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结构优化中技术创新的探讨
——以泉州为例
2011-08-15张艳
张艳
(泉州师范学院 工商信息学院,福建 泉州36200)
服装产业结构优化中技术创新的探讨
——以泉州为例
张艳
(泉州师范学院 工商信息学院,福建 泉州36200)
泉州服装产业作为泉州市富有独特魅力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外在竞争加剧和内在产业发展亟需实现技术创新,如何实现服装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难题。本文基于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的问题,根据当前泉州服装产业的特点,提出一条适合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路。
泉州;服装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
一、引言
泉州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现已经发展为其第一大支柱产业,现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服装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星分散发展到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和“品牌经济”的跨越,[1]成为泉州地区最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的生产基地。据相关资料显示:泉州市目前有8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年产值超亿元的庞大服装企业,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4,出口值占全市出口商品总值的27.5%,产量占全省的70%,占全国的10%。[2]
以上论述是泉州服装业的基本面,其实也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与经济发达省份江浙和广东三省比较,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服装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机行业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行业中企业之间缺乏竞争合作机制,市场细分和差异性不强,企业之间更多是同质竞争,缺乏社会分工与协作;二是在泉州服装业中,整个行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服装企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2]。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泉州服装业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再加上国外各种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护措施和特殊的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给泉州服装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20%的泉州服装企业实行了“并”、“转”[3]。鉴于以上情况,如何实现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占据全球价值链上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一)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动力不够足
1.思维定式、路径依赖
泉州地区服装企业以来单加工和贴牌(OEM)生产为主,部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个别大型企业创立了自有品牌。多数企业带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受本企业资金等能力的限制,再加上怕自行建立品牌与营销渠道的高风险率与高失败率,不敢或没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或自行开拓营销渠道。从事加工制造环节,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订单,利润虽然低,但收益稳定。企业自身发展动力的有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泉州服装产业结构的优化。
2.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成本仍处较低水平
2011年3月20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口红利期”不会结束。“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约2500万人。其中,青年学生约有1400万,包括70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700万人的中专、技校、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其余的1000多万人,包括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但城镇每年实际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左右。尹蔚民还表示,大约还有近1000万人的就业城镇安排不了。此外,中国农村现在大约还有一亿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800万人。虽然从2010年开始部分地区出现了“用工慌”的情况,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就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相对一些国家还是低廉,仍然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主要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将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中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贸易是非常适合发展的产业之一。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动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缺乏知名品牌
虽然泉州服装企业已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2项、中国驰名商标32枚、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5枚和国际免检产品6件[3],但尚没有一个世界品牌服装,也缺乏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而且许多企业品牌竞争意识不强,太注重眼前利益而对品牌缺乏长远规划。泉州几个比较有名气的运动服装品牌市场定位几乎相同,品牌的文化内涵也比较肤浅、意蕴不够。缺乏自身差异化特色,形成一种同质化的竞争也是泉州服装品牌生产的一个特点。由于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企业很难在设计、销售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协调;同时,因利润率偏低导致资本积累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
(二)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
