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文化遗产 服务和谐社会——以河北省博物馆为例

2011-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河北省文物文化遗产

陈 静

(河北省博物馆陈列研究部,河北石家庄050011)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从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七大报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提法随处可见。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和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在构建和谐政治建设、和谐经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博物馆界就将博物馆归纳总结为“三性两务”。“三性”即博物馆具有研究、教育、收藏三重性质;“两务”即博物馆的两项基本任务:一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二是为广大人民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其定义修改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研究、教育、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与国际博协相比,我国博物馆界认同的博物馆定义突出了收藏、教育、研究三大基本功能,但没有涉及其为社会服务的宗旨、非营利性质及特征等内容,偏于简单。2005年,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公布,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定义,即“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3000多家,每年举办展览近10000个[1]。各种各样的自然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对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对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尤其在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保护、利用等方面,博物馆功不可没。

我国早期的博物馆就是从收藏保护文物发展起来的,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博物馆永远是文物最好的归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文博界对文物概念的内涵逐渐放宽,并用“文化财产”、“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等概念取代。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DNA,是维护国家文化身份和维护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文化遗产,关系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国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它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文物是博物馆产生、存在的根本。因此,博物馆在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同时,更应该在抢救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担负着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和研究等重要任务,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保护者和管理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更加繁重,也更为艰巨。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文化遗产的特色与内涵得以生动直观的展示,从而得到延续、传承和保护。对于博物馆人来说,应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这一特殊媒介,将先进文化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将其转换为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为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河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历史与文物,并在文物的征集、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后,河北省博物馆在因新馆筹备建设没有文物展的情况下,仍然利用各种形式关注、宣传河北省文化遗产。如2009年初开展的《河北“国保”——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型图片展》。展览将河北省11个地市的168处国保单位全部展出,占用展厅四个,图片千余幅,文字近五万。展览将省内国保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分类,直观、形象、简要地展示了河北国保的现状和概况,让更多人了解河北文物,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唤起全社会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注。再有今年3月开展的《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这是河北省配合国家大型基建进行文保工作以来推出的首个大型综合类的专题展览。自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历经4年零5个月,共发现各类遗迹5772处,出土文物20390余件套。展览分为工作概况介绍和主要成果展两大部分,展出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掘的精品文物500余件及相关图片200余幅。充分展示了河北省最新田野考古成果,还原了河北先民的生活风貌。

另有一些临时展览,如2004年9月举办的《国画大师黄宾虹书画展》,精选了黄宾虹先生的136幅经典作品,涵括了黄先生早、中、晚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绘画、书法与篆刻。2005年4月与南京博物院合办的《明代吴门绘画精品展》,精选出明代吴门地区26位画家的近百幅作品,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1月与山西省博物馆合办《山西皮影艺术展》,遴选清代晋南皮影500余件,组成传统剧目和晋南社火场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喜庆气氛,真实再现了“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2006年6月承办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此展览为庆祝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举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反映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型展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我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硕成果。2007年1月举办的《中华魂——长城图片展》,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图片160余幅,对长城作了系统介绍,让全省观众充分领略长城的迷人风采。2009年3月承办的《文物科技保护图片展》,通过400余幅图片,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实例进行了展示,使更多人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使得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队伍中。2010年1月举办的《古驿瑰宝——河北怀来鸡鸣驿摄影展》,通过百余幅摄影作品对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富特色的鸡鸣驿古城进行了真实再现,展示了河北历史文化瑰宝的风采。再次呼吁人们认识到继承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现时紧迫性。由以上展览可以看出,河北省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研究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在和谐文化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博物馆界进一步吸纳国际博物馆协会“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新的服务意识。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变化,充分反映出新时期博物馆关注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风貌。从最初“以藏品为中心”向同时“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起更加融入社会的发展模式。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因此,博物馆不仅仅是国家、地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机构,它已经成为文化、教育和科普活动的中心,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博物馆文化应该与当代社会主流意识相适应,凸显出真善美的品格特征,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向导与旗帜,鼓舞人们以更大的热忱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中。对此,博物馆应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努力完善功能,充分发挥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意识,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近几年来,河北省博物馆立足本市、面向全国,充分展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广泛内涵。从细节入手,努力改善服务质量,在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如为重点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务,建立特定人群优先参观制度,开辟“绿色通道”,让未成年人、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人群可以凭有效证件优先入场参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针对性服务,编写通俗易懂的讲解词。积极提供讲解服务、导览服务、纪念品服务和其他服务等。同时,河北省博物馆还非常重视在展览、展厅之外与观众的交流与对话,如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于5月中旬启动了“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讲座,这也是迎接第35届“5·18国际博物馆日”和第六届“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随后,《邢窑与邢瓷》、《磁县壁画墓中的北朝世族服饰》、《探寻商先民足迹》、《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从汉代考古看汉代社会生活》、《赵郡李氏与河北北朝大族》等专题讲座与观众见面,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与认可。为了加强与市民的沟通,我馆还成立了“宣讲小分队”,深入部队、学校、社区,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另外,我馆还推出了小型公益性流动展览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选派优秀讲解员对接办展览的学校、单位进行上门讲解服务,义务为接展方培训志愿讲解员。河北省博物馆不仅做到了“请进来”,还真正做到了“走出去”,努力开辟与观众联系的新渠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作为专业从事文物标本收藏的机构,博物馆的实力最终表现在藏品上。因为“藏品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该博物馆社会地位及其作用的一个主要条件”[3]29。只有依托藏品作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博物馆的其他职能才能体现。否则,研究、传播及展示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因此,离开了文化遗产,博物馆也就不复存在。

[1] 周筠.陈列展览“外包”如何应对[N].中国文物报,2011-01-12.

[2] 邵凤芝.试论博物馆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 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 陈卫平.建设博物馆和谐文化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8,(2).

猜你喜欢

河北省文物文化遗产
文物的栖息之地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与文化遗产相遇
河北省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