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1-08-15张继艳黎利辉
张继艳,黎利辉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广西 崇左 532200;
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广西 崇左 532200
“微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张继艳1,黎利辉2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广西 崇左 532200;
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广西 崇左 53220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博、手机、QQ、MSN等为代表的新的传播介质和工具对于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传播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论述了微传播时代的特征及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与建议。
微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大众除了受到传统传播方式影响外,正在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采用手机、IM工具、论坛、微博等先进技术介质向外界发布、接收、筛选、传播实时、互动、高效的信息。通过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情绪得以表达和宣泄,与传统教堂式、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相比,这种传播方式大众化、去中心化特征更加明显,我们称它为微传播[1]。2008年以来,随着Web2.0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 ,微博、维客、SNS、QQ、MSN、空间等新生传播力量的兴盛,中国步入了微传播时代。
一、微传播的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在新媒体基础上诞生的微传播集中了自我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一系列优势,相对比传统媒体来讲,显示出了自身鲜明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传播介质多样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网络以及相应技术已经融入到移动设备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可以实现像纸一样阅读舒适、超薄轻便、可弯曲、超低耗电的显示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网络技术融合,增加上网功能。未来的信息传播工具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手机和电子纸等,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宽。一方面,这样强大的信息传播使在校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速度和频率要比以前快;另一方面,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信息量,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与此同时,大学生为获得这些高新电子设备,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传播内容微型性
“进入‘微传播时代’,各类传播工具大量出现,各尽所能,与传统信息接收终端不同的是它们的体积大大缩小,携带和使用更加方便舒适。这些传播工具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传播受众的时空观”[1]61。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便捷,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欣赏和传播大篇幅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一句话新闻、话题图片或者是热门短视频都会在一时间成为大众往来传播的首选。因为内容的微小,在校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快速获取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量。而正是因为内容的微型化,一些复杂的事,可能表达不透彻,说理不充分,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多,甄别事物的能力不强,有时候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会对自己或者他人产生错误导向。
(三)传播速度快捷性
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传输文字、图像、声音的速度极快,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恰好满足网民及时了解新闻的基本需求。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简单的鼠标点击或手机按键来完成选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也及时满足了底层民众参与管理的需求。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于传播者而言可以瞬间传播大量信息,加速信息更新;对于接受者而言,信息异常丰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消化。信息传播快速化和海量化使得信息出现了“碎片”的现象,影响了网民对于整个新闻事件的深入了解和判断。而这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影响就是,无数的网站、微博、社会网络化服务点(SNS)的林立,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终端是一种直接对话的形式,一个方面可以做到信息的快速交换、有效共享,而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它的弊端所在,就是中间缺乏对信息的审核环节,使信息良莠不齐。同时,因为信息发布、传播速度快,这进而加大了学生甄别信息好坏的难度,而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四)传播模式多样性
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相应的技术手段能够使传播者与接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倾向,即一个中心点出现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又可以作为一个传播的中心点,又可以向下传播信息,这样使得信息无限蔓延,形成一种网状的、双向的传播模式。在“微传播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相比之前人们进行的传播活动,这样的传播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这样的传播模式使大学生们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实现微传播内容的“原创”,表达传播主体的诉求,而原来的主导信息不复存在,传播的阵地逐渐被微受众所掌握,表现出极大的群体的力量。同时,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望,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这必然会带来垃圾信息和过激言论的流行。对于大学生来讲,排除对自己无谓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二、消除微传播负面影响的举措
(一)打造微信息专栏
近年来,很多传统媒体也已经开始关注微传播。“比如杭州《今日早报》的‘城市 E家’栏目,通过建立读者QQ群,了解读者中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触角可以伸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完全改变了过去对新闻的定义”[2]70。有些卫视开通的城市早读报栏目,把报纸的相关内容剪辑下来,报读其中的重要内容,再由主持人来进行点评,从而使民众方便快捷地深入了解时事新闻。这些节目很受快节奏上班族的青睐。高校也可在学校网站、BBS和留言板上,专门开辟相关的专栏打造信息集散地,既能让学校领导、老师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动态,又能让学生群体看到学校领导、老师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二)设置平民记者