目前泉州市已形成从面料的抽丝、纺织、印染和辅料的拉链、纽扣、商标、缝纫线、电脑绣花、花边、织带等到服装生产、销售的基本产业链。但泉州高档服装面料、辅料发展相对滞后,在织物风格、手感、色差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面料对于服装设计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泉州服装生产依赖于高档面料的进口尤为明显。此外,由于服装业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在科研、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扶持也缺乏力度。
三、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方向
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由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构成。当生产规模和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必然要向资本和技术优势过渡,才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4]同样要实现服装产业结构优化,也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作者通过在泉州服装企业实地考察及参考国内外其他行业技术创新经验,根据服装产业发展特点,指出泉州服装产业在结构优化中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进一步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服装销售信息网;开发数字化服装设计;实行快速反应缝制系统和研发智能化裁剪系统技术。
(一)进一步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服装销售信息网
销售信息网络这几年在很多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服装信息销售网络也不例外,成了继产品质量、产量和成本等因素之后决定企业角逐市场实力的关键。泉州一些较大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如目前“七匹狼”、“劲霸”服装在全国分别拥有形象统一、规模经营的特许连锁专卖店近2000家。各个专卖店之间及企业之间都建立起网络信息。[3]然而据作者在泉州一些商场专柜调查还可以看到,泉州一些服装品牌的销售人员仍在采用传统的人工记账方式,来统计销售数据和顾客的反应信息,然后再通过传真或电话将这些数据报给分总部,分总部经过汇总、整理和分析之后再通过固定的系统将相关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报给集团总部,以支持总部制定产品生产和销售计划。这种传统的做法使得数据和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无法使总部做到对分机构进行实时和透明的管理。另外,由于商场专柜的销售人员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为顾客查询库存方面的信息,或面临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使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下降,让公司错失很多商机。所以泉州服装一些企业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计算机网络解决方案,既能帮助他们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增强实时获取数据的能力,又能缩短为顾客查询资料的时间,提高店内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的服装设计
泉州市一些服装企业还在运用以前的纯手动设计和制版,这虽然能降低一些成本,但时效性,快速反应能力较差,需要在数字化服装设计上下把功夫。所谓数字化服装设计,就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在服装设计环节中的实现,即在服装设计阶段进行数字化应用的过程。[5]数字化服装设计主要包括三维人体测量、数字化服装定制和虚拟试衣三个方面。
1.三维人体测量
人体是服装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之前先确定人体数据。泉州地区服装企业大多采用国标号型来设计,服装国标GB1335-97(97年发布实施)是现在全国通用的一个服装号型标准。由于地区不同人体特征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一些地区适用性较差。泉州服装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销售地区进行人体数据采集,运用这些采集的数据进行针对性服装结构设计,进而提高产品的设计首次成功率。人体三维测量技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获得大量线性及非线性人体数据,能够更加精确地获得数据,并具有可重复性。同时所测量的数据可以直接存入计算机,进而整合到服装CAD系统软件中,[5]这些数据设计人员可以直接使用,大大地提高设计产品的针对性同时减少试板次数。通过相关文献调查,这项技术在江浙和广东三省得到了很多企业的亲睐,弥补了国标中服装号型规格的局限性,提高了服装设计的合理性,而在泉州市服装企业鉴于资金和技术原因应用到此项技术不是很多。
数字化定制服装
数字化定制服装是通过三维人体测量获得三维尺寸或各户提供的服装规格输送给技术部CAD系统,有技术制版人员来制作样版。数字化定制服装是服装行业新的产业链模式或策略,主要包括大规模服装定制和量身定制。
大规模定制是利用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低单位成本和高效的优点,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大规模服装定制生产模式是指对定制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个别的大规模生产。[6]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出现是当今泉州服装市场动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企业生产需市场导向,今天的服装市场由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界限趋向模糊,随着进入WTO和配额的取消,全球是一个一体化的市场;全球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因而出现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全球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因而构成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市场;全球高档商品高品质产品短缺,因而出现高品质供需紧张的市场,再加上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总的说服装市场是一个很难预期、很难确定和动态多变的市场,能够应对它的只有企业实现大规模生产模式的转换,转到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上来。
量身定制是根据特定客户个体和个人偏好制定的服装。量身定制主要是用户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店或者虚拟裁缝店,以虚拟试衣技术为依据,完成对目标服装的选择,然后由后端系统对其所需要服装的号型进行解析,自动生产板型,通过网络发往远程加工点进行加工,最后送货到客户手中。量身定制适应规模相对较小的服装企业,因为量身定制相对大规模定制需资金小且资金流转也快,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泉州有很大一部分服装企业实力相对单薄,在服装结构优化中可以采用数字化的量身定制设计,是一条不错路子。
2.虚拟试衣
虚拟试衣技术是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一体,在虚拟的条件下,对服装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7]。虚拟试衣可以模拟样衣的整个制作过程,缩短新款服装设计时间,使服装生产之前即可进行三维外观和款式形态的浏览,从而大大减少成衣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同时,虚拟试衣为数字化服装定制过程中的下单定购提供了新途径,使用户可以在购买之前浏览自身穿着待购商品的视觉效果。对服装的生产商而言,服装设计、面料供给、生产制造方法及商品流通各个领域的业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将是在当今世界服装业取得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而在快速反应机制中,虚拟试衣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智能化自动裁剪系统
