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观念探略
2011-08-15秦双兰
秦双兰
(河北大学 体育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近代体育观念探略
秦双兰
(河北大学 体育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代体育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移植、嫁接西方体育的成果而形成的。其阐述的自强民族信心观念、群育观念、培养正当娱乐责任观念,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属性,又反映出体育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中国;近代;体育观念
近代体育是西方体育渐次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体育仁人志士在传统体育基础上成功移植、嫁接欧美发达体育而形成的,时称“新体育”,以区与传统之别。上海商务印书馆及时出版了关于 “新体育”的《体育原理》、《体育行政》、《青年体育》、《运动学》等在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容含国际最新科学动态的系列书籍。这批书籍无论从出版社还是作者都具有较高的社会权威性,可以说,成型于此时期的体育就是当代体育的最早雏形。
民族危亡之际发展的近代体育,被赋予了很多精神层面的“载道”阐释。透过 20世纪 30年代体育初具雏形时期体育专业书籍的描述,审视给予民族高度的“新体育”,其透露出的自强民族信心观念、群育观念、培养正当娱乐责任观念,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属性,又反映出体育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
一、自强民族信心观念
翻开中国近代史,战争频仍,国家积贫积弱。传统体育代表项目——武术受到很大冲击。如《沧县县志》记载: “欧美火器东来斯术遭极大之挫折,几若赘流。”[1](P1263)冷兵器时代结束,西方火器的先进,在近代一次又一次地挫伤国民的自信心。随着西方体育的渐次引进开展,国际交流层面的 “远东运动会及世界运动会产生,始觉吾国运动成绩,远逊他国”,[2](P1)使国民自信如雪上加霜。
体育“远逊他国”,远非现在心态理解的 “重在参与”、“重要的不是获胜而是参加”这么简单。因为近代国际体育赛事的交流,国人看重的不仅仅是体育技术层面的较量与获胜,更重要的是致力于寻找摘掉“东亚病夫”这顶帽子的突破口,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身体和精神上都获得快慰。体育被赋予特别意义,这或许就是近代体育改良的最主要原因。
“吾人察知西人健壮之由于注重体育也,于是亦群起效之”。[4](P1)“亦群起效之”,是认识到西人因重视体育而强壮。抛开人种差异不说,参加远东运动会后,更是感受到日本因重视体育逐渐强盛而为亚洲之首。
自强、自信成为我们赋予体育的首要内涵,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以期改善“学校视运动为随意功课。跑之迟速,跳之远近,漠不介意”[2](P1)的现状。因为改善学生身体,就是改善未来国家的命运。正所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以体育强种强国,应和了近代社会心态,于是体育开始广为接受和传播。“一般人对于体育亦渐知重视,新闻纸幣每特辟体育一栏专载运动竞技消息。教育行政当局方面,关于体育上之建设,亦时有所闻,我国教育上一种进步气象也”。[3](P2)一般人开始重视体育,说明了社会以体育求自强的趋同心理;新闻界开始宣传体育,说明体育需要进一步深入民心;教育行政当局开始建设体育,说明政府也关注体育发展。全社会倾力之结果必定如宋君复先生所言:“近数年来,我国体育发达甚速,非特学校有运动之设施,工商团体机关之组织运动队者,亦比比皆是。各地竞设公共运动场,个人也多有捐款奖励体育之举。田径赛、球类、竞技等各地风行。虽尚有不及人处,然就足球而论,称雄亚东者已历十数年。就篮球而论,胜国外者也常有所闻。夫素以东亚病夫著名之中国,始而仿效,继而追随,近且与东西洋驰骋争雄忆昔顾今,进步之速,实为惊人。”[4](P1)
体育从开始的引进效仿,到凝聚民心,到称雄东亚,国民的自信心终于以体育为突破口,实现了腰杆直立的挺拔。虽然“尚有不及人处”,“然就足球而论,称雄亚东者已历十数年”,“就篮球而论,胜国外者也常有所闻”。这就已经足慰国人自信心。毕竟,我们不再是 “东亚病夫”似的弱不堪击。这时的体育作为集聚民族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身体对抗的胜利可以获得精神快慰,振奋民族情绪;二是通过技术较量的胜利,可使国人清醒,只要变革维新,我们依然能做强者。
体育在近代成为强盛国家、拯救民族灵魂的最直接有效的工具。
二、群育观念
民族自信心理需求,促进了近代体育全面社会化普及。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在推广体育的同时,又凸显了近代体育的群育价值。
在近代农村,农民在农闲季节进行有组织、有教授的系统武术习练,既为保家卫国,也为强健身体。如“冬令农事已毕,各村延请技师练习拳棒刀枪艺术”;[1](P128)“各乡多有武术会,于冬季演习刀枪剑戟、拳术”,[1](P558)“我国武术分南北两派,在南者曰武当;在北者曰少林。入手虽有不同,而能捍卫社稷强健身体则一也”。[1](P433)“各村延请技师练习拳棒刀枪艺术”,说明武术是有组织、有教授的集体体育活动。往往选择在 “冬令农事已毕”的长时间内进行,能够使武术的教授、学习具有系统的递进。所言 “南武当”、“北少林”之分派,其 “入手虽有不同,而能捍卫社稷强健身体则一也”则是强调运动的实效性。因此,近代农村形成“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无武术组织”[6]的广博开展局面。
政府层面也支持民众体育开展。“民十九年,省令各县提倡农村娱乐”。[1](P982)可见政府也开始关注农村体育。就健身而言,武术与篮球、排球等西方体育项目一样都能达到目的。但在农村,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开展因需要场地、器材,反不如武术就地取材便利。农村以质朴的方式传承着被赋予强身健体新内涵的传统体育。这不仅是体育的群育,也是传统文化的群育。
