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交礼仪教学探讨
2011-08-15刘俊
刘俊
(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交礼仪教学探讨
刘俊
(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高校也日益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很多高校开设有社交礼仪课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以建构主义作为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对社交礼仪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探索。
构建主义;社交礼仪;教学
当今社会人际间的交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范围不断拓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礼仪教育逐步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社交礼仪等礼仪类课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在相关专业开设有《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等礼仪类课程,并在全校开设《大学生社交礼仪》公选课,学生选课积极,学习的热情很高。2010年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把《社交礼仪》作为全校通识课程。社交礼仪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需要,甚至是限制了课程的发展。基于以上的现实,笔者对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建构主义是社交礼仪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本质上是对“人类如何获得知识”寻求解答,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进而发展了自身的认知结构。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转换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皮亚杰(J·Piaget)上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通过科恩伯格(O·Kernber)和斯滕伯格(R·J·Sternberg)等人的进一步研究逐步发展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始终有意识地、主动地与环境发生多向性交互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概括起来,理想的学习环境是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
“情境”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交际活动的较真实的场景和相应的交流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商活动。其中包括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等,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而又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指师生或生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解决相关问题,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意义即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事物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在社交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认知主体
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起辅助作用,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目标,注重塑造、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社交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社交礼仪知识,要求他们用礼仪规范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际意识,使社交礼仪的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广泛参与的活动。比如在公共礼仪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网络收集有关公共场所人们行为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判断行为的对与错;选择一些热门的话题,如“图书馆自习室里的情侣”、“电影院里的手机铃声”、“教室里的课桌文化”、“公共汽车上的老人”、“南京彭宇案”等等,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甚至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最后总结出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相比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把适合教学对象的活动与项目,适时适量地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够建构社交礼仪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主观因素的同时,还要尊重其个体差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为其提供更多的交流观点的机会,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如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与学院社团活动联系起来,举办“风采大赛”、“形象设计大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部分学生作为选手参与比赛,部分学生现场观摩学习,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特点,所有的学生都动员起来。
(二)以问题为中心,在情境下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收集资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在社交礼仪教学中,每堂课都围绕着一些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适当的学习任务的提出,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产生参与解决问题、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探求新知,从而开发其潜能。
如:讲授握手礼仪时,教师可以设置出三种不同的握手情境:
情境1:年轻男士(张先生)和年轻女士(李小姐)在社交场合初次见面。
情境2:职位低的年轻女士(李秘书)和职位高的年长男士(张总经理)在商务场合初次见面。
情境3:迎接客人与送别客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社交场合、商务场合、家庭三种不同场景的图片,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角色,体会不同情境下不同角色的心态。社交场合男士为了表示对女士的尊重,握手的决定权由女士掌握,男士不可贸然抢先伸手。而在工作场合,伸手先后是由职位的高低决定的,握手的主动权掌握在职位高者手中,而不再考虑女士优先。迎送客人时比较特殊,迎接客人时,主人应该先伸手,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客人告辞时,应由客人先伸手,主人不可抢先伸手,否则有逐客的嫌疑。这些情境的区别、角色的区别都导致了握手方式的不同。
(三)以协作学习为策略,强调师生、生生互动
社交礼仪知识的繁琐、难于穷举、识记困难、灵活运用等特点决定了传统课堂的“教者中心、知识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协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共同建构知识。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比如,在交谈礼仪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探望病人、到办公室拜访老师、日常同学之间、不太熟悉的异性朋友、到同学家拜访和同学父母的交谈等情境,每组3~5名同学,选择明确的交谈主题进行3分钟左右的交谈。学生自由组合,商讨交谈的内容和方式,现场模拟展示,学生观众自由点评,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轻松掌握了交谈的语言、主题的选择、交谈的方式,并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应变。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体参与要求全员参与,也要求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要从思维、情感、心理上参与。这样的主体参与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一方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调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展开。比如,在个人举止礼仪的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站姿、坐姿、走姿、蹲姿、表情、手势等内容,与个人表现联系密切。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外表更出众,自己的举止更优雅,更能成为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中笔者抓住这种心理和表现欲望,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按照 “讲授-示范-模仿-评判”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与互动。尤其突出模仿与评判环节,模仿是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具体落实举止礼仪规范;评判是各个小组的互判,目的是对学生举止礼仪质量的检验,以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各种举止礼仪。在各小组互判的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成为这一组的形象代言,参与举止礼仪课堂成果汇报展示。
(四)以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就是知识的传输过程,学习的过程仅仅是获取知识。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学应把知识置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理论把对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社交礼仪的教学改革中,也尤为突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求职礼仪教学中,教师先把相关教学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由一组学生扮演考官、求职者等不同的角色,表演情景剧,展现求职的各个环节;同时由部分有求职经历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从求职人员的着装、举止、求职信的准备、问题回答的技巧、求职后的等待等方面由事先准备的学生讲解,现场点评总结。在这样一系列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注: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教研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社交礼仪》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009)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黄亚兰.礼仪教学改革初探[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6).
[3]黄铮.关于高校礼仪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9,(8).
[4]胡波.互动教学模式在礼仪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