服装生产厂家在接到订单安排生产铺料前都要进行规划。一般是排料师傅根据自己积累的实际经验,确定一个分床方案,具体包括裁剪分几床进行,每一床铺多少层,每一层铺几个规格,每一规格铺几件等。由此可见,分床裁剪方案的重要性,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制作成本,而且还制约着最终产品的交货期。据笔者考察,泉州地区的一些中小服装生产厂家在给出裁剪方案时,要么过于依赖于排料师傅的实际工作经验,要么是由于粗糙的判断造成时间和资金上不必要的浪费。那么智能化自动裁剪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但智能化自动裁剪系统技术目前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还处于价格和技术上的垄断阶段。据于这种情况,我们政府和企业就有必要结合我国生产厂家裁剪方案的特点进行自主创新,在进行服装结构优化中来创新这项技术。
(四)模块式快速反应缝制系统
服装的生产过程是从面料投入开始的,经过打板、裁剪、缝制、整烫和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过程的。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服装企业要有效地组织生产,使服装生产工艺流程最短、时间最省,并且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要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每个服装企业都要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我国传统的服装生产过程中,服装产品的完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生产周期较长、款式品种少,只适用于大批量、少品种的服装生产。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的生产已经朝着服装产品多样、款式新颖和流行周期缩短的方向发展。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并实时控制生产质量是每个服装厂家要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缝制生产这一中间环节,若仍然依靠传统的生产模式,势必会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模块式快速反应缝制系统,是指从技术人员制好版送来的裁片开始,以较少的工位(一般10个左右工位)设置起来进行单件缝制的系统,每一个工位称为一个模块,通常由2~3台加工机台组成(根据服装款式、加工工序也有多至5~6台机),一个模块一个工人操作。[7]模块式生产具有很大的柔性,生产时工人的互助式生产得以充分发挥。它成为服装企业的缝制工艺实现柔性加工系统的基础,可以满足多品种、多批量乃至单件的服装加工。
以上技术创新的方向,可在两大不同类型服装企业运用。一是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可以推动工艺流程升级,甚至是产品升级,但在每一步的功能优化上却很难突破。对于泉州的该类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企业,可通过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如中国的香港,它的服装企业起初为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厂商代工生产,通过与欧美零售商和专营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技能的提高,随后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创建了自己的全球采购网络,成为欧美购买商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地区服装工厂的中介,最终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另一类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一般都能很好地完成工艺和产品的优化,并已具备功能产业优化的能力与条件,极可能通过突发性的创新实现链的结构优化。我们泉州地区的该类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可将其价值链环节作适当的分离,其中主导性企业应在原有环节上向更上游攀升,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更多环节让渡给下游的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上的交互创新和纵向的联盟创新,使那些竞争力偏弱的中小企业进入价值链的底端,从而推动底端原来的企业向上升级或发展,形成“服装产业内企业的协同进化”[8],最终实现从工艺升级向产品、功能升级的延伸,最终攀升到价值链的高端。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笔记本产业从给IBM、Compaq代工开始创业,专从事笔记本的制造环节,后来逐渐积累资本和技术实力,开始进军笔记本的研发、品牌和营销等高端环节,成功地实现了台湾笔记本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出华硕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这一优化路径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四、结论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倡导和研究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本文超越了以往在产业结构优化内谈产业制度优化,而是根据泉州服装产业的特点,立足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中遇到的瓶颈,从技术创新这一角度提出了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包括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全国服装销售信息网、开发数字化的服装设计、逐步实行快速反应缝制系统和研发智能化的裁剪系统技术等方面。望对泉州服装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注:本文系泉州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09AQZ08)
[1]闫树全,林党政.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55-59.
[2]泉州市纺织服装网[EB/OL].www.qztg.com.
[3]泉州服装期刊——服装[EB/OL].2009-01-18,(2).
[4]安娜·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张中启,周莉英.服装数字化技术在皮服装企业的应用[J].西部皮革,2009,(22):33-34.
[6]吴芳芳.技术创新与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16):183-184.
[7]仇超.我国运动服装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途径的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32-33.
[8]陈智茂,李德强.论我国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管理,2005,(17):41-42.
[9]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4-38/b3900001-mz001. Htm.
[1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5/26content-4605176.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