达标标准,促进教师多学习一些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多方努力,真正形成教学型、训练型、科研型队伍结构。

(六)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课外文化活动

教学评价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管理评价以及课程评价五个维度,并且每个维度又根据要求划分出不同的层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内容与要求应各有不同。同时,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还应具有延续性,以实现评价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大力支持、完善体育社团的活动。多开展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譬如冬季长跑、校园定向越野等。

[1]覃少菊.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4):110-114.

[2]高卫哲,赵振波.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原因及对策 [J].中国成人教育,2007(9):76-77.

[3]蒋思庆.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性 [J].中国校外教育,2009(5):145.

G807

A

1008-6471(2011)01-0078-03

2011-01-10

本文为河北大学第六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号:JX06-75)的部分研究成果。

马天龙 (1974—),男,河北张北人,河北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