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1-08-15苏晓纯
苏晓纯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苏晓纯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创新与创业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领军者,对其创业精神的培养应该得到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综观大学生创业活跃的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共同完成。在发达国家,这三方面在培养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各有分工,形成各具特点的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支持体制。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构筑一个政府、高校和社会互相协作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
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大学时代是青年各方面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发展速度的快慢。对于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对该国经济活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一直未能在我国的政府、高校和社会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我国未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并借鉴那些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上的经验,以此不断改善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体制。
总的来说,各国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时不仅重视高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还注重通过立法、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共同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当然,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体制也会因各国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包容度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从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体制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以美国为典型的北美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典型的东亚模式,还有一种是以英国为典型的西欧模式。
一、北美模式
美国具有深厚的创业精神的土壤,从西进运动开始就奠定了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敢于冒险,敢于创业的民族。因此,在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的带动下,美国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呈现社会为主导,政府和高校为辅助的特点。
美国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各种服务上,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府环境。如美国政府会定期发布各种创业信息、提供政策咨询、为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扶持、提供创业担保等。美国政府设立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局(Small Businesses Administration,SBA)是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
美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主要通过各种创业课程和创业比赛来实现。美国高校创业课程并非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而是一个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强调实践的课程体系。商业计划大赛(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国内通常称为创业计划大赛)也是是美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如德克萨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20多所名校几乎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比赛。
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过程中,美国社会各界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这是北美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的私人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是全方位和多样性的。它们不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投入广泛,而且在融资贷款、技术扶持上也给予了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如民间非营利团体NPO(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经常会和高校合作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项目。许多私募基金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机构也常常通过赞助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奖学金、开发创业课程等多种方式来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积极创业。
与美国类似,加拿大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也体现了社会支持活跃而高校政府处于辅助地位的特点。加拿大政府主要在信息服务与财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便利,高校则在创业教育上给予充分的投入,而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资金支援主要来自于社会。在加拿大,政府与民间出资设立的基金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各种创业中介组织也为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提供类型多样的创业服务。以魁北克省为例,该省就有约150个青年就业会为16~35岁的年青人提供创业和就业服务。另外,魁省的青年企业家协作服务组织则为18~35岁之间、开业4年之内的企业家提供创业服务。[1]
二、东亚模式
与美国不同,东亚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日本为例。大学里的创业教育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发展起来的,其直接目的是通过鼓励和培训大学生进行创业,以缓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是典型的“为了就业而创业”的创业教育模式。从文化上来讲,日本社会崇拜集体主义,强调忠诚意识,反对个人主义与冒险精神,因此与美国相比,日本政府、高校和社会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体制上表现为政府为主导,高校和社会为辅导的特点:
首先,日本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中的主导力量。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出台“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打破国有、公立、私立大学的界限;要求公立银行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力度,鼓励私有银行开展以“智慧财产权”为担保的融资业务;设立创业支援人才确保助成基金,资助创业企业录用专业人才的薪资等等。[2]
其次,日本高校在日本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中主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不过与美国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相比,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欠缺。日本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与政府和社会的配合也不够紧密。虽然早在1990年日本就已经开始尝试在大学中推广创业教育,但创业课程主要限于研究生阶段,而且主要面向的是商科学生。
社会各界在日本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中处于辅助的地位。社会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上的帮助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以及在政府的鼓励下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融资贷款。
与日本的模式类似,韩国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因经济危机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缺乏创业精神的文化土壤,但是经过韩国政府、学校和社会多年的培育,韩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缺乏创业文化基石的韩国,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仍然呈现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与社会为辅助的模式。
三、西欧模式
在欧洲社会,各国比较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因此,在传统人文精神与新兴的商人创业精神的博弈过程中,欧洲各国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欧国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例如,西欧人认为,学术研究与商业创业活动应该严格区分,学术研究被认为是高尚和值得尊敬的活动,创业活动虽然并不受人排斥,但并不被认为具有高尚性。[3]不同的创业教育理念导致了西欧和北美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上的不同。
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西欧各国形成了政府和高校为主导,社会为辅助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体制。以英国为例,这种模式具体表现为:
第一,英国政府是英国大学生创业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方,它主要通过制定创业计划、组织创业项目、成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来鼓励大学生踊跃创业。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 (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EHE),这是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开端。[4]此后,英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1998年,英国政府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 (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d),组织大学生创业课堂和学习开办公司,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1999年,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 Science Enterprise Centres,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2004年,英国政府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简称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5]另外,在英国政府资助下成立的各种基金也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融资来源,如新创业奖学金(New Entrepreneurship Scholarship)、王子基金(Prince’s Trust)和凤凰基金(Phoenix Fund)等等。
第二,英国高校并不主动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而主要通过开设各类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英国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三类。[6]创业启蒙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初步的创业意识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有点类似于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创业通识教育是通过大学内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面多所有专业学生开展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它为非商科和管理学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创业知识的平台;创业专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置的创业学位中,或者在商科和管理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创业课程,它相比前两种创业课程更具有系统化与专业化。这些课程的设置有效地配合和推动了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英国社会各界在培养和支援大学生创业行为上处于辅助地位。英国工业联合会、行业协会、某些大中型企业和大型网站等单位都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它们通常是通过赞助创业教育基金和提供创业奖学金等方式来支援大学生创业的。虽然在力度上比不上美国社会界,但社会界的支持无疑为大学生创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目前,英国贸工部下属的“小企业服务”和“商业连接”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支持服务机构。而且在英国具有欧洲最大的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为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四、国外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支持体制,我们发现,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在大学生创业比较活跃的国家里,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通常是由政府、社会和高校来共同实施的。虽然三者性质、职能各不相同,但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采取各种行动,互相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效培养和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体制,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在不断完善保障大学生创业权益的法律体制的前提下,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带动社会、高校,积极传播和发扬创业文化。在北美模式中,创业文化被认为是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崇拜冒险精神的国家,从小学开始美国人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到大学后,创业文化几乎活跃在每一个美国校园里,成功的创业者是年轻人的偶像。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是美国创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正如美国美国百森商学院拜格雷夫教授曾指出的那样:“美国能做的事情,其他发达国家也能做,美国的过人之处是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加上创新是美国繁荣的基础,创业精神是美国最为重要的战略优势。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之前,要加强对创业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力度,鼓励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创业,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耕文化传统比较深厚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高校应该逐步开设系统的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创业意识类。它主要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商机判断能力等;二是创业知识类。它主要是系统讲授国家创新政策与战略、对新企业进行组织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投资、电子商务、财税政策、国际贸易等知识;三是创业能力素质类。它通过课堂讨论、参观模拟等形式传授创业流程、信息处理、团队组织、应变能力、产品开发等技能;四是创业实务操作类。它通过模拟或真实参与创业流程,使学生在商业机会选择、制定商业计划书、资本筹集、危机管理、创业团队组织、创业企业建立中掌握创业本领,积累创业经验。[7]我国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我们应该好好加以吸收和运用,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再次,在促进和鼓励创业精神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各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社会机构(包括公司企业、基金会和非营利团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举措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每个方面,不仅在创业教育上给予了大学很多的资金支持和教学支持,在创业服务上和创业参与上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周到而又具体的帮助。我国社会的各类企业、基金会、各种社团应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中来,不仅从精神上,还应该从物质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支持。为此,一方面,政府应在鼓励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同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于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有关企业和单位,给予减免税赋的优惠。另一方面,大学也应该积极构筑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适合自身学校专业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搭建平台,保证大学生能够获取足够的社会信息,学以致用,不断发展其创业的能力。
[1]廖蔚雯.加拿大中小企业创业服务系统及对我国的启示[J].事业财会,2007,(4):64.
[2]曹明.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06,(2).
[3]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历史演化及主要特征[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50922/ 3153106.shtml.
[4][11]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5][10]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
[6]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青创业教育论坛,2008,(4).
[7]常建坤,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9,10(3).
[8]吴寿仁,李湛,王荣.中、美、法、韩四国企业孵化器的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2).
[9]张琳琳.美国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
[12]池仁勇.日本创业主体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4).
[13]洪宇.日本教育体制改革与大学创业活动 [J].现代日本经济,2004,(4).
[14]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探析[J].外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3).
[15]Kuratko.D.F.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velopment,trends and challeng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
[16]Geiger,Roger L.Knowledge and Money:Research University and the Paradox of the Marketplac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