大众媒体对于微传播利用较多之处还有设立平民记者这一方法。平民记者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已渐成气候,加拿大平民记者数量已经达到12万之多。这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进行跟踪报道。高校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来设置一定的校园“平民记者”,让每个大学生都去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仔细分析重要事情的前因后果,积极参与群体的交流与反馈,促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建立专门舆情研究机构
微传播所传播的内容虽然微小,但是它的力量却不容小觑,它会把无数的小内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舆论信息,形成舆情,一些不良舆情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对于学校来讲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舆情,才能采取更好的防患于未然。据学者们研究,“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51。而舆情作为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是不能被直接测度的,需要收集相关的舆情信息,研究中间所含的舆情内容、指向和强度,从而达到服务于决策机构的目的。微传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微信息收集平台,调查发现学校自主成立的舆情监管机构存在着很多优势,比如,学校人员非常集中,整体素质较高,舆情调查容易开展与实施,整体科研实力较强,信息收集与研究分析之间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因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微传播舆情研究机构,实现对微传播信息内容的快速监管与引导,如成立研究中心、研究所,配备专职的微信息研究员;组织开展微信息内容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加强舆情收集报送工作和思想领域工作动态和意见建议的收集报送工作;着重进行舆情信息的分析研究,从而提出对策、建议,为高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咨询服务。
(四)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提升网络微信息监管的有效性
网络监管的核心是及时有效地实现网络信息的反馈,它包括定期反馈和随时反馈。“据了解,只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少量高校成立了国情研究中心、舆论研究所、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开展了各类舆情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外,大部分国内高校主要利用宣传部兼职工作人员进行舆情收集”[4]27。面对微传播带来的海量信息,仅仅依靠网络监管工作人员人工,远远达不到信息收集及时性、有效性的要求。高校还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通过软件来进行网络微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和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做好微信息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比如说,北大方正等公司开发研制的舆情系统,及时高效的提供了一整套网络信息收集 —分析 —服务技术手段,它包括智能页面获取、自动摘要、智能检索、聚类分析、自动分类以及统计报表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信息监管工作的效率。
(五)积极主动地加强正面引导
微传播时代,海量信息量蜂涌而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我们不要等问题出现后再来采取补救办法,要化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先做好相关引导工作,以便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如平时可以进行识别网络炒作等相关知识讲座,加强他们对负面信息影响的防御能力。当真正负面事件到来时,能够冷静思考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是否为恶意炒作?不至于轻易地受到不良信息地影响。比如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明星陪睡门”事件,学生就能够发现其实为恶意炒作,就不会将金钱的威力无限扩大化。可以对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专题教育,如腐败问题、民生问题、通货澎胀问题、大学性教育问题等。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对这些敏感问题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具备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极端的想法。避免学生因为一个瑕疵而否定整个“和氏壁”的价值。同时因为信息获取的便利,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当前发生的重大新闻,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比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内在QQ群、BBS、飞信等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将重大事情对学生的影响引入到可导、预期的范围之内。
微传播时代的行为,是一个个普通民众尤其是我们的大学生对他们所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展开保护的行为,是与那些违背基本价值、信念和准则作不妥协斗争的具体表现。在一个价值多元化、利益至上的时代,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境况,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由此可见,微传播时代不是小时代,恰是大时代。
[1]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2]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J].传媒,2009(8).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桑华.高校舆情研究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4).
A Study of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Micro-communication”Context
ZHANGJi-yan1,LI Li-hui2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ge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Guangxi 532200;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otionalities,Chongzuo Guangxi 532200
With the developing rapid of the Internet in recent years.The new media and tools of communication represented by micro blogging,mobile,QQ,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for people’s thoughts and actions today.The era of micro-propag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ised new issues.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ommunication age and its impacts to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posed the feasible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Micro-communication;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1
A
1673-8861(2011)02-0012-03
2011-03-18
张继艳(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立项项目(XYYB20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