近代学校也很重视体育。教育部规定体育为学校必修课程,而且对于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阶段,其体育内容和目标也体现年龄特点差异,充分体现学校是引领体育科学发展的先驱。认识到学生实际年龄、解剖年龄、生理年龄之间的差异,倡导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安排运动;对于体育课教授内容,倡导“不应该采取一致的材料,应该注意到儿童个别间的差异,支配相异的教材”,[3](P103)“教学内容的本身应该包含着极大的伸缩性,以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3](P103)等等观点,不一而足。在近代,能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个性差异,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支配相异的教材”,说明近代学校体育已经非常关注学生的群育效果。
不仅农村、学校重视体育,连“工商团体机关之组织运动队者,亦比比皆是”。[4](P1)这足以说明,在近代,体育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体育群育追求强民、强国、复兴民族的梦想成为体育大力发展的精神支撑。近代体育非常注重体育的群育效果,而非个别选手培训。“训练选手,果有教育上相当之价值,惟其最后之目标,仍在普及,不过藉此以鼓励团体之兴趣,并为大众之模范。故选手训练为普及体育之一种方法,而非最后之目的”。[2](P22)可见体育之群育,抑或说普及,既是近代体育的中心,也是近代体育的重心。
三、正当娱乐责任观念
无论自强民族信心还是进行社会化群育,体育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这是近代体育的核心观念,即“体育是教育的一种”。既然是教育工具,其任务就是育人。体育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以肢体活动宣泄情感,涵养道德,社会化人的关系,所以近代体育理念提出体育应该承担培养正当娱乐的责任。
近代工业革命的冲击,使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突变,增加了因休闲时间突增带来的诸多不适。若不正确引导,不良娱乐就会像传染病一样残害社会,妨碍青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方万邦先生倡导“体育对于休闲活动,当然必须负起更重大的责任”。[3](P226)“体育对于休闲活动”要负起重大责任,既是思想层面对休闲时间的健康引导,也是民族生存质量提高的需要。保持几千年稳定形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突然产生转变,短期内若未有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健康模式,健康生活方式必然受到干扰。而“正当消遣没被人加以注意,所以酒、烟、赌、嫖等罪恶性娱乐自然普遍在社会里。这结果每断伤了个人的健康,破坏了家庭的幸福,促成了社会的堕落”。[1](P226)近代淫乱的社会现状弱化着纯朴的民风,而不正当娱乐更是造成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萎靡不振,形成民族“病夫”之态,缺乏朝气。国家希望何在?民族出路何在?因此,体育仁人志士提出“养成个人正当的娱乐态度和习惯,是体育不可推辞的必须负起的使命”。[3](P226)在近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似一把尖刀,割裂了社会疼痛的肌肤,昭示唯有如此才能改良社会风气的毒害。
传统观念中体育低贱、卑劣,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加上近代抽大烟、酗酒等不良陋习,已经使国民体质下降,近代急需以培养正当健身娱乐方式来改善国民生存现状,以求强民、强国、自强于世界之林。因此,近代体育及体育课程更多的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的训练能否使学生善用其休闲时间”,[3](P188)“运动上的优良运动道德是否会应用于教室和家庭中”,[3](P189)“我们对于体育的企求,是在它能使儿童们获得整个发展的机会,能使儿童们充分发展他们固有的能力,而成为健全的现代公民”;[3](P102)“所选内容应该注意到它的教育上的价值,因为体育的自身并不就是目的,而是工具,尤其是可以达到教育上种种目的的工具”;[3](P103)“现在体育的目的,不仅窄狭地训练身体,它也注重着精神的发展”,[3](P91)等等。这样的论述多而专,且系统成章,著书宣扬,足见近代体育关注身心建设的理想和决心。
人的成长过程系统漫长,孩童的天性活泼好动,利用体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体魄,培养优良道德,宣泄过剩精力确是最佳时期。体育运动的协作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体育比赛的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的法律约束意识;体育获胜的顽强拼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等等。系统接受这些良好教育的学生,走向社会就可以成为守法爱国的合格公民,其国家也必然文明发达。所以近代体育宣扬:“体育是以身体为工具来发展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的教育。”[3](P24)因此,近代体育敢为先而言:“体育对于休闲活动,当然必须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四、结语
近代体育因战争频仍,民族面临生存危亡,其发展被融入了深刻的“载道”阐释。体育是强种、强国的有效工具,是展示民族自信的重要窗口,我们从近代体育文献中处处可以领略这样的观念。近代体育是中西合璧的果实,体育仁人志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然后抱着爱国救民族之目的留学西洋,对体育进行移植、嫁接。经过悉心培育而成的“新体育”,其阐述的群育观念、培养正当娱乐责任观念与自强民族信心观念的融合,无处不在倡导由个体强到群体盛,民族才能自强自立于世界之林。近代体育文献强调的体育教育属性,为近代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1]黄成助 .中国方志丛书 [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金兆均 .体育行政 [M].上海:勤奋书局,1931.
[3]方万邦 .体育原理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4]宋君复 .体育原理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G812.9
A
1008-6471(2011)01-0070-02
2011-01-01
本文为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近代体育观念探研”(编号:201003042)研究成果。
秦双兰 (1969